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十全街:成为网红的下一步
发布时间:2025-07-09 18:18 浏览量:5
撰文丨yawen
编辑丨锐裘
十全街是苏州近年来的热门目的地,37 度的高温也阻挡不了游人的热情。
蝉鸣阵阵,道路两侧的梧桐树郁郁葱葱,沿街都是粉墙黛瓦的传统建筑,再往里探是小桥流水的水乡景致,这是一条有苏州味道的街道。
现在的十全街上最常见的就是餐饮类店铺,有传统食物,也有门面漂亮的非标社区商业,还有不少连锁品牌。在这中间,散布着一些上个时代盛行的玉器与外贸服装店。
这里的竞争不小,半年内就会有不少店面迭代。西侧燕家巷口的围挡预告着这里即将要诞生的“燕窝”商业体。更新在这条街道上不断地发生。
作为从小在十全街读书长大的居民,我也算是见证了十全街这些年的变化,看着它通过非标准的社区店走出来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商业化模式,从一条只有本地人知道的街道成为大家都前来游玩打卡的网红街。
与此同时,十全街也在经历更新的阵痛,面临过度的网红化,商业与社区发展难以平衡的问题。
非标准商业社区的兴起
十全街东起葑门西至三元坊,东接葑门,西至人民路三元坊,全长 2004 米,水陆平行,粉墙黛瓦,古色古香,是典型的江南传统街道。
十全街是一条有文化底蕴的老街,旧因有十口古井而被称为“十泉街”。乾隆皇帝南巡期间,十泉街更名为十全街来呼应乾隆“十全老人”的称号。这条街上还坐落着包括明代大学士王鏊旧居在内的不少名人故居。
这些都是十全街能够发展成为一条网红街在景观和文化上的先决条件。
在改革开放后,十全街作为涉外宾馆的聚集地,因为接待外国游客而发展了起来,定下了商业街的基调。
由于沿街店铺 80% 以上都是私有产权且归属问题复杂,十全街业态迭代的主要驱动力还是来自于自由市场的需求,很难通过政府或者开发商来统一管理规划。
在 2013 年前,十全街的店铺以餐饮小吃店、外贸服饰店和酒吧为主,其中值得一提的是 CoCo 都可的大陆首店和传说中彭于晏妈妈开的台湾菜小城故事。2013,玉潮兴起,一年间,十全街上的玉器店快速发展到了 300 多家,房租也跟着飙升,原本的餐饮小吃,精品店的生态位被挤压,面临关张,十全街变成了“石”全街。
在玉器店的热潮退去之后,十全街一时有些萧条。2017 年起,十全街逐渐出现主理人模式的餐饮品牌。
红楼 HONGLOU 是第一批走红的店铺,在连锁奶茶店遍布的状况下,红楼主推健康鲜榨果汁饮品。与红楼隔街相望的麻雀咖啡 SPARROW COFFEE 也开始于 2017 年,麻雀是苏州最早做 dirty 的精品咖啡馆,也被称为苏州的咖啡三巨头之一。这个时期的“主理人经济”样本还有一家是解药·antipode Cafe&Bar,主打早 c 晚 a 的长时段营业。
这个阶段的十全街野蛮生长,富有个性。
大部分主理人多是初入行业的年轻人,对品质有追求,也希望做“有温度的社区店”。这使得这些非标店铺的客群粘性强、经营较为可持续。
十全街非标商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小红书这样的生活方式平台的兴起,citywalk 与小红书的流行也助推了十全街的走红,消费者自发内容成为最好宣传。
如今,不少品牌已在这里度过了 8 年的时间,也算是“社区老店”了。一些品牌走出了十全街,如麻雀在苏州本色美术馆开出了二店,红楼则走出苏州,在杭州、上海、深圳尝试开店均获得不错成果;十全街上也不断有新主理人品牌推出,如烘焙、音乐等生活方式空间,丰富了这条街的主理人生态。
十全街商业的第二次升级是 2022 年 3 月,深耕上海餐饮 20 余年的台湾店主魏子渊入场十全街,标志着更加成熟的餐饮行业从业者进入十全街的生态。他在上海衡山路、东平路和大学路都开过店,其中包括西班牙菜藏珑坊。
