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城轨蓝图:钢铁脉络重塑这座滨海新城
发布时间:2025-07-07 02:08 浏览量:2
清晨的霞山街头,一位老湛江人习惯性地看了看手表,放弃了拥堵的人民大道,转身走向崭新的城轨站点。当列车划过海湾,窗外的碧海蓝天与城市楼宇交相辉映,这一幕即将成为湛江市民的日常图景。去年,《湛江市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修编》正式获批,一幅以166.3公里轨道交通为骨架的现代都市交通图景正徐徐展开,宣告这座滨海城市即将迈入“轨道上的都市”新时代。
城轨蓝图:6条动脉贯通海湾之城
根据湛江市自然资源局发布的批后公告,湛江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呈现突破性布局:到2035年,全市将建成由6条线路组成、总规模166.3公里的轨道网络,共设100座车站,编织起覆盖中心城区的快速交通网。这一规划突破了2018年草案中仅包含1号线和2号线一期的初期构想,将原规划的40公里轻轨网络扩展四倍,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轨道交通体系。
规划轨道线路布局极具战略眼光:从海湾西岸延伸至海东新区,贯穿赤坎、霞山、麻章等核心区域,并巧妙串联湛江西站、湛江北站两大铁路枢纽。尤为关键的是,7条东西向跨海通道和4条南北向跨海通道的预留设计,将彻底打破湛江湾的地理阻隔,实现两岸交通同城化。
城轨定位:现代交通体系的“钢铁骨干”
在湛江规划的“通达高效、融合协调、便捷绿色、安全人本”综合交通体系中,城轨被赋予“骨干”角色。公交系统将形成“以大中运量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辅助公交为补充”的三层次体系。这一布局意味着未来市民出行将实现“轨道+公交”无缝衔接——规划配套建设25处公交枢纽站及覆盖全城的“七横六纵”公交专用道网络,使轨道交通站点成为城市出行的核心锚点。
城轨建设还将带动智慧交通系统升级。湛江正在构建“3+2+X+2”智慧交通框架,推进智慧道路、智慧港口、智慧枢纽三大基础设施建设。未来,市民或可通过一个APP实现城轨、公交、共享单车等全链条出行服务,享受“一键出行”的智能体验。
对外衔接:与高铁网络“血脉交融”
湛江城轨规划的精妙之处,在于其与对外交通系统的深度耦合。正在建设的广湛高铁将于2025年底通车,其控制性工程——全长9640米的湛江湾海底隧道已贯通,届时广州至湛江中心城区时间将缩短至90分钟。而规划中的城轨网络在湛江北站等节点与高铁无缝衔接,使粤西地区真正融入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
更值得期待的是“五龙入湛”高铁战略:除广湛高铁外,合湛高铁、湛海高铁等通道共同构成辐射大西南、连通海南自贸港的铁路网络。其中湛海高铁计划2025年底动工,未来经桂湛高铁北上的二湛通道也已启动规划研究。当旅客从高铁站走出,可直接换乘城轨抵达市中心或海湾对岸,实现“高速干线+城市轨道”的双重速度体验。
挑战与前景:轨道上的港城未来
湛江城轨建设仍面临现实挑战。与广州、深圳等大湾区城市相比,湛江轨道交通基础薄弱,2018年提出的轻轨规划因多种因素未能如期实施。新规划中166.3公里轨道网络需在十年内从蓝图变为现实,资金筹集、地质条件(特别是跨海段施工)、运营管理等都是必须跨越的关卡。
但机遇更为显著:作为北部湾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湛江正迎来多重战略叠加期。随着广东“市市通350公里高铁”计划推进,以及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速,城轨系统将成为激活城市空间的关键抓手。配合“六横六纵”主干路网及93个公共停车场规划,湛江有望形成“轨道引领、多网融合”的交通新模式。
当2025年底广湛高铁列车驶入湛江北站,乘客们将看到一座正在蜕变的城市——吊机林立的轨道工地,跨越海湾的桥梁隧道,以及日渐清晰的轨道交通网络。这166.3公里的钢铁脉络不仅承载着市民“半小时生活圈”的梦想,更将助推湛江从地理末梢跃升为连通大西南与海南自贸港的枢纽之城。轨道延伸之处,一座滨海都会的新生已然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