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到!老农叮嘱“1不贪2防忌3事”,照着做三伏少遭罪

发布时间:2025-07-07 11:22  浏览量:4

今天是2025年7月7日,也就是小暑啦!这日子口,标志着真正的“烧烤模式”开始了。热浪滚滚,湿气也重,老话说“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一点不假。今年更有讲究,是个“晚小暑”,还落在月中间。老辈人讲,这往往预示三伏天雨水多、湿气重,晚上雨后还容易凉飕飕的。小暑过后,那真是一天比一天热三分。高温、高湿、雷暴说来就来,身体最容易让“暑邪”钻了空子。甭管地里活儿多忙,咱都得记牢老农传下的经验:“1不贪,2要防,忌3样”,顺顺当当入伏,健健康康度夏

一不贪:贪凉要不得!

天儿一热,谁不想凉快?但贪凉是大忌!第一,别贪冰镇冷饮。刚干完活,满头大汗,咕咚咕咚灌冰水、啃冰棍,那叫一个爽?可咱的脾胃最怕这个!瞬间的冰凉刺激,好比给滚烫的灶膛泼冷水。中医讲“寒伤脾”,容易闹肚子、没胃口。不如换成温热的绿豆汤、酸梅汤,解渴又养胃。俗话早就提醒:“小暑吃寒,郎中跑断”。

第二,别贪空调冷气。屋里开着空调是舒服,可一冷一热来回折腾,“空调病”就来了。头疼、鼻塞、关节酸,都是它闹的。温度别调太低,26℃以上就挺好。隔俩小时开窗通通风,别对着冷风直吹。

第三,别贪冷水冲澡。浑身汗透,立马冲凉水?毛孔瞬间全闭住了!身体里的热气散不出来,反而憋出毛病,还伤阳气。正确做法是:先用温水毛巾擦干汗,过会儿再用温水淋浴。

二要防:中暑湿邪是重点!

小暑时节,两样东西最要提防。

头一个,防中暑!太阳毒辣,尤其是上午11点到下午3点。顶着大太阳干活,危险得很。2023年国家疾控中心数据就显示,夏季农村户外劳作中暑案例比城里高三成。出门务必戴顶草帽遮阳,带上大水壶,淡盐水或菊花茶最好。感觉头晕、恶心、心慌,赶紧到阴凉处休息,喝点水,严重了马上送医。

第二个,防湿邪!今年雨水多,空气黏糊糊的。湿气重了,人容易没精神、身子沉、关节不舒服。饮食上多吃点祛湿的,像薏米、赤小豆、冬瓜。衣服被子勤洗勤晒,别让湿气捂在身上。老祖宗说“小暑防湿,百病不侵”,有道理的。

忌三样:这三件事悠着点!

最后这三样,小暑时节尽量别碰。

其一,忌剧烈运动。大热天里猛跑猛干,出汗太多,容易脱水虚脱。挑凉快点的清晨或傍晚,散散步、打打太极就行。农活也尽量避开正午最毒的日头。晒粮食、收东西,也选早晚。保证午睡半小时,养足精神很重要。

其二,忌大鱼大肉太油腻。天热,脾胃本来就弱。再吃那些油乎乎的大鱼大肉,肠胃负担太重,消化不了。饮食清淡点,多吃新鲜蔬菜瓜果。凉补的食材不错,比如莲藕、鸭肉、黄鳝(小暑有吃黄鳝补身的习俗)、新米熬的粥。

其三,忌着急上火发脾气。老话说“暑易入心”。天热人本来就容易心烦气躁。一着急上火,血压容易蹭蹭涨,对心脏血管都不好。听听舒缓的音乐,保证午休,遇事儿多深呼吸,尽量保持心平气和。心静,自然就凉快了。

总结一下: 小暑养生,吃要清淡多样,清补为主。多喝点消暑的汤汤水水,像荷叶粥、冬瓜汤。时令水果像西瓜、甜瓜可以吃,但别过量,尤其冰镇的。记住两句老农谚:“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提醒咱雨水可能多,要防涝;“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现在热得狠,大暑反而可能凉快点,但也别大意“秋老虎”。各位老乡,你们那儿小暑有啥特别的习俗或讲究?欢迎在评论区唠唠!祝大家小暑安康,平安顺遂入三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