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军加沙新攻势引爆多国联合施压 冲突螺旋再升级
发布时间:2025-05-18 02:20 浏览量:2
以色列国防军16日宣布在加沙地带发动新一轮大规模军事行动,引发爱尔兰、挪威、西班牙等国领导人联合发声,呼吁以方停止军事行动并解除对加沙封锁。这场最新冲突再次将全球目光聚焦这个中东火药桶。
以色列作为世界上唯一以犹太人为主体的国家,自1948年建国以来就与周边阿拉伯国家冲突不断。这个位于地中海东岸的国家实际控制面积约2.8万平方公里,与巴勒斯坦领土(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交错相邻。五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逐渐控制了约旦河西岸、戈兰高地等争议地区。
1967年六日战争是以色列扩张的关键转折点。这场持续仅六天的战争中,以色列一口气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戈兰高地及西奈半岛。虽然以色列后来将西奈半岛归还埃及,但其他占领区的主权争议持续至今。联合国多次决议认为以色列对这些地区的占领“无效”,但以色列仍实际控制着这些区域。
加沙地带是以巴冲突中最敏感的焦点之一。这块面积仅365平方公里的狭长沿海地区,居住着约200万巴勒斯坦人。1967年被以色列占领前,加沙由埃及控制。2005年,以色列实施单边撤离计划,撤出所有驻军和定居点,但仍控制其领空、海域和边境口岸。
2007年哈马斯通过武力夺取加沙控制权后,以色列对加沙实施严密封锁,限制人员物资进出。这种封锁状态持续至今,导致加沙人道主义危机不断恶化。以色列称这是防止哈马斯获取武器的必要措施,而国际社会则多次批评封锁违反国际法。
最新一轮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具体起因尚不明确,但很可能与10月7日哈马斯对以色列的袭击有关。当时哈马斯向以色列发射大量火箭弹并越境袭击,造成以色列方面1139人死亡。以方随即宣布进入战争状态,对加沙展开报复性打击。
据加沙卫生部统计,本轮冲突已造成近4万巴勒斯坦人死亡。如此惨重的人员伤亡引发国际社会强烈关注。爱尔兰、挪威、西班牙等欧洲国家此次联合发声,反映出国际社会对冲突持续升级的担忧正在加深。
以色列国防军前身是犹太民兵组织“哈加纳”,1948年正式成立。这支军队以训练精良、装备先进著称,在中东地区军事实力首屈一指。以色列实行全民兵役制,大多数公民18岁起需服兵役,男性3年,女性2年。
更令外界关注的是以色列的核武能力。虽然以政府从未公开承认,但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以色列是中东唯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据估计,以色列可能拥有40至100枚核弹头,并具备中程弹道导弹和潜射巡航导弹等投送手段。
尽管长期处于冲突状态,以色列却发展出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系。这个人口不足千万的国家拥有80多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数量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高科技产业贡献了以色列GDP的很大比重,尤其在军事科技、农业技术、医疗器械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滴灌技术是以色列农业的骄傲,这项发明帮助该国将大片沙漠变为绿洲。虽然国土面积狭小且资源匮乏,以色列却实现了水果、蔬菜和花卉的自给自足,甚至大量出口。2021年,以色列农夫种出打破世界纪录的巨型草莓;2023年,又培育出重达5.2公斤的超级柠檬。
以色列社会具有惊人的多样性。全国约73%人口为犹太裔,21%为阿拉伯裔,其余为德鲁兹派等少数族群。犹太人本身也分为来自欧洲的阿什肯纳兹和来自中东的塞法迪两大分支,通婚率高达35%。
这种多元性体现在文化各个层面。以色列文学以希伯来语创作为主,曾产生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格农。电影产业虽规模不大,但已有十部作品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音乐则融合了西方与东方元素,从古典到嘻哈应有尽有。
以色列目前与165个国家保持外交关系,但仍有28个联合国成员国拒绝承认其合法性。2020年,以色列先后与阿联酋、巴林、苏丹等阿拉伯国家实现关系正常化,标志着外交突破。
然而,持续数十年的巴以冲突仍是以色列面临的最大挑战。最新一轮加沙冲突再次证明,武力无法根本解决问题。如何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同时,找到与巴勒斯坦和平共处的长久之道,将是以色列未来发展的关键课题。国际社会的持续关注和斡旋,或许能为打破当前僵局带来一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