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明:近年城乡家居缺中堂和主门用金属及推行火葬与人口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5-07-09 00:48  浏览量:2

.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中国人的城乡家庭房屋普遍延续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都有中堂且主门都采用木质材料及实施土葬。但近几十年来,中国人崇尚西方生活方式,丢根弃祖,追求物质享受和商业经济利益与金钱挂帅,淡化精神思想文化道德建设,许多家庭房屋的建筑设计缺失中堂,主门采用金属材料,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政府以当年计育的力度强力推行土葬,其背后涉及时政、文化、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多重变化。 中堂和主门作为中国传统民居的核心主体,承载着思想信仰、家庭伦理、文化传承和道德教化与精神凝聚力的重要功能,但在现代社会中已逐渐被边缘化。 以下将从多个角度简要分析中堂的缺失及其影响。

一、中堂的起源与价值与缺失的影响

1、中堂的起源与寓意

中堂的起源:中堂的说法起源于唐朝,因宰相在中书省内办公而得名,后称宰相亦为中堂。

发展演变:在古代,中堂逐渐演变成家居中最显要的厅室名称,成为迎宾宴客、喜庆祭祀的场所,也是人们日常起居的主要活动之地。在传统建筑中,进入大门以后的客厅便是中堂,两侧是厢房。直到今天,有的房屋仍保留着这种建筑风格。

中堂的寓意:家庭地位与尊严象征。中堂是家庭的“脸面”,代表着一个家庭的形象和尊严,是家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最具有仪式感的地方。

中堂,即“堂屋”,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民居中最重要的主体空间,位于房屋正中或中心位置,多悬挂有家庭崇尚的书画或祖宗像及其牌位等代表家庭的思想宗旨和文化信仰的要素,也是家庭接待宾客、举行仪式、祭祀祖先、教育后代的核心场所。 其布局讲究对称与礼仪,中堂需是家的中心,或正对正门,中堂的墙正中悬挂书画或对联,墙体前的条案前方摆放一方桌、两边排放椅子等,体现家庭的思想文化重心和伦理观。

建筑中的中堂是“心”和“家”与“人”的象征,不仅代表家庭、家族、民族、国家的思想文化宗旨和会议中心,更具有精神与文化传承的价值和意义。

2、家庭中堂缺失的原因

城市化与住宅结构的变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建筑设计崇尚西方的样式,房屋结构从传统的单层院落转变为多层楼房,中堂的位置不再处于中心,甚至被客厅、餐厅等功能空间取代。 现代住宅更注重私密性和功能性及个人的空间,中堂的传统布局被淡化甚至丢失。

生活方式的转变: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更倾向于简洁、实用的居住方式,传统中堂的复杂布局和礼仪要求显得繁琐,难以满足现代家庭的需求。 此外,电视、手机等现代设备的普及,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减少,中堂作为家庭交流的核心空间逐渐被忽视。

文化观念的淡化:

一些人对中堂文化存在误解,将其与封建思想混为一谈,认为其是落后的象征,导致中堂文化被边缘化。 同时,随着全球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价值观逐渐被淡化,中堂所承载的家族伦理和道德教化功能也逐渐被遗忘。

经济与空间限制:

现代住宅面积有限,尤其是城市住宅,空间布局更加紧凑,难以容纳中堂所需的较大空间和复杂布局。 此外,一些家庭为了追求时尚和个性化,选择用电视墙、十字绣等现代装饰替代传统中堂。

3、家庭中堂缺失和金属主门的影响

家庭文化传承的断裂

中堂不仅是家庭活动的中心,更是家族精神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它通过祭祀、礼仪、教育等方式,将家族的伦理观、价值观传递给后代。 中堂的缺失,意味着家庭文化传承的断裂,可能导致家族凝聚力的下降。

道德教化的弱化:

中堂承载着“家”的心念和时代道德的凝聚功能,通过家庭仪式、祭祀等活动,强化家庭成员之间的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中堂的消失,使得这种心德教育逐渐被忽视,可能导致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

家庭亲情疏离与人口的减少:

