劳本主义:与资本主义和权本主义的字面斗争
发布时间:2025-06-23 14:43 浏览量:5
让人民认识到“主义”即道路、以何为本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一、权本主义
权本主义,即是权力为财富的分配核心,掌握权力越大,则分配财富越多,围绕权力中心的光晕效应决定了分配财富多少。
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大致可分为皇权、地主豪强、普通平民三个阶层。
1、中国古代国家权力之争
我们来观察围绕权力而产生的分封制、土地私有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以及与三者之间的关系。
先秦时掌握军队、监狱、官僚体系的皇帝拥有天下(一切财富),土地在名义上,都是归天子所有的。至于下面的那些诸侯国,或者士大夫家族,其实都是代管。如果严格按照当时的法律来说,他们只有使用权和管理权,没有所有权。
分封制产生诸侯、士大夫家庭,或者称六国贵族。
而随着繁衍人口越来越多,又由于战乱使皇权不再,这些人丧失了皇权所赋予的财富,家道中落。
到了西汉开国之后,经过几代人的奋斗,很多当年旧贵族的后裔,再次成了社会的中上层。只不过与他们老祖宗分封继承的占有财富的手法不同,而是利用土地私有化,依靠权力和财富等各种资源不断买更多的土地,成为地主。
就这样,到了西汉中期的时候,很多六国旧贵族的后裔,开始在地方上拥有大量的土地,成了地主阶层。
而察举制则使这些地主成为豪强。
有经济实力能够培养后代,又有财富沟通人脉,自然这种“唯才是举”的大多数花落豪强家。
围绕权本主义,地方豪强与最大的权力拥有者共同分享权力和财富。
皇权为了不被地方豪强绑架,最终推出面向平民的科举制,使平民有机会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而本质上,是为加强专制的权力而以此招揽人才。
2、财富生产与分配
我们可以看到,封建集权专制意味着皇权将这些财富的使用权依据下属权力的大小而进行分配的过程。
那么,或许有人要问,农民不是也依靠劳动获得劳动成果,地主也依靠土地收取地租吗?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而死
答案是: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抓住核心——在封建社会里,农民耕种土地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核心,而谁拥有分配社会财富的最高权力呢?
农民要纳税服劳役,就算地主收租也要依照土地多少缴纳税赋(例如一条鞭法),而皇权则远高于二者。
“一条鞭法”是明代嘉靖时期确立的赋税及徭役制度,由张居正于万历九年(1581年)推广到全国。“一条鞭法”的内容是:“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
就算皇权代表地主阶级,但地主也受皇权制约。
当地主豪强不服从皇权号令时,自己组建军队、监狱等暴力机关,便表现为藩镇割据,意味着新的政权的诞生。
财富生产是农民,而财富的分配权重则依据皇权、地主豪强、农民渐次降低。
而这种分配制度,是建立在土地私有制和集权制的基础之上。农民的话语权最低,因此农民起义成为争取分配权的最终手段。
权本主义的要义,便是以权力的大小决定财富分配的多少。
二、资本主义
同样,资本主义便是以拥有资本的多少决定财富分配的多少。
如果说权力是以暴力为主要特征的话,那么资本貌似隐藏在“公平交易”、“自由交换”之市场之下,非常“平等”、遵循“自愿”的原则,由此产生以资为本的财富分配制度。
然而这个貌似平等自由自愿的财富分配机制下,却为什么最终和权本主义一样,形成贫富两极分化,以及形成经济危机呢?