上海和苏州开店的租金差让他一口气在十全街开出了十家餐厅,包括 MONKEY KING 泰式餐吧、MASA 雄七台式酒场、融合菜 SAFFARI、小南风·绍兴厨房、Penhouse Brunch&Bistro 贰叁楼、Mi Casa 西班牙小厨、箜咔泰式热炒·粉面饭......从泰式小吃到融合菜、从早午餐到云南菜,组成了一个品类丰富的街区矩阵。
这十家店立刻拉起了街区餐饮品类的丰富度,并有着成熟的品牌运营、氛围感、漂亮饭这些时尚餐饮的齐全要素。
这个阶段的发展对于消费者来说比较难察觉,因为这些店铺在品类、位置和招牌都没有明面上的关联。这个策略让大部分路人都以为这是十家独立运营的店铺,在表面上维持了十全街非标准商业的调性和感觉。
到今天,十全街的商业生态的主流并不只有主理人模式的店铺,喜茶、瑞幸这些不必多说,还有不少连锁餐饮品牌把入驻苏州的首店放在了十全街,其中包括东南亚网红茶饮大胡子抹茶,Blac+Blac 换瓶商店等。这可以看作是业态的第三次升级,十全街在大众品牌眼里也具有了带动客群的商业潜力。
十全街的热度也有反哺到一些社区老店,比如在开业已经 22 年的双联音像,老板是资深音乐发烧友。在电子化的当下,老音响店的生存空间已经变得微小。但现在,双联音像的顾客络绎不绝,狭窄的过道上都是来淘黑胶,聊音乐的年轻人。2022 年苏州新裤子演唱会期间,摩登天空也选择在这家老店进行了快闪联动。
随着十全街的爆火与各路品牌的涌入,这里的租金也在持续上涨。有不少店铺退出十全街,另找场地,部分主理人也将店铺开到更安静的滚绣坊,形成了十全街的“后街生态”。甚至这个辐射还扩展至周边街道,比如平桥直路的 Libertango 与十梓街的囍咖啡等。
可见,十全街的网红效应不只是一条直线街道的辐射,还间接性地打造出了一个 15 分钟的步行生活圈。
本地生活的样本,
也在成为居民日常的困扰
和大部分城市更新项目一样,商业的发展很多时候没有办法与本地社区的需求相同步。
十全街的走红引来了各路媒体的关注和报道,被称为民生发展的样本。但作为本地居民,还是想从日常生活的体验出发来唱唱反调。
十全街在苏州古城区内,这里大部分的住宅都开发于千禧年或者更早,是一个偏向老龄化的社区。这些小资情调的咖啡店、小酒馆和漂亮饭更多是面向年轻受众,并不是许多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随着租金的水涨船高,虽然有一些老品牌还在坚挺,比如同得兴苏式面馆和苏州的老网红祥鑫鸡脚,但也在一定程度挤压了老店的生存空间。1995 年由作家陆文夫创办的老苏州茶酒楼被新梅华餐饮集团收购,零拷酱菜店万康的门面一点点缩小,近水楼糕团店搬迁,卖文房四宝也提供装裱服务的雪雅斋搬离。
这些是商业竞争下的新陈代谢,但对于老居民来说也是熟悉的生活场景的远去。
因为租金上涨搬迁的也不只是老店,还有不少有特色的非标店铺选择了离开。十全街逐渐不再是曾经那个野蛮生长的非标准模样,而变得越来越像常规的商业街。
商业上的过度网红化其实就是同质化。对于游客来说,选择十全街也是想要走进另一个城市的日常生活,感受有烟火气的社区味道,但这样的差异性如今被千篇一律的预制漂亮饭所消磨。
十全街的网红影响力也带来了更多自上而下的街道规划。虽然说是“针灸式”的小改造,但这些改造都倾向于网红模版化的审美,为了打卡拍照而服务。
比如全家的外立面被整体刷成了绿色,安上了黄色的猫头猫尾;
斑马线中间填上了红色的“情定苏州,十全相伴”,“love you”等文字组成了“爱的斑马线”,旁边的乌鹊桥路安了一面合影墙,上面有超大字号的“喜乐”和“苏州”。不少居民认为这些网红化的打造过于俗气,脱离了十全街本身的文化底蕴和生活气息。
大刀阔斧的车道改造也是让附近居民抱怨最多的部分。2024 年,苏州政府以“步行友好、人本优先”的目标拓宽南侧人行道至 7 米。与此同时,非机动车与机动车道并道,并在部分时间单行限行。
人本优先的观念自然没错,步行空间拓宽不少,还能容纳市集活动。但对于附近生活的居民来说,这却是给日常出行带来诸多不便,尤其是在上下学的时间段。
