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荣毅仁与妻儿的合影,儿女双全,三十岁的妻子温婉大气!

发布时间:2025-07-09 22:26  浏览量:4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48年,荣毅仁与妻儿拍下了一张珍贵的全家福,荣毅仁妥妥得到人生赢家,妻子温婉端庄,儿女陪伴在旁,让人看了都心生羡慕。

拍摄这张照片时,荣毅仁的妻子杨鉴清已经30岁了,但从这张照片来看,丝毫不显得老气,反而多了几分成熟女性的温婉与大气。

她的脸上带着平和的笑容,眼神中充满了对家庭的爱意和对生活的满足,那满满的福相,让人一看便知她是一位被幸福滋养的女子。

杨鉴清和荣毅仁的相遇,就像是一部浪漫小说的开篇,上世纪30年代,荣毅仁和好友在无锡申新三厂吃完饭,漫步在校园操场上。

就在这时,校门口缓缓驶来一辆包车,这包车可不一般,它是旧时有钱人家自备的人力交通工具,比普通的黄包车要考究得多,车身锃亮,还装有铃铛,行驶在路上,叮叮当当,十分风光。

包车停稳后,从车上下来一位小姐,只见她身着淡雅的衣裳,一头乌黑的短发,五官俊俏秀丽,整个人楚楚动人。

荣毅仁的目光瞬间被吸引,仿佛周围的一切都消失了,他的眼里只有这位美丽的小姐。

这位让荣毅仁心动的女子,正是当地名门杨干卿的二小姐杨鉴清,那时,杨鉴清刚从上海圣玛利亚女校转到无锡中学读初中,这一眼,荣毅仁几乎是对杨鉴清一见钟情了。

在那个相对保守的年代,两个少年不可能马上主动约谈,日子一天天过去,荣宅旁竞化小学的施校长专程来到荣家,为荣毅仁说媒,还带来了一家小姐的“八字”。

对于自己的婚事,荣毅仁有着自己的想法,他坚定地表示:“我要自己挑喜欢的人。”

眼看着就要让女方收回“八字”了,就在这时,荣毅仁偶然得知,说媒的对象竟然就是之前在操场上让他一见倾心的杨家小姐,这一消息让他喜出望外,心里乐开了花。

随后,按照习俗,“毛脚女婿”荣毅仁上门拜访未来的岳父岳母,两家门当户对,荣毅仁风度翩翩,杨鉴清美丽动人,这桩郎才女貌的婚事,就这么定下来了。

那是1932年,荣毅仁年仅16岁,杨鉴清也只有15岁,一段美好的姻缘就此拉开序幕。

在当年那个传统年代,男女交往远不如现在这般开放,约会看电影这类事是想都不敢想的。

即便荣毅仁和杨鉴清已经订了婚,在公开场合也不能有任何肢体接触,那他们靠什么维系感情呢?用的正是最传统的方式——书信,一封封信件传递着彼此的思念与深情。

有趣的是,杨鉴清第一封情书并不是她自己写的,而是由她父亲代笔,用的还是文言文,之乎者也。

文言文对荣毅仁来说,自然游刃有余,他就“对等”地也用文言文给她写回信。

老丈人本是满腹经纶之士,看了荣毅仁写的信也眉开眼笑,他没想到未来的女婿古文根底这样好,满意得很,“示范”一下以后,就“权力下放”了。

于是,杨鉴清丢掉“拐棍”,自己动手写情书了,婚礼一直等到1936年,杨鉴清高中毕业,荣毅仁还有一年大学毕业。

1936年农历九月初七,荣家和杨家在无锡老家为荣毅仁和杨鉴清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西式婚礼。