那就是资本的聚集效应,或者说是马太效应,二八定律。
其本质与政治权力一样,都具有相同的属性和特征,都是权力的一种,前者属于政治权力,后者属于经济权力。论述见拙作《金钱和权力的共同特性:占有、扩张性和自私性》
经济权力的占有、扩张和自私性,与政治权力相同,并且其暴力属性也与政治权力相似。
例如垄断的形成:大企业可以依靠自身优势低价倾销、技术垄断、行业联盟等手段打败中小企业,进而形成垄断。
例如与权力同样的寄生性。权力是寄生在被统治阶级身上,依靠军队、法庭、警察等国家机关来通过强制力获得被统治阶级劳动成果以维护生存和繁殖;
而资本是寄生在劳动阶层身上,依靠雇佣劳动生产商品、市场交换、金融产品等方式来获得剩余价值进而实现自身增值,以维持资本持有者的生存和繁衍。
无非是手段更加隐蔽和巧妙,实质没有丝毫变化。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资本占有者形成资本家,资本家联合形成资产阶级并建立国家确立自己的领导阶级的政治地位。从而权力和资本相结合,在世界范围因貌似“平等”、“自由”地剥削压迫所有无产、劳动阶级。
而一众资产阶级的御用文人(资本家的乏走狗——为一个资本家辩护即是为所有的资本家辩护)都用这种“自由”、“平等”来标榜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实质。
这就是以资为本的制度——资本主义的本质。
或许有人要问,为什么没有看到哪个资本主义国家的灭亡呢?
几个原因:
1、人类社会制度性的改变是长远的,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而不断随之变化,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因此,生产力没有质的变化那么生产关系便不会发生质变,生产力经过量的积累才会发生质变,而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时,上层建筑即生产关系便会发生变化。
2、权本主义、资本主义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权力化的人和资本化的人将会择一切手段维护自身利益,因此武力镇压也好,允许劳动者罢工甚至参与权力(例如议会选举、工党合法化等)运行,都是想尽一切办法维护其统治地位。例如发达的资本主义美国,视马克思主义为洪水猛兽,施惠以收买人民,施暴以镇压反抗。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个痼疾,它的统治者给出的药方便是尽可能地减轻社会矛盾,安抚劳动者,国家背书来重启经济,例如以工代赈、国家给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最低工资、社会保险、劳动者福利等,这些社会主义性质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危机的恶果,不致引起根本制度上的改变。
4、劳动者的觉醒程度或者说阶级意识的觉悟水平——资本主义掘墓人自身也影响着资本主义的命运。团结,联合,生产资料与劳动相结合,自己做自己劳动成果的主人。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军事建设、人才建设,在恰当的时机便会开花结果。
这需要无数代人的努力。
那么,劳动者或者说“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追求的结果是什么呢?
三、劳本主义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公有制与私有制)、生产目的(满足社会需要与追求剩余价值)、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三个方面。
那么,从分配方式——按劳分配还是按资分配的角度而言,资本主义按占有资本多少分配,那么社会主义便是按劳动成果多少分配。
那么,这完美地从字面上解决了相对于资本主义的准确性被定义为“社会主义”的模糊概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和《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那么按照劳动成果数量进行分配便是最正义的分配制度。
而基于这种分配模式的社会制度,称为社会主义,或者最准确直接的称之为“劳本主义”。
那么,基于生产资料私有制(注意,不是生活资料私有制)、追求剩余价值(满足被资本化了的人——资本家的无限需求,即资本增殖)以及按资分配,便是资本主义;而基于生产资料公有制、追求满足社会需要以及按劳分配,便是社会主义,或者应称之为劳本主义。
属于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经过生产力的充分发展,达到各尽所能,按需要分配的高级阶段。
因此,为了提高劳动者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有必要将共产主义的初级阶级——社会主义改称为“劳本主义”——按照劳动者创造的劳动成果多少来分配劳动成果。
用“劳动”这一创造人类的神圣字眼来对抗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权力和资本。从而将骑在劳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权贵、资本家的真实嘴脸揭露出来,给劳动人民以与之抗争的自信、力量与勇气。
奴隶主占统治地位的奴隶社会、地主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是权本主义,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是资本主义。
而创造财富的劳动者,才是真正的主人。这些权力、资本无非是外强中干的强盗,是这些剥削者、寄生虫假借的名头而已。
只有真正实现劳本主义,才能在生产力没有达到极度发达的共产主义初级阶段,使劳动人民充分掌握“劳动”这一真正的理论工具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行动上对抗权本和资本,从而真正实现“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反过来,要实现按劳分配,其首要条件便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及满足社会需求。
从而更加明确和坚定地走向共产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