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 三十年 我们与企业家同行
发布时间:2025-07-08 23:28 浏览量:2
在改革开放的浩荡长河中,《中外企业文化》始终与中国企业家并肩而行,用文字记录他们的智慧与勇气,见证中国企业从萌芽到崛起的壮丽篇章。三十年来,我们报道过的张瑞敏、马云、任正非、宗庆后等企业精英,他们不仅是企业发展的掌舵者,更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探路者。他们的故事,折射出企业从中国走向世界的蜕变历程,也彰显了杂志作为时代记录者的责任与担当。
段永基
从产权改革到文化破局的中关村拓荒者
1995年5月,《中外企业文化》杂志正式创刊,创刊号上一篇题为《改革创新是四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文章引起了企业界的广泛关注,这篇文章的作者正是当时的四通利方总裁段永基。彼时的段永基虽已在业界崭露头角,但尚未获得后来“中关村村长”“中国IT教父”等赫赫威名。他在文章中写道:“四通的探索是一代人对中国现代化的思考。”的确,四通集团的创业历程堪称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民营科技企业突破体制束缚、探索市场化发展的标志性样本―其1984 年创立时提出的“自由组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原则,是中国最早摆脱政府计划约束的企业制度创新;之后“二次创业”提出股份化、集团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四化目标”,通过全员持股和股份制改造,创新性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实现员工利益与企业深度绑定,为民企发展指明方向。
四通利方从“四自原则”到“四化目标”的演进,构成了中国民企“从小到大、从本土到全球”的标准成长模型。而其首创的“激励+整合”企业文化体系,将分配机制(效益挂钩)与情感纽带(解决职工住房、教育等实际需求)有机结合,提出“文化是激活剂、润滑剂、营养剂、黏合剂”。这种“制度刚性+人文柔性”的模式,实为华为“狼性文化”、腾讯“用户为本”等理念的前驱,展现了早期民企在制度与文化层面的双重探索。
张瑞敏
从“日清日高”到“生态共创”的管理哲学迭代者
《中外企业文化》与张瑞敏的缘分始于1996年,当年他以《日清日高―海尔特色的管理》为题亲撰文章,系统阐释了海尔“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法。彼时的海尔刚经历“砸冰箱立质量”的初创期,正以“斜坡球体理论”破解企业成长困境―既要抵御市场竞争的“下滑力”,又需构建基础管理的“止动力”。文中披露的“三E卡”考核、“晓玲扳手”等以员工命名的创新成果,展现出海尔将西方科学管理与东方人本文化融合的早期探索。这一时期的海尔年销售额仅25亿元,却已凭借冰箱金牌品质和精细化管理,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
2002年中国入世前夕,杂志首次专访张瑞敏,探讨“入世后,中国企业怎么办”这一时代命题。张瑞敏详细介绍了海尔“先难后易”的国际化战略:面对外资品牌“本土化扎根”与贸易壁垒的双重压力,他提出“先有市场,后有工厂”理念,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建厂时,耗时一年半深入调研当地法律与消费习惯,确保“零风险起步”。此时的海尔虽已是国内家电龙头,但海外营收占比不足10%,访谈中提及的“排成纵队”市场策略(如以冰箱打入美国、空调切入欧盟),揭示了其从出口代工向本土化品牌的艰难转型。
2017年,杂志再次专访张瑞敏,发表《时代的海尔―听张瑞敏解读海尔变革》,此时的海尔已进入“人单合一2.0”时代。张瑞敏将管理哲学从“员工自主经营体”升级为“共创共赢生态圈”,COSMOPlat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超3.5 亿用户,成为全球三大工业互联网平台之一。文中提到的“动态合伙人制”让员工从执行者转变为创业者,而哈佛商学院将“人单合一”纳入案例、三洋用该模式8个月实现止亏等细节,标志着中国管理智慧的全球输出。截至2025年,海尔营收突破3506亿元,卡奥斯平台服务超90万家企业,成功从“家电制造商”蜕变为“物联网生态构建者”。张瑞敏的管理创新,不仅帮助海尔穿越周期,更使中国管理模式在全球商业史上占据独特坐标。
宗庆后
以文化为内核的本土商业探索者
1996年,《中外企业文化》杂志3月刊“精华荟萃”栏目刊登时任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总经理宗庆后的署名文章《铸就“娃哈哈”成功的核心―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在这篇文章中,宗庆后深情回顾了娃哈哈自1987年以来的创业史,系统阐述了娃哈哈“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自强不息”的企业精神,并详细介绍了“宽严相济,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民主充分发扬与权力高度集中相结合的组织文化”以及“发展自己与奉献社会相结合的经营理念”―这些要素构成了娃哈哈后来发展壮大的文化基因。
此后,杂志持续关注娃哈哈的企业发展与文化探索,先后刊登《娃哈哈的营销文化》《前沿冲击──娃哈哈十一年回眸》《娃哈哈跨界零售的获与惑》等多篇文章,串联起娃哈哈以文化为内核的成长逻辑:从创业初期的“艰苦奋斗”到扩张期的“勇于开拓”,从管理上的“宽严相济”到经营中的“奉献社会”,文化因子始终是娃哈哈穿越周期的底层支撑。2024年,79岁的宗庆后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商业遗产不仅是年销超80亿瓶的经典单品和覆盖300万终端的联销体网络,更在于其“土生土长”的管理哲学:在顺境中以营销创新撕开市场缺口,在逆势中以文化建设凝聚发展动能。
