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六月怕十五”,明日六月十五,究竟怕什么?看老祖宗咋说
发布时间:2025-07-08 08:11 浏览量:5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时间过得真快,如今已经7月上旬已经过半,农民也已经进入三夏忙节后的农闲时期,但这并不是说明什么都不用做了,而是还要根据天气情况做好农田管理工作,例如中耕除草、浇灌防旱、排水防涝、治理病虫害等,只有管理好农田,夏播的农作物才能更茁壮的成长,最终迎来丰收。
明天就是农历六月十五了,这天也是农历六月过半的日子,在民间,农历六月是一个很重要的月份,特别在老人眼里,六月十五是民俗文化中很特别的日子,在我国农村就有句老话说“六月怕十五”,明日六月十五,究竟怕什么?我们来看看老祖宗是咋说的。
明天是农历的六月十五,也是干支纪年中的“乙巳年、癸未月、己卯日”,值得一提的是,明天同样还是“半年节”以及“望日”,可以看出这天非同一般。
六月十五“半年节”
半年节是我国的传统岁时节日,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的部分地区,过节的时间就是每年农历六月十五,但也有农历六月初一过节的说法,其实这个时间针对的是北方地区的“小麦节”,这个节日也被称为“过半年”。不过,两个节日都有共同的文化寓意,祈求下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半年节虽然算不上大节日,但在古代确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古代物质匮乏,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如果遇上不好的天气情况,农作物的生长就会受到影响,粮食也会减产,这样人们就会忍饥挨饿,甚至还会出现饥荒,因此,半年节其实就是古人对粮食丰收的祈愿,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所谓"吃了半年圆长一岁",在节日当中,古人会以糯米制成红曲染色的糯米丸,也称“半年圆”,寓意团圆圆满,除此之外,还会搭配龙眼干点缀叠成山状祭祖,祭祀活动结束后全家共同分享食用。
六月十五是“望日”
《康熙字典》引《释名》:“望,月满之名也。”又引《左传·桓三年疏》:“望,月体无光,待日照而光生,半照即为弦,全照乃成望。”
望日,是农历中的重要节点,也是月亮最圆的一天,农历月就是以月相变化为周期,每月分为朔、望、晦三个关键节点。当月亮运行至太阳与地球之间,月球暗面就会朝向地球,这天夜晚看不到月亮,这个时间就是每月的初一,即第一天,称为“朔日”;当月亮运行到与太阳黄经相差180°的位置,即地球位于太阳和月亮之间,此时从地球上看去,月亮呈圆形,且最为明亮,这个时间会在每月的农历十五或十六,称之为“望日”;最后,每个月的最后一天,月亮会又运行至地球与太阳的另一侧,亮面背离地球,这就是“晦日”,通常在朔日的前一天。
为什么自古都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的说法呢?
农历以“朔望月”为周期,即从新月到下一个新月的时间,这个周期其实并不是一个整数,而是平均约为29.53天。这是因为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并非完美的圆形,而是一个椭圆形,这就导致月球距离地球的位置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有远有近,受月球引力的影响,月球运行的速度也不恒定,当月球距离地球越近,那么运行速度就会越快,例如当月球距地球约36万千米,其运行速度可达 约每秒1.09公里;当月球距离地球越远,其运行速度就会越慢,例如距离地球约40万千米左右,月球的运行速度仅有约每秒0.97公里,这也就导致月亮满月的日子不止会在农历十五日,也可能出现在农历十六日。
除此之外,在天文学中还有另一种说法,“望”是月亮与太阳经度相差180°的精确时刻,而农历每月初一固定为“朔日”,但“朔”可能发生在凌晨、中午或夜晚。如果“朔”发生在初一凌晨,满月可能在十五日;如果“朔”发生在初一傍晚,月球需多运行半日才能抵达“望”位,满月便延至十六日。
