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大学毕业生自己打伞,却要校长和老师下台淋雨
发布时间:2025-06-25 20:40 浏览量:5
西华大学毕业典礼上,有学生不满自己在雨中,而校长和老师在遮雨台上,高喊校长下来讲。校长下来到雨中,老师们也全部下来陪校长一起淋雨,都成了落鸡汤,学生们打着伞好不惬意。从而引发了关于教育本质、师生关系与社会价值观的热烈争议。
一、事件核心矛盾点
1. 行为反差引发质疑
教育最成功的标志不是毕业证,也不是论文,而毕业生都有尊师重道之品德,有感恩的心从而可以期望日后报效祖国和家人。西华大学本次毕业学生,身穿雨衣、手持雨伞坐在台下凳子上,却高喊“校长下来”,要求校领导离开有遮雨棚的主席台进入雨中站立致辞。校长李秋实随即回应“下来就下来”,教授们随同一起站立淋雨完成仪式。
争议焦点:学生自身未选择“共苦”,扔掉雨伞,脱下雨披,起立站立,却要求师长承担风雨,被批为“单方面索取共情”,缺乏对长者的基本体恤。有观点犀利指出:“娇生惯养到如今,这是他们唯一能指挥正厅级干部的机会了”。
2. 校方的包容与象征意义
校长和教师团队的坦然应对获得广泛赞誉。其冒雨致辞被称作“平易近人的典范”,展现教育者“以行动育人”的担当。部分网友更评价这是“最好的招生简章”,凸显人文关怀,但也体现出对毕业生们道德胁迫的又一次妥协。
二、舆论分歧:代际价值观碰撞
批评学生一方:
认为行为暴露“利己主义倾向”,将师长置于不对等地位。若真心追求“风雨同舟”,学生应主动收伞,而非仅要求对方单方牺牲。网友感叹:“五六十岁的教授淋雨,年轻力壮的学生遮雨,尊师传统何在?” 校长和老师们年轻时没有淋雨过吗?为什么要他们长大后再淋一次雨?如果按这标准,他们是不是也可以像你们一样向你们父母要赡养费?这么喜欢折磨人的毕业生,到了社会怎堪大任?
支持学生一方:
主张青春表达应被包容,喊话本质是“打破仪式隔阂”的尝试,反映学生对平等对话的渴望。校长爽快回应则彰显教育的开放性。亦有观点认为,指责学生“娇生惯养”属过度解读,雨天自备防护属人之常情。
三、教育反思:仪式感与价值观传递
1. 毕业典礼的深层意义
作为“最后一课”,典礼本应传递责任与共同体意识。此次事件中,校方以身作则诠释了“担当”,但学生的行为被指偏离了仪式精神——若仅强调权利而忽视义务,则易被解读为“社会化的失败”。
2. 高校教育的潜在课题
事件折射出部分年轻人对“平等”的误解:平等非要求他人同境,而是主动选择共担。西华大学作为工科强校(女生占比60%),需思考如何强化人文教育中的“共情能力”与责任边界。
四、建设性启示:超越对立,回归育人本质
校方以风度化解冲突,将意外转化为“情感教育”现场,值得敬佩。
进入社会后,“指挥他人”将让位于“自我担当”。老板们或领导们不可能再听你指挥与你一起淋雨。真正的尊重源于双向付出,而非单方要求。
少些“废掉一代”的标签,多关注教育中“平等观”的引导——既需破除等级权威,也需培养做人最基本的敬畏与体谅,这才是真正的平等。
最后想说,事件虽小,却如一滴水折射出教育生态的复杂光谱:学生的率真需与敬畏平衡,师者的包容亦需换来深层反思。若后续能促成师生对话,探讨“何为真正的共同体精神”,这场雨反而会成为西华大学最生动的德育教材。毕竟,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灵魂对灵魂的叩问与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