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本是自然的一部分

发布时间:2025-08-04 22:36  浏览量:2

《八堂自然课:大自然教给我们的生存之道》作者:盖瑞·弗格森

​这是一本来自大自然,也讲述大自然的书,它让我们感受到四季、山川、草木的绚烂多姿,感受到大自然里生机勃勃的一切。

我们正与自然渐行渐远

说起自然,我们会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绚烂,想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新,想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这些古代诗词里的自然图景,让我们看到了草木有灵、山水含情,看到了人与自然最默契的相伴。只可惜,当下的人们,正与自然渐行渐远。

我们住在高楼大厦里,向上看不到星空,向下踩不着大地,眼前只有手机和电脑的屏幕。钢筋水泥的丛林,隔绝了泥土的芬芳,电子屏幕的光影,模糊了皎洁的月光。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步履匆匆,无心去听一场春雨的淅沥,去看一季花开的绚烂。

那些本该融入日常的草木枯荣、四季更迭,正从我们的生命里悄悄褪色。大自然,成了电视里的纪录片,成了需要特意安排才能抵达的“目的地”。当“久在樊笼里”成了日常,那份“复得返自然”的向往,便成了我们心底对“诗和远方”的渴望。

今天要分享的这本书,也许会为我们打开一扇窗户,帮助我们重新看见自然,重新感受美好。本书的作者盖瑞·弗格森既是一位科普作家,也是一位自然博物学家。他长期生活在野外,见天地见众生,用心感受着大自然,细心观察着动植物。

因为大半生都在天地间行走,盖瑞·弗格森被大自然的智慧深深折服,他总结了人类需向自然学习的八个要点,将它们整合成八堂课。这不仅仅是一本科普书籍,更是一场生命教育,他写森林里的树木如何通过地下菌丝传递警报,写狼群如何为死去的同伴默哀,写野火过后的土地如何在灰烬里孕育新的生机……

从接纳未知到相互依存,从生物多样性到生命韧性,每一堂课都如同一扇通往自然智慧的大门。它让我们明白,人类与大自然不是对立的,人本自然,我们应该在自然的节律中,找到生命的坐标。

“人类中心”的认知误区

为什么我们会与自然渐行渐远呢?这背后,其实藏着人们对自然的误解。我们接受的教育,总说人类如何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总是把自然当成需要被“管理” 的对象。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我们渐渐形成了一种认知:认为人类是高高在上的,自然是“外面的世界”,和我们是分开的,我们与自然是对立的、割裂的关系。这就是“人类中心论”的思想。

而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我们对自然少了敬畏,多了傲慢;少了谦逊,多了索取。我们总觉得自己足够强大,强大到可以主宰自然的一切。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老子在几千年前就提出“道法自然”,他告诉我们,人类的行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而不是妄图去改变它。现代量子力学也发现,万物之间存在着能量的互联,没有什么是孤立存在的。人类作为万物中的一员,与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就像鱼儿离不开水,鸟儿离不开天空。

尽管现代生活让我们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但其实,自然从未真正过远离我们。它就在我们身边,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雨里,在路边悄悄绽放的野花中,在偶尔从高楼缝隙中透过来的一缕阳光里。只是,我们太忙了,忙到无暇去注意这些自然的痕迹。

那么,在这些痕迹中,大自然又给展示了哪些智慧呢?

在八堂自然课中,第一课就是告诉我们要接纳未知。说到未知,大自然有太多的未解之谜,它像一个天才的设计师一样,将万事万物都设计得恰到好处。蜂巢里的六边形蜂房,用最少的蜂蜡围成最大的空间,让人类建筑师惊叹不已;北迁的候鸟每年飞行数千公里,却从不迷路,它们通过太阳方位、地球磁场来校准方向,哪怕穿越浓密的云层,也能准确抵达目的地;还有植物的光合作用,仅仅依靠阳光、水和二氧化碳,就能将能量转化为生命所需的养分,这种高效到近乎完美的能量转换机制,至今仍是人类科技难以复刻的奇迹。

我们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慨大千世界的不可思议,震撼生态万物的精妙绝伦。人类像个解题人一样,一点一点解开自然的未解之谜,一点一点清晰对世界的认知。当代的生物学家、物理学家、药学家和生态学家,无一不被大自然的魅力所折服,他们每一天都在用科学成果向我们展示,大自然是多么魅力无穷,充满生机。