马云
从创业顽童到商业领袖的文化塑魂者
2006年的马云可谓风光无两―阿里熬过互联网泡沫,并购雅虎,淘宝网在与eBay中国的电商大战中胜利在望。《中外企业文化》杂志在当年8期和9期刊登文章《顽童马云(上、下)》,以生动鲜活的文风追溯马云的创业历程:结合其少年学英语、创办英语角、以武侠文化构建阿里办公室场景等经历,挖掘阿里文化源头;通过马云与克林顿互动、并购雅虎中国等事件,展现了其战略思考与应对压力的企业家心境。
至2009年,阿里已成为全球最大的B2B网站,《全球最大B2B网络市场掌门人:马云》一文深度解析了其从1995年创办海博网络起步,以会员制、“诚信通”等创新模式突破中小企业贸易瓶颈,通过淘宝、支付宝、阿里软件等业务构建电商生态的历程。2007年阿里香港上市募资116亿港元,市场份额达57.3%,并提出打造全球化电商产业链的愿景。这些报道串联起马云从充满激情的创业者到商业领袖的蜕变,以及阿里从杭州本土企业到国际巨头的成长轨迹,不仅记录了中国互联网企业在全球化竞争中以创新突围的历程,更揭示了企业家精神、企业文化与时代机遇的交织共振。
李开复
跨国企业本土化探索的文化实践者
从2006年高调进入中国到2010年退出中国市场,谷歌在中国短短四年的历程与当时的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密不可分。2008年《中外企业文化》专访李开复,刊发《李开复:用实例示范你的真诚》一文,报道其以“平等、放权、真诚”为核心的管理理念:他以身作则挤小办公室、让员工自主设计办公区域,推行员工自定目标与季度考核制;在汶川地震中,通过员工自发组织快速推出救灾地图、寻亲平台等产品,诠释“公司信任员工”的文化;强调Google“拒绝人工干预搜索结果”的公正性原则,以“谷歌金山词霸”合作等案例说明“做适合用户的产品”而非盲目追赶竞争对手的策略,同时分享其“做最好的自己”的个人理念。
这篇报道不仅记录了谷歌在中国本土化探索的关键阶段,更为研究跨国企业在华发展的文化融合挑战提供了实证样本。
任正非
从“狼性突围”到“韧性生长”的通信精神锻造者
2010年,华为首次进入世界500强,发展驶入快车道。当年7月《中外企业文化》杂志刊登《任正非的财富》一文,聚焦其“工者有其股”理念,披露任正非仅持股1.42%、超6万员工持股的独特治理模式,强调其以文化而非资本驱动企业,通过引入IBM等国际咨询实现管理国际化;2013年5期《任正非:一路追梦的“通信教父”》追溯其从通信兵到企业家的历程,解析“狼性文化”下的技术攻坚与全球化博弈,展现其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实践及应对西方质疑的战略定力;2015年8期《任正非:干部能上能下一定要成为永恒的制度》围绕干部管理机制,报道其推行末位淘汰、高管述职竞聘、CEO轮值等制度,强调“烧不死的鸟是凤凰”的人才理念。
这些报道勾勒出任正非带领华为从技术突围到文化出海的蜕变轨迹,揭示了中国民营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中以制度创新、文化坚守突破重围的底层逻辑―当“工者有其股”打破传统财富分配模式,当“客户为中心”超越资本逻辑,任正非的探索早已超越个体企业范畴,为中国企业在技术封锁与制度博弈中树立了“以文化铸魂、以变革求生”的精神标杆。
李彦宏
技术创新与本土化策略的践行者
2012年百度已占据中文网页搜索83.6%的市场份额,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之一。《中外企业文化》在9期刊登《李彦宏:百度王国的“白马王子”》一文,聚焦其创业历程与管理哲学:他从北大图书情报专业起步,赴美深造后携“超链分析技术”回国,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创新推出竞价排名模式(后升级为“凤巢”),通过“闪电计划”实现索引量激增200%、上线百度贴吧等策略击败谷歌,2005年带领百度纳斯达克上市并实现市值40亿美元突破。报道还详述其“五级模式”管理体系,如员工自主安排时间、办公室平等文化等,展现他应对垄断争议的低调态度及布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的战略眼光。
互联网时代的颠覆式创新者
2014年奇虎360已成为国内最大互联网安全服务公司,360浏览器市场份额稳居第一,PC搜索份额突破20%,市值超百亿美元。《中外企业文化》在5月刊发《周鸿祎:互联网世界的“斗士”》一文,以其创业历程为主线,展现其从开发杀毒卡起步,创办3721推出中文上网服务却因捆绑插件背负“流氓软件之父”骂名,后出售3721至雅虎,离职后创立360转型互联网安全,通过发起“反流氓软件”运动实现自我救赎,以“永久免费”策略颠覆杀毒行业,与百度、腾讯等巨头展开多场商业战役的历程,塑造了其“好斗”“颠覆者”的形象,揭示360以安全服务为根基、构建商业生态的路径。
三十年来,《中外企业文化》的每一篇企业家报道,都是对“企业强则国家强”的生动诠释。从张瑞敏的管理革命到李彦宏的技术突围,从宗庆后的本土化实践到马云的数字生态构建,这些商业领袖的故事,不仅是企业成长的史诗,更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缩影。未来,我们将继续以专业媒体的视角,记录企业家在数字化、绿色化浪潮中的新探索,为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动力与实践参考。
文/本刊记者 范科峰
编辑/莘然
本文刊载于《中外企业文化》2025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