中堂是“心堂”和“家室”及“人气”的象征,是家庭成员交流和互动的重要场所,其消失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减少,家庭关系变得疏离,人气不旺和人口减少。中国几千年除战争因素外的和平环境条件下,历史上的人口基本都呈上升趋势,但近年是历史以来在和平环境条件下首次出现人口聚降,此与近几十年在思想文化行为上丢根弃祖、崇尚西方生活方式,城乡建筑的主门弃用几千年传统的木门而改用金属门,并且与普遍没有中堂都有很大关系。另外,在城乡住宅的结构中,家庭成员各自占据不同空间,没有一个共同的心堂,缺乏共有的活动场所和家的归宿感,而是呈现不统心的分离状态,进一步加剧了家庭关系的疏远和人气不旺,严重影响家庭和民族的兴旺发达。

传统文化的流失:

中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消失不仅意味着一个空间的消失,更意味着一种文化的流失。 随着中堂文化的逐渐淡出,许多传统习俗和价值观也逐渐被遗忘。 这种文化流失可能对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与民族兴旺产生深远影响。

4、中堂文化的现代价值与传承

尽管中堂在现代社会中面临诸多挑战,但其文化价值并未完全消失。 中堂不仅是家庭的象征,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现代社会中,中堂文化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得到传承与创新:

融入现代建筑设计:

在现代住宅设计中,可以适当保留中堂的空间布局,结合现代家具和装饰,使其既符合现代生活需求,又能体现传统文化的精髓。

弘扬家庭文化:

中堂文化的核心在于家庭伦理和道德教化,可以通过家庭教育、节日仪式等方式,重新唤起人们对家庭文化的重视。

创新表达形式:

中堂文化的发展传承当然不必拘泥于传统的一种形式,也要结合现代社会可以通过现代艺术、数字媒体等方式进行创新表达,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加强文化教育:

通过学校教育、社区活动等方式,加强对中堂文化的宣传和教育,让更多人了解其历史和文化价值,从而推动其传承与发展。

5、结语

中华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建筑中的中堂及其灯盏火苗、主门的木料、采用土葬之土,都是有生发、传承的意义。家居没有中堂和火苗及采用金属主门,则心口冷冰冰,没有生发,造成人气不旺;火葬之后灰飞烟灭,则没有传承。只有人居房屋有中堂有火苗、主门采用木质材料、实施土葬,才有包藏并生根发芽和传承的性质。

城乡家居中堂的缺失和采用金属主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背后反映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尽管中堂和木质主门在现代社会中面临淡化,但其文化价值不容忽视。 通过提高思想认识、创新表达、加强教育和弘扬中华文化,中堂和木质主门文化仍可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立足点,继续发挥其在家庭建设和化传承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

二、家居主门的木质与金属材料的文化含义

门作为家居的入口,不仅是功能性的构件,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信仰和社会结构。 木质和金属作为主要材料,在传统与现代家居设计中各具特色,其文化含义涉及风水学、社会地位、美学以及精神象征等多个维度。

木质门的文化含义:

木质门在多种文化中象征着自然、生命力和家庭和谐,体现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

象征生长、繁荣与生命力:在风水和传统文化中,木被视为五行之一(代表木元素),象征着生命力、生长与繁荣。 例如,印度风水学强调木门能带来正能量,促进家庭运势的上升,因为它与自然的连接能激发生长力 。 肖金满的风水指南中也指出,木门在五行中代表生命力与成长,有助于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居氛围,适合大多数家庭,尤其当大门位于东方(属木方位)时,使用绿色或青色木门能增强家宅的生气 。

代表家庭门面与修养:在中国文化中,木门被视为“建筑物的脸面”和“独立的艺术品”,象征着家庭的门面、修养和品质。 它不仅是实用构件,更是文化品位的体现,如《论语·雍也》所言:“谁能出不由户?”这强调了门在居住中的重要地位 。 木门还常用于比喻人的品质和性格,如成语“门当户对”体现了家庭地位的平等,而木门本身承载了家族的历史与传承,见证家族的勤劳和智慧 。 在文物普查中,门框、抱鼓石等细节更强化了木门的社会象征,例如抱鼓石的设计区分了贵贱身份,显示门是“非贵即富”的符号 。

