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六月十五吉日到!记住“1不去,2不吃,3不做”,大意不得!

发布时间:2025-07-09 11:58  浏览量:4

槐影扫过门楣,蝉鸣愈发响亮。今儿是2025年7月9日,农历六月十五。抬头看,今晚一轮圆月会悄然爬上树梢。老话讲“月有阴晴圆缺”,这本是自然之理。但在咱老祖宗的黄历上,今天可不一般,是个标注清晰的“成日”,妥妥的“吉日”!

啥是“吉日”?说白了,就是老辈人认为宜办事、能讨个好彩头的日子。这份“择吉”的心思,是咱骨子里“趋吉避凶”的愿望。它像颗定心丸,给人积极干事的劲儿。不过啊,真正的“吉”,光靠挑日子可不够,还得靠咱踏踏实实的准备和小心谨慎。这不,关于六月十五这个“吉日”,老辈人就传下“1不去,2不吃,3不做”的讲究。听我细细道来,图个平安顺遂。

第一桩:水畔虽清凉,咱今儿先别去—— “1不去”

六月十五不近水”,老话掷地有声。为啥?翻翻古书,《齐民要术》里早有提醒,农历六月是“大雨时行”的汛期高峰。咱农村人最清楚,这时节沟满河平,水流急,漩涡多,水草也密。农谚也警告:“六月水,鬼拉腿”,水面下暗藏的凶险,不可不防。

即便现在防汛好了很多,但溺水事故年年有。光去年夏天,全国农村水域发生的意外就不下百起。这不是吓唬人,是血淋淋的教训。祖先留下的这条规矩,核心是珍爱生命!再热的天气,咱也忍一忍,远离不明水域。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吉”

第二桩:生冷且慢享,脾胃要温养—— “2不吃”

这“2不吃”,专指忌生冷食物。古书《荆楚岁时记》就记载了夏月养生之道。中医讲,夏天人体阳气都跑外面抗暑了,肚子里面反而虚寒。这时候猛灌冰水、大吃生冷,就像给虚弱的脾胃浇凉水,能不闹腾吗?轻则拉肚子,重则伤元气。

具体是哪“2不吃”?一是不吃生冷海鲜。天热,鱼虾贝类极易变质。去年邻村有人吃了没煮透的螺,结果上吐下泻进了医院。千万煮熟煮透!二是不吃隔夜剩菜。别太信冰箱,它只是让细菌长得慢点。大热天,剩菜隔夜风险高。去年有研究抽样显示,夏季室温下放置6小时的熟食,细菌数量就可能超标。咱尽量吃多少做多少,当天的菜当天清。看长辈递来一杯温茶,那是对你脾胃最实在的呵护。温养脾胃,才是夏日安康的根基。

第三桩:和谐平安度吉日—— “3不做”

最后这“3不做”,关乎家庭和睦与自身安康。一是不与家人相争。老话讲“天人感应”,六月酷热,人本就容易心烦气躁。《清嘉录》里也提到夏月需“静养心神”。一点小事拌嘴,火气上来,伤人又伤己。家和万事兴,在这“吉日”里,多些宽容体谅,心平气和才能纳福。

二是不坐湿木凳子。小暑前后雨水多,木凳子露天放着,吸足了潮气。一屁股坐上去,那湿寒之气“嗖”地就往身体里钻。坐久了,腰腿酸痛、关节不适就找上门了。找块干布擦擦,或者干脆坐竹凳、石凳更稳妥。

三是不去阴暗潮湿的角落。夏天湿热重,草垛子、老屋后、柴堆旁这些地方,是虫蛇最爱的“避暑山庄”。不小心惊扰了它们,被咬一口可不得了。前年镇上就有人翻老屋被毒蛇咬伤,幸亏送医及时。这些地方,咱绕着走,安全第一。

这些“1不去,2不吃,3不做”,可不是给咱套上枷锁。它们是先辈传下来的,带着温度的叮咛!里面藏着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对健康身体的细心守护,对家庭和美的执着追求。这些穿越时光的老规矩,就像夏夜里一阵穿堂而过的清风,在今天依然能拂去燥热,带来清凉的智慧。

所以啊,各位乡亲老友,今日六月十五“吉日”,咱心里得亮堂:记住“1不去水边,2不吃生冷隔夜菜,3不争吵、不坐湿凳、不钻湿角”,可千万别大意了!把这温暖的提醒,也转给身边的亲人朋友吧。一家人围坐院中,温茶在手,蝉鸣阵阵里,这些老讲究,就是长辈无声的守护。愿大家都能安然度夏,福气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