明日农历六月十五,是今年的第6个望日,同时也是一个“半年节”,老话说“六月怕十五”,究竟怕什么?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农历六月十五,是农历六月的月圆之日,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月亮在满月之时,其明亮、圆润的形象,往往承载着人们对团圆的美好向往,无论在诗句还是文学作品中,满月就常被用来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例如“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等,因此在我们老祖宗看来,六月十五满月这天应当避免发生吵架的行为。
这个说法其实有几分道理,因为望日当天,月亮地球以及太阳会处于同一直线,此时月球的引力达到最盛,地球上的磁场也会受到一些波动,不仅会引发海洋的潮汐潮落现象,还会对人们的情绪产生一些影响,这种现象也叫“生物潮”。所以,满月的日子情绪波动可能会较大,但不妨以平和、宽容的心态与人相处,尽量避免遇到不顺的事情就吵架。
其次,农历六月十五已经进入小暑节气,这时候暑热开始发力,空气湿度也大,形成“上蒸下煮”的湿热环境,在这种闷热又多变的环境,不仅会让人心里发慌,情绪也会跟着波动。如果这个时候再发生吵架的行为,相当于“火上浇油”,会加重心火,让人更烦躁、失眠。对此《养生论》里有“夏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的说法,也就是说在炎热的天气中,更要保持静心,别让情绪“热”起来。
在民间,一些地区视六月十五为“半年节”,这天人们会举行各种祭祖仪式,与别的祭祖节日不同的是,这天人们使用的祭品大多都是以新粮为主,并且祭祖仪式结束后,人们还会食用这些用于祭祀的食物,一是为了得到祖先的庇佑,二是为了避免浪费粮食,但要注意,如果到了晚上就要避免吃太多,这是为什么呢?
在我们老祖宗看来“脾主运化”,即负责把吃进去的食物转化成营养。六月十五已经进入小暑节气,此时暑热夹湿,湿气困脾,脾胃本来就“干活慢”。如果晚饭又吃太多,脾胃就得加班加点消化,时间一长就会“累趴下”,出现腹胀、拉肚子等不适,而且湿热天气里,人本来就容易没精神、懒得动。如果晚饭吃太多,血液都跑到肠胃去消化食物,大脑和四肢的供血就少了,人会更困、更没力气。尤其是晚上活动少,能量消耗低,吃进去的食物堆在肚子里,时间长了还可能变成“痰湿”,让人发胖、没精神。
那么,小暑后晚饭吃多少合适?一般来说,晚饭七分饱即可。很多人可能不理解什么是“七分饱”,其实就是肚子不饿了,但也没撑得慌,吃饭的速度慢下来,对喜欢的菜也没那么馋了,这时候停下筷子,既不会半夜饿醒,也不会让脾胃“加班”。
农历六月十五这天还有一怕,那就是:怕下雨。有啥说法?
《农政全书》中记载:“六月望,天门开,若阴雨则地气闭。”在古人看来,六月十五望日也是“开天门”的日子,如果此时下雨,这预示着未来三伏天的雨水就会过多。三伏天本是农作物快速生长的阶段,需要充足光照进行光合作用。如果遇上了持续降雨天气,农作物徒长、抗倒伏能力下降,千粒重降低,直接会影响秋粮收成。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又云:“六月望,晴则地气通,雨则土脉滞。”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农历六月望日这天是晴天,那么预示着后续降水适中,土壤透气性好,有利于农作物的根系发育;相反,如果六月十五这这天下起了雨,那么预示着后续的降雨天气较多,阴雨连绵则会导致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的养分吸收,农谚提到的“六月十五一日晴,仓廪堆满到年根”就是这个道理。
农历六月是玉米、大豆等作物拔节孕穗的关键期,此时土壤湿度本就接近饱和。如果再遇上连续的阴雨天气,那么就会导致田间积水,农作物根系就会因缺氧腐烂,最终影响产量。在民间,关于农历六月十五怕下雨的农谚还有很多,例如:
“六月十五一场雨,阴雨连绵到立秋”
“六月十五大雨落,四十五日倒黄梅”
“六月十五若是晴,风调雨顺百物生”
“六月十五晴一日,三伏天里看丰收”
这些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六月十五下起了雨,那么预示接下来的降雨天气较多,农作物的生长将受到影响;如果六月十五是晴天,那么这预示着接下来的天气风调雨顺,农作物可以更好的生长,因此农历六月十五是一个“宜晴不宜雨”的日子。
总结,老话说的“六月怕十五”,到底怕什么?您都了解了吧?这些都是我们老祖宗在长期的农耕生产中总结出的生活经验,我们理性看待即可。不过,对于传统文化的这些道理,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