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主角丨姚彦晖:拄拐执教32载,用艺术托起山里娃的大学梦

发布时间:2025-05-19 12:01  浏览量:2

团结报全媒体记者 张衡 见习记者 宿中元 实习生 龙乐晓 通讯员 邓长明

“气沉丹田,声音才有力量……”4月22日,泸溪县第五中学中石化艺术楼(德馨楼)的一间教室里,55岁的副校长姚彦晖正端坐在一台钢琴前,耐心地指导两名学生练习声乐。钢琴旁的一根拐杖,见证着这位音乐教师32年的坚守。

姚彦晖出生于当地的一户农村家庭,因患小儿麻痹症,从小立志从医或从教。1993年,他参加工作后,一直扎根泸溪县的乡村小学,1995年调入泸溪县第五中学。“要么治病救人,要么帮助农村的孩子走出大山。”这份初心支撑他克服身体不便,常年超负荷工作。

2006年,泸溪县第五中学恢复高中办学,面对生源基础薄弱的情况,学校决定发展艺体特色教育。在时任校长杨启军的支持下,姚彦晖与4名同事白手起家,成立了全县中学中的首个“艺体中心”,探索“文化课与专业课并重、专业训练与理论学习并重”的教学模式。

“当时艺术教学设施简陋、师资不足,不少农村家庭也对艺术类考生高昂的培养成本望而却步。为了打开局面,我们一方面积极争取改善艺术教学条件,另一方面想方设法减轻学生家庭在经济上的负担,把昂贵的艺术教育办成普惠型的教育。”姚彦晖介绍。

最终,姚彦晖带领团队通过走访多校取经、不断实践完善,成立了“教师工作室”,创新推出“大课+小课”教学模式,大课集体教学,小课“一对一”或“一对二”悉心指导,所有专业课均免费教学。

“他经常早上6点钟就开始带着学生练习声乐,有时忙到半夜才休息,给我们年轻教师做了榜样。”泸溪县第五中学教科室主任姜海军说。

“最忙的时候,一周要上40多节课,都是义务劳动,没有课时费。”在姚彦晖看来,教师是要有情怀的,是需要奉献和付出的,如果仅仅是按部就班地教学,是教不好学生的。

付出终有回报!2008年,泸溪县第五中学恢复高中办学后的首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15人本科上线,在当地引起轰动。

“第二届43人、第三届75人……去年146人本科上线,创造了最好的成绩。”多年来,姚彦晖对每一届学生的高考成绩如数家珍,“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不仅给我们老师带来了信心,也让更多农村的学生和家长看到了希望。现在,我们学校建立起了20多个‘教师工作室’,每年都要向各级各类艺术院校输送大学生300多人。”

在专业教学外,姚彦晖更以慈父般的关怀守护学生成长,见证着学生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学生杨芝莲家庭经济困难,姚彦晖不仅为她申请减免学费,还每个月自掏腰包赠予她200元作为生活费。后来,杨芝莲成功考上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后,她选择回到湘西,成为一名教师。学生董玉萍高考失利,家人为其安排相亲,姚彦晖得知后劝说她的家人让她复读,并资助4000元学费,圆其大学梦。

从省、州、县“三独”比赛“优秀指导老师”,到湘西州“先进教育工作者”、泸溪县“优秀共产党员”……多年来,姚彦晖获得不少荣誉,但最让他珍视的称号,却是不知从哪一届学生口中开始喊起来的“姚嗲”。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他们的学习习惯不太好,我得多花点时间逼着他们。我们老师每天的工作,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一辈子。” 如今的姚彦晖,仍执着地在他那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坚守。同时,通过举办“永顺莓茶文化节”和莓茶产业发展专家论坛等活动,拓展永顺莓茶品牌知名度、认可度。

当前,永顺县莓茶种植面积11.2万亩、产量2800余吨、综合产值12亿元。“永顺莓茶”产业已成功打造成闭环式全产业链。截至今年4月底,全县采收茶叶1175吨,产值约3亿元,目前已销售莓茶60%。

让非遗“活”在体验里

来到永顺县芙蓉镇景区,绕过摆手堂,穿过土王桥,沿着石板街缓步而行,在一家名为“土司别院”的民宿里,“永顺莓茶非遗传承人”“泰记号”等招牌字样引人注目,现场手工炒茶引来众多游客围观。

嫩绿的茶叶时而在铁锅中旋转翻滚,时而在指尖上跳跃飞舞,时而高抛落下化作带霜茶花,店主“瞿大掌柜”一边现场演示永顺莓茶手工炒茶杀青工艺,一边向游客解释“仙女散花,叶落成茶”的奥妙。许多游客忍不住上手操作,打卡分享,快乐选购。

“未来,产品将被场景替代。”简单的文字中透露着“瞿大掌柜”对于文旅融合的深思。通过挖掘传统技艺的文化基因,赋予永顺莓茶更多文化内涵,彰显非遗传承的独特魅力。作为非遗传承人,他正努力将传统制茶场景转化为文旅体验场景,让每一杯莓茶都成为连接文化与生活的桥梁。这个位于芙蓉镇核心景区的莓茶非遗工坊,已然成为了文旅融合浪潮下的引流密码。

科技引领势头正酣,产业链条日臻完善,文化内涵持续释放。如今,“永顺莓茶”正逐步蝶变为“一域一品”的响亮代号,永顺县特色茶果产业链发展之路更加步履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