营造自然与舒适感:木质门给人温暖、自然的感觉,有助于优化家庭气场。 风水布局认为,木门适合注重家庭和谐与健康的家庭,因为它能引入新鲜气流,提升正能量 。 现代设计中也强调木门的自然纹理,如图片所示,实木门带来质朴感,强化了人居环境的舒适性 。

生态文明与传统传承:木门被视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承载者”,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传统村庄中,木门是庆典和社交的纽带,象征着文化连续性 。 然而,木质门也面临现代挑战,如政策文件提到,修复和重用原始木门是首选,以保持历史真实性 。

金属门(如铜、铁或合金)则强调稳定、保护和财富,具有更强的防御性和社会象征,但可能带有肃杀之气。

象征稳定、财富与保护:在风水和建筑文化中,金属代表金元素,象征着稳定、财富和防御性。 印度风水学建议金属门用于特定方向(如南方),能带来平衡和财富 。 金属门具有更强的保护性,适合注重事业和财富的家庭或企业,因为它能收敛负面能量,增强气场稳定性 。 在伊朗传统建筑中,金属装饰如门环和铺首(门环下的底座)代表家庭社会地位,并具有祛邪意义,如兽头门环用于叩门和驱邪 。

体现社会地位与权力:金属装饰件(如门环、看叶)在传统建筑中常被用于强化门板的横向联系,并区分尊卑。 例如,明清时期,黄铜铺首和兽头装饰显示高贵身份,金属的坚固感象征着权威和保护 。 现代设计中,金属框架或把手能提升门的现代感,但核心含义仍与防御相关,如政策文件指出,商业建筑更常用金属门以体现专业性 。

实用性与现代美学:金属门在功能上更耐用,适合高安全需求,但风水学警告其肃杀之气可能过强,需谨慎使用。 例如,肖金满指出,金属门五行属金,具有收敛和肃杀之气,适合需要增强稳定性的家庭,但需避免在不利方位使用。证据显示,金属框架与木门结合能形成时尚对比,突出现代感 。

木质与金属组合的文化含义:

木和金属的混合使用在风水和现代设计中常见,旨在平衡能量,融合自然与科技。

风水中的平衡与好运:印度风水学明确建议,面向南方的大门应使用木和金属组合的门板,因为木象征生长与繁荣,金属代表稳定与财富,这种组合能带来好运、平衡正能量,并美化家居环境 。 类似地,肖金满的风水指南也支持材料组合,但强调需根据五行原理(如方位和颜色)调整,以避免冲突 。

美学与社会象征的融合:传统门饰中,金属配件(如门环、看叶)常与木门结合,增强装饰性和社会地位象征。 例如,“看叶”用于加固木门,同时金属装饰体现家族威望 。 现代设计通过金属把手或框架(如图片所示)提升木门的时尚感,同时保留木质的温暖,这反映了文化演变:从古代纯木质门到现代多样材料(如塑钢、玻璃),材料选择需基于环境、用途和装饰效果 。

矛盾与调和:证据显示,材料组合可能带来矛盾。 例如,纯金属门在风水中有肃杀风险,而纯木门可能缺乏防御性;但组合应用(如木门带金属配件)能调和这些元素,优化能量流动 。 政策文件也指出,非原始材料(如金属替换)在不可行时允许使用,体现了实用主义 。

现代应用与传统演变的考量:

文化含义并非静态,而是随时代演变。 强调,现代大门材料多样(包括木制、金属制、塑钢或玻璃),需根据环境、安全需求和文化背景选择,以继承传统精华并创新发展 。 例如,木质门仍代表家庭和谐,但金属元素的加入增强现代安全性;风水学建议定期清洁保养门,无论材质,以维持正能量 。 然而,需注意文化差异:印度风水指定方向 ,而中国风水更重五行方位 ,证据间无直接冲突,但强调因地制宜。

结论

木质门主要象征自然、生命力、家庭和谐与文化传承,而金属门则代表稳定、财富、保护和社会地位。 它们的组合在风水中能带来平衡与好运,在现代设计中融合传统美学与实用功能。 文化含义受风水学、社会习俗和实用需求影响,建议家居主门选择时考虑方位、家庭需求和文化背景,以实现能量优化与美学和谐。 最终,门作为“内外关系的概念化” ,其材料选择不仅关乎安全,更承载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深层追求。