在十全街短短两千米的距离里有苏州中学,第十中学和振华中学三所学校,附近更是还有沧浪实验小学和平直实验小学等等,这其中的拥挤可想而知,在地图上常年是一条红线。十全街本来就只有两条车道,在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并道后的路况变得更加复杂与过载,不少电瓶车都直接开上了人行道。
在商业竞争之下,有历史有品质的社区店逐渐离开,而自上而下的城市规划力量又服务于网红经济,本地居民的需求在其中被忽视。
于是,社区生活就为商业发展让步,而这两者实际有共存的可能。
公共策展无法促成长期的社区营造
十全街上在过去几年有过几次公共策展活动。公共策展也就是让艺术回归生活,走出美术馆,画廊这样的白盒子,把街头作为展览空间。
2022 年,苏州本地策划公司看什么策展在十全街发起了散步生活节,其中包括“城市家具”趣味装置的街头展示,和商家合作的“椅子剧场”外摆座位区,还有分发十全街散步指南与散步包等。
今年,霓美术馆发起了十全街公共艺术季,邀请国内外艺术家进行了装置雕塑的创作,这些雕塑被放置在十全街的人行道中心,用围栏保护。霓美术馆也招募了国际高中生以及大学生来街头进行共创研学。
这些策展活动是自下而上的自发力量,它们丰富了街区生活的样貌。
但是,这些活动最终也还是回归到了视觉景观中。它们以月为单位,并不以长期的在地工作为目标,没有办法真正走进到居民的日常需求,也无法创造新的社区关系。
要怎么去做长期的社区工作,创造新的良性的社区发展模式是国内很多街区都在探索中的问题。在这过程中逐渐发展出的社区营造的方法,其核心是从居民的需求出发,持续地创造一些事件,让居民参与到社区的协商中,共同营造社区环境。
一个社区可以成长为什么样貌?
2018 年起,由上海新华社区发起,社会组织大鱼营造运营的空间就是一个可持续的案例。在它的运行模式中有一些可参考之处。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打开我们对于社区发展的想象力。
“一平米行动”是新华社区的长期共创项目。在这个模式里,每个人都可以在友好性、可持续性、创新性的基础上对于社区议题进行提案,并在专业人士与社区资金的支持下进行项目落地。这其中包括了由儿童店长负责的玩具交换屋,由退休阿姨管理、人人都能认领一平米的社区菜地,残疾人友好的无障碍地图,跨代际沟通的长者脱口秀等等。
在新华社区,居民成为了社区生活的主理人——说出自己的需求,然后大家一起去共创实现。
在这些自发的提案中也有一些旨在拉近本地居民和社区商业距离。比如“Buy Local 支持本地”项目带动居民一起走访本地商户,收集信息编制《新华社区店指南》,商业与消费由此变得有人情,有温度。
社区营造是城市更新阵痛的一种可能解法,它可以作为强政策介入时的缓冲带,也可以成为商业和居民之间的粘合剂。
城市更新是不可逆的力量,但商业和社区不该是非此即彼的竞争关系。它们本可以共存,只是我们还缺乏那种能让它们真正对话的机制与认知。
在十全街这条不断变化的街道上,我看到品牌们来了又走,也看到有人用八年时间做一杯咖啡、二十年守一间音像店。在业态的更迭之中,真正留下来的,其实是那些把街道当成生活场的人。
所以,一个街区服务的不该只是游客和商业逻辑,更应该关照社区与居民的日常。真正的城市活力,不只是餐厅是否满座,而是这里有没有一个街角能让孩子们放学后玩耍,一个空间让老邻居坐下畅聊。
本地生活的烟火气,是一条街区别于其他网红模板的核心资产;而社区的共建能力,是它能否走向“长红”的底层逻辑。
像新华社区那样的营造实践,并不是唯一答案,但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让居民重新拥有自主性和参与感。这其中需要不断进行在地试验,也需要更多自下而上的回应与自上而下的支持。
如果十全街想走得更远,下一步或许不是再多一家网红店,而是多一点真正从生活里长出来的连接。
*封面图源:姑苏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