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现在最贵的,是中国 AI 人才:清北中科大学霸正在统治硅谷 AI 圈
发布时间:2025-07-05 14:30 浏览量:2
最近网上老有人说AI行业现在最卷的不是产品而是人。每天刷朋友圈都有大牛跳槽的消息,什么OpenAI挖走谁,Meta抢了谁,看得人眼花缭乱。这波人才流动里有个明显特点——好多搞大模型的核心人物都是华人,像训练ChatGPT、Gemini这些大杀器的团队里至少十分之一是咱们这边出去的人。
根据美国机构统计,华裔AI研究人员比例从2019年到2022年直接翻了快一倍。举个例子,OpenAI做GPT-4o那个团队里就有不少清北中科大的校友。这些人本科多在国内顶尖大学读计算机数学,后来去MIT、伯克利这些地方读研。论文发的全是顶会级别的,像NeurIPS、ICLR这些高端会议经常能看到他们的名字。
有个叫Bi Shuchao的浙江大学毕业的老哥,在Google带团队搞推荐系统的时候就让广告收益涨了几亿刀。后来跳槽去OpenAI,现在主要盯着多模态模型优化,就是让AI能同时处理图片视频和文字。他研究的项目包括教AI怎么通过语音和人自然交流,还有怎么把多个模型的训练过程整合得更高效。
清华大学出来的赵盛佳,读博士的时候就捣鼓出一种压缩模型的方法,被同行引用了上万次。他加入OpenAI后参与设计了GPT-4o的技术方案,还帮忙写了官方说明文档。这类文档别看简单,其实是指导其他人怎么正确使用模型的关键资料。
还有斯坦福毕业的任宏宇,在Google搞过搜索系统,在苹果参与开发Siri的问答功能。现在他在OpenAI带团队开发多个版本的模型,自称就是“教AI更努力思考”。他的论文也被引用了上万次,其中有一篇讲基础模型的风险和机遇,成了行业讨论的重要参考。
Google那边也有清华毕业的孙培,之前在Waymo做自动驾驶感知系统,现在在DeepMind搞Gemini的后续训练。这个项目需要让AI理解人类意图,比如编程时怎么纠错,说话时如何更自然,都是他负责的部分。
朱柏煌是个特别有意思的人物,清华本科加伯克利博士,搞的是怎么让AI更安全更高效。他和导师张源一起创立了个叫Nexusflow的公司,现在两人一块儿加入英伟达。朱柏煌还开发过一个测试AI的平台,成了行业内比较权威的标准。
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团队里也有咱们的人,比如段鹏飞带的FSD小组。他负责从几百万辆车上收集数据,训练AI认路标、避障。这位老师傅之前在美国拿过航空电子领域的最高奖,现在把数据处理系统做得比以前快好多。
Cursor公司最近挖了Catherine Wu,她之前在Anthropic做Claude代码模型产品经理。要不是这次跳槽新闻,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她其实从普林斯顿计算机系毕业,还干过早期创业公司的工程师。
这些人的共同点就是学历硬,能折腾。他们毕业时间集中在2010年代,刚好赶上深度学习爆发期。不少人从本科开始就在大厂实习,比如百度、微软亚研院,工作后又在Google、英伟达这类巨头里摸爬滚打,积累起同时搞理论和工程的能力。
现在他们的流动基本都在AI圈内循环,从OpenAI到Meta、Google到英伟达,很少有人跑去其他行业。研究方向也连贯,比如多模态模型、后训练技术这些主题一直没变。有的同时兼顾创业和教职,像朱柏煌明年就要去华盛顿大学当老师了。
这波人才迁移对硅谷AI产业影响挺大的,光是论文引用数能看出他们的成果被用得多频繁。像赵盛佳那篇GPT-4技术报告被引了1.5万次,说明几乎所有搞大模型的人都得参考。不过具体这些技术什么时候能变成普通人能用的功能,可能还得再等等。
爱范儿之前报道过这些人的经历,里面提到好多人都在忙模型效率优化,比如怎么让图像生成更快更准,或者教AI准确理解视频里的动作。这些底层技术虽然看着枯燥,但确实是支撑现在所有聊天机器人、智能助手的基础。
最近还有个叫Banghua Zhu的人开发了个叫Chatbot Arena的系统,专门用来评测各种AI模型的性能。这种工具出现后,开发者们不用再自己瞎测,直接照着标准跑就行。不过具体谁能赢谁输,还是要看每个月的最新排名。
总的来说,这些华人科学家现在确实成了硅谷AI圈绕不开的存在。从论文到产品,从大公司到创业公司,他们的技术选择直接影响着AI发展的方向。至于以后会不会有更多国内背景的人加入,得看政策和资本怎么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