三、中华几千年的土葬与西方的火葬其文化的内涵

从文化内涵、哲学思想、社会伦理及现代争议等维度,对中西方土葬与火葬的文化差异进行简要分析:

1、中华土葬的文化内涵

孝道与伦理的核心:

土葬被视为践行儒家孝道的重要方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观念要求完整保存遗体,体现对逝者的尊重。 传统仪式如停灵守灵、出殡、入土为安,均承载子女对长辈的感恩与追思。尤其是土具有包藏生发的内含。

土葬仪式(如清明扫墓、春节祭祖)是维系家族情感的纽带,强化"慎终追远"的文化传承和伦理观。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土葬体现"尘归尘,土归土"的自然循环理念,强调人与土地的共生关系。《礼记》载"形魄归于地",认为遗体回归大地是灵魂升天的前提。

风水文化将墓地选址与子孙福祉关联,反映"天人感应"思想。

历史传承与社会稳定:

作为延续数千年的主流葬式,土葬承载丰富历史符号(如帝王陵墓),是文化传统的物质载体。

传统丧礼的仪式感(如遗容瞻仰、抬棺下葬)提供情感宣泄渠道,维护社会伦理秩序。

3、西方火葬的文化内涵

灵肉二分的宗教观:

基督教、佛教均主张灵魂与肉体分离。 火葬被视作"解脱肉体"的方式,助灵魂升入天堂或进入轮回。

西方葬礼侧重灵魂安抚(如祷告、挽联),而非肉体保存。

实用主义与个人本位:

火葬节约土地资源,契合城市化及资本需求,反映现代社会对效率的追求。

葬礼仪式简化(如标准化骨灰存放),弱化家族集体意识,强调个体灵魂与上帝的关系。

环保理念的现代化表达:

火葬减少土地占用和污染,被赋予"生态葬"的现代意义。 但部分研究指出火葬排放有害气体,环保性存争议。

4、文化冲突与现代争议

土葬支持者的核心论点:

文化认同:中华几千年的土葬,土指包藏生育与生发和传承的含义,且有自然风化于天地之间,具自然环保生态作用。而火葬被指"西方文化入侵",以机械暴力且破坏"入土为安"的传统文化情感。 北大教授批评火葬使逝者"如垃圾般被处理",丧失人文温度。

环保再审视:证据指出传统土葬坟墓会自然风化("大都自然消失"),且"二次葬"等习俗体现生态智慧,而火葬消耗柴油资源。

火葬推广的现实逻辑

土地压力: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火葬成为缓解墓地紧缺的解决方案,也有商业资本的需求。

文化适应性:部分证据强调火葬在中国古已有之(如宋代流行),非纯西方舶来品。

折中路径探索:

学者呼吁跳出二元对立:保留土葬仪式感的同时,开发生态葬法(如树葬)。

重视文化心理:需尊重老年人"落叶归根"的情感需求,避免政策粗暴推行。

结论

中华土葬以孝道伦理为根基,通过"遗体-土地-家族"的纽带体现"天人合一"哲学;西方火葬则以灵肉二分为内核,依托宗教观简化仪式并适应现代资源约束及资本需求。 当前争议本质是文化传统与现代化需求的碰撞,未来需在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及人文关怀间寻求平衡。

总之,中华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建筑中的中堂及其灯盏火苗、主门的木料、采用土葬之土,都是有生发、传承的意义。家居没有中堂和火苗及采用金属主门,则心口冷冰冰,没有生发,造成人气不旺;火葬之后灰飞烟灭,则没有传承。只有人居房屋有中堂有火苗、主门采用木质材料、实施土葬,才有包藏并生根发芽和传承的性质。

城乡家居中堂的缺失和采用金属主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背后反映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尽管中堂和木质主门在现代社会中面临淡化,但其文化价值不容忽视。 通过提高思想认识、创新表达、加强教育和弘扬中华文化,中堂和木质主门文化仍可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立足点,继续发挥其在家庭建设和化传承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