今天的我们,即将迎来人工智能的大爆发。很多人担心,未来人类会被机器所取代。对此,我们不妨聆听一下爱因斯坦的见解。

当学生询问“在增长知识和探究奇妙之间如何选择时”,爱因斯坦毫不犹豫地选了探究奇妙。与此同时,他还说过另外一句话,“只有深入奇妙的大自然才能更好地领悟”。

作为世界上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爱因斯坦是大自然的忠实粉丝,他对奇妙爱不释手,对孕育奇妙的大自然更是充满憧憬。每当思绪一筹莫展时,他都会到校园里的小树林里去走走。有一次,他突然被周围的大树和灌木、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草地所吸引,努力想象这些事物之间的关系。他如孩子一样,充满好奇地观察和畅想着这个世界。那一刻的思绪是否激发过爱因斯坦的灵感,我们已无从得知,但那种对奇妙和未知的渴望,却是今天的我们迫切需要的。

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飞速迭代的今天,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洞察力和想象力,至关重要。机器或许能记住所有已知的知识,却永远无法像人类这样,在苹果砸落肩头时,猛然追问“为何万物都会向下坠落?”在仰望星空时,突然萌生“宇宙是否有边界”。这些源于自然的、带着温度的奇妙追问,是人类创造力永不枯竭的源泉。

在自然中,寻回内心的宁静

自然不仅支撑起人类的未来,也关心着我们的当下。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心情烦闷时,只要我们在公园里待上一段时间,心情就会变得格外舒畅,压力也仿佛减轻了许多,很多人将这种现象称为“公园20分钟效应”。这就是自然的力量,它能让我们找到内心的平静,感受到生命的共鸣。

在《八堂自然课》中,作者弗格森讲述了他母亲临终前的故事。母亲在他快30岁的时候罹患癌症,病痛的折磨让母亲长期卧床不起,虚弱不堪。生命的最后时光里,母亲提出想到外面看一看,作者小心翼翼地将母亲抱到院子里,在外面待了20分钟左右。在熟悉的大自然中,母亲闻到了丁香花的香味,她的目光追随着一只北美红雀,一直目送它飞进树林。最后,她抚摸着枫树和山茱萸的嫩叶。

作者惊喜地发现,长久以来母亲因病痛折磨而戴上的痛苦面具,此刻却奇迹般地消失了,此时的母亲,变得前所未有的安详,似乎有一束光,照亮了即将吞噬她的黑暗。第二天早上,母亲提出,她要停用镇痛药。几天之后,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母亲走了。

作者很开心能在母亲离世之前,带她回到大自然。毫无疑问,那次短暂而温情的“旅行”,给了母亲莫大的力量,她在那里感受到了生命的轮回和延续,获得了面对死亡的勇气和力量。

这也启示作者,大自然给予我们的力量,有时是超乎想象的。对此,作者还在书中讲了一个吸毒女孩的故事。这个女孩来自一个富裕的家庭,却把生活过得一塌糊涂。她在生活中迷失了自我,陷入了毒品的深渊。她尝试过很多介入治疗,比如强制住院、参加讲座、参观监狱等等,效果都不尽如人意。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参加了“危险青少年野外疗法”,在曲折起伏的山谷中度过了一段时间。最初,她气急败坏,对荒无人烟的野外充满抵触,但很快,当她看到日出时的壮丽景象,听到鸟儿欢快的歌声,看到旷野的波澜壮阔,她的内心深处被某种东西触动了。她说:“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什么是美,美到几乎让人心痛。”从那一刻起,自然毁掉了吸食毒品的快感,她放弃了毒品,决心换一种活法,并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希望。自然,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她黑暗的世界。

有些人甚至一生,都在被自然照耀。作者的邻居珀尔,曾经饱受生活的折磨,贫穷和虐待让她的人生看起来糟透了,但在泥潭之中,珀尔却从大自然里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力量。她是个自然达人,每天都会在自家的后院里侍弄花草,看着那些植物破土而出,一天天长大。她从9岁起就爱上了钓鱼,并在成年后带着作者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钓鱼之旅。

她用在自然里发现的平静和美好充实自己,激励自己一路前行,她坚信,勇往直前的人不会给恐惧留下生长的空间,也因此,她总是心怀感恩,脸上时常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自然,给她平凡又苦难的生活带来了无尽快乐。

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自然拥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唤醒我们本性中对宇宙万物的慈悲之心、对大千世界的好奇之心,对生命的崇敬之心。它能治愈我们的心灵创伤,能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能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力量。

当我们与自然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连接时,我们会发现,自己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才是我们心灵的真正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