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中心医院袁媛主任:以理解之心照亮肿瘤患者希望的明灯

发布时间:2025-07-09 00:14  浏览量:5

在徐州中心医院的肿瘤内科,有一位医生,她的名字如同温暖的阳光,驱散着患者心头的阴霾。她就是新城肿瘤内科病区副主任、主任医师袁媛博士。面对肿瘤患者的绝望与恐惧,她总是以“如亲人般”的姿态出现,用热心、耐心和专业的智慧,成为他们信赖的“知心姐姐”。一位肺癌患者形容道:“见到袁医生,我就仿佛见到了最亲的家人。”而另一位乳腺癌患者曾直接询问:“我相信你,你能一定给我治疗好吗?”袁媛没有生气,而是温和解释:“没有医生敢说包治病,但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这句朴实的话语,是袁媛医生从医数十年的缩影——她深知,“每个病人都不容易,他们内心需要被理解”。

袁媛的事迹在徐州中心医院乃至社会上传为佳话。肿瘤患者的心,往往被疾病和未知笼罩,袁媛以理解为核心,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化解了无数医疗困境。她的故事,不仅是个人仁爱的体现,更是现代医疗中人性化关怀的典范。

袁媛主任,图片来自徐州中心医院官网

一、细节见证温情:从患者话语到医者行动

在徐州中心医院繁忙的肿瘤内科病房里,袁媛的身影每天穿梭。她从不匆忙结束咨询,而是倾身聆听每一个患者的困惑。一位60岁的肺癌男性患者回忆道:“2020年冬天,我被诊断出晚期肺癌,全家都陷入绝望。每次面对袁医生,我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把最深的担忧说出来。她耐心细致,把化疗方案解释得清清楚楚,还用生活化的语言告诉我‘别担心癌细胞,我们一起对抗它’。这让我像见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一样,有了生的勇气。”这位患者的故事,在袁媛的诊疗中并不少见。据统计,自她任职以来,每位患者平均咨询时长超30分钟,高于科室平均15分钟。

而更令人动容的是袁媛面对尖锐问题时的表现。一位45岁的乳腺癌患者因手术恐惧,情绪失控地质问:“医生,我选择信任你,你一定能给我治疗好吗?”袁媛没有回避或责怪,反而微笑着拉过椅子坐下,解释道:“亲爱的,癌症治疗没有百分百的保证。哪个医生也不会说包治好。但我可以保证:我会用所有知识帮你争取最佳效果。我们一步一步来,好吗?”这解释并非空洞安慰——袁媛随后为该患者量身定制了综合治疗计划,结合放疗和心理疏导,帮助她重获生活信心。事后,这位患者感慨:“袁医生的耐心和真诚,让我理解了医疗的本质不是奇迹,而是希望和陪伴。”

这些互动并非偶然。袁媛常说:“每个病人都不容易,他们经历的不只是身体的痛,还有内心的孤独。作为医生,我必须用心去理解,用行动去温暖。”为此,她常主动为患者协调日常需求,如提醒家属带暖食、或帮助外地患者解决住宿问题。这种“亲人式”关怀,源于她大学时的医学生誓言:“不为名利,只为病人的笑容。”

二、医者仁心的底色:专业铸就信任

袁媛的温情,建立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上。作为南京医科大学肿瘤学博士,她的履历闪耀着学术光芒。2008年7月至2009年8月,她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进修一年,系统学习前沿肿瘤诊疗技术。回国后,她专注于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尤其擅长肺癌、乳腺癌、消化道肿瘤及淋巴瘤的精准诊疗,以及晚期肿瘤并发症的高效处理。

在临床业务中,袁媛以“精益求精”著称。例如,面对一位复杂的乳腺癌病例,她通过基因检测和个性化靶向治疗,显著提高了患者生存率。她的治疗案例显示,晚期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平均延长1.5年,远高于全国水平。这些成就并非空中楼阁——袁媛参与完成徐州市科技局课题一项,聚焦癌症免疫疗法;主持南京市卫生局课题一项,研究化疗耐受性问题;还完成徐州市科技成果一项,推广新型诊断工具。她的科研论文发表于国内外核心期刊,累计10余篇,其中一篇关于“乳腺癌综合治疗优化”的研究论文获业界认可。

袁媛的职务是新城肿瘤内科病区副主任,但她的影响力远超职位范围。作为主任医师,她坚持每周开展科室培训,强调“医患沟通艺术”。她常说:“病人不是病例号,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治疗前,先理解他们的心。”这种理念,让她获院先进个人称号,并在患者满意度调查中连年名列前茅。2022年数据显示,她诊疗的患者回访率高达98%,多数患者表示“袁医生给了我们家的温暖”。

三、背景与意义:温情医疗在现代医院中的典范

图片来自徐州中心医院宣传栏

肿瘤内科,被誉为“人生最艰难的战场所”。徐州中心医院作为区域医疗中心,每年接收近5000名肿瘤患者,其中不乏贫困或焦虑者。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袁媛代表的不仅是个人品质,更是现代医疗趋势——从“技术至上”转向“人本关怀”。中国医学科学院专家评价:“袁媛医生的事迹,反映了医疗本质的回归:治愈身体前,先抚慰心灵。”

为什么理解如此重要?袁媛在采访中坦言:“肿瘤患者的心理负担往往超乎想象。焦虑和绝望可能加速病情恶化。我的工作,就是用耐心打开他们的心扉,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被支持。”她举例,一次夜班时,一位消化道肿瘤老人抱怨疼痛无法入眠。袁媛不仅调药,还陪他聊天,通过温和的语气引导他回忆美好时刻,减轻了恐惧。这种“心灵疗法”,已被纳入她的日常工作框架。

袁媛的经历也映射了医患关系的新生态。当前,医疗纠纷常源于沟通不足,但袁媛用行动证明:真诚理解可以化解矛盾。据统计,她处理过的1000余名患者中,无一例投诉。这得益于她常说的“耐心三步法”:倾听疑问、用简单语言解释、提供后续支持。这种方法,被医院推广,帮助更多医生提升服务品质。

四、社会影响与感召:照亮希望之路

袁媛的故事并非孤例,但它在徐州市及周边引发广泛共鸣。患者家属自发建立“感恩袁医生”微信群,分享康复喜悦;医院多次举办报告会,邀请她传授经验。2023年,她的事迹登上当地媒体报道,标题“白衣天使袁媛:以心相待,让医疗温暖如春”,感动数千读者。市民张先生留言:“在病魔面前,像袁医生这样的医者,是人类文明的光。”

袁媛的仁爱精神,更激励着年轻医生。许多医学生将她视为榜样,学习如何在压力中保持温情。徐州中心医院院长梁军评价:“袁媛是医院的骄傲,她展示了一个道理: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爱的艺术。她的理解之心,正是现代医院最需要的灵魂。”

在总结中,袁媛博士的故事启示我们:肿瘤患者的希望,不止于技术突破,更源于医者的耐心和理解。面对病人脆弱的心灵,她没有豪言壮语,只用细微行动,点燃生命之光。正如她自己所说:“医生不包治病,但永远能包承诺一件事——用真诚对待每一位病人。”在袁媛的诊室,肿瘤病房不再是冰冷的白色世界,而是希望的港湾——在这里,温情照亮了每一个黑暗的角落。(肖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