新郎荣毅仁身着笔挺的西服,帅气潇洒;新娘杨鉴清披着洁白的婚纱,宛如仙子下凡,婚礼现场也十分的热闹。

婚后的杨鉴清,并没有像当时许多富家太太那样,整日流连于社交场合,而是将重心放在了家庭和支持丈夫的事业上。

作为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的夫人,杨鉴清一直生活在这个共和国伟大名字的后面,以荣夫人的面貌出现在公众场合,家庭才是她的天地,照顾丈夫和孩子则是她的职责。

她深知荣毅仁肩负着继承和发展荣氏家业的重任,便主动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让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在生活中,杨鉴清体贴入微,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在他们结婚十周年,荣毅仁和杨鉴清拍下了这张照片,照片中的荣毅仁表情坚定,面容温和,杨鉴清长相很大气,打扮的也很精致,非常有东方女性的魅力。

1948 年,是荣毅仁人生中较为关键的一年,此时的他,已经从父亲手中接过部分企业的管理职责,在荣氏家族中逐渐崭露头角。

可是1948 年的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之中,解放战争的炮火已经点燃,经济形势也日益恶化。

荣氏企业作为中国民族工业的代表,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原材料短缺、市场萎缩、苛捐杂税繁重,让荣氏企业的经营举步维艰。

荣毅仁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既要应对外部的各种困难,又要协调家族内部的关系,确保企业能够渡过难关。​

在这样艰难的时刻,杨鉴清给予了荣毅仁莫大的支持,她不仅精打细算地安排家里的开支,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还积极参与到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务中。

她利用自己的人脉,帮助荣毅仁联系一些供应商和客户,为企业的运转出一份力。

杨鉴清托人在香港租好房子,准备在“形势紧迫”时,迁居香港,但荣毅仁选择了留下。

1956年,荣毅仁将荣家的商业帝国全数捐给国家,被誉为“红色资本家”,次年,荣毅仁被任命为上海市副市长、市工商联副主委。

1959年8月,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决议,任命荣毅仁为纺织工业部副部长。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在这股热潮里,荣毅仁积极响应号召,毫不犹豫地带头把自己家的荣氏企业进行公私合营。

他的这一举动意义重大,给其他民族资本家树立了榜样,为国家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贡献了重要力量。

这一决定,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甚至遭到了家族内部一些人的反对,但杨鉴清却坚定地站在丈夫一边,她相信荣毅仁的判断,也支持国家的政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契机,荣毅仁借此东风再度投身商界,在邓小平的大力支持下,1979年10月,他成功创立了直属国务院的投资机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在公司筹备与运营过程中,杨鉴清成了荣毅仁的得力助手,担任他的私人秘书,认真地将荣毅仁的商业构想工整地誊写在信纸上。

那时,公司发展面临资金难题,财政部的资金迟迟未能到位,荣毅仁只能自筹资金,他跟夫人商量,打算先从家里拿出1000万元救急。

杨鉴清心里虽有些嘀咕,但还是全力支持丈夫,照做了,公司资金紧张时,她还自掏腰包1000元购置办公用品。

这一时期,杨鉴清常被大家赞誉为荣毅仁的贤内助,日常生活中,她对荣毅仁关怀备至,每天都会精心安排好他第二天要穿的衣服,还亲自提前把皮鞋擦得锃亮。

家里人来客往以及各种琐事,她都安排得井井有条,不让荣毅仁为这些事分心,她总是尽可能顺着荣毅仁的心意,让丈夫回到家能开开心心,全身心投入到公司的发展中。

新中国成立后,荣毅仁一直居住在北京东城的一座四合院里,这座四合院是叶剑英元帅特意嘱托王震为他安排的。

在这座充满古韵的四合院中,荣毅仁和杨鉴清携手走过了无数岁月,共同迎来了结婚50周年的金婚庆典,又迎来了60周年的钻石婚大喜。

照片中是老年时期的夫妻俩,两位老人都已经满头白发,但是荣毅仁依然身体硬朗,穿着西装很是帅气,杨鉴清也美的不可方物,到了老年,反而更加有韵味。

他们一同经历了世纪的风云变幻,感受了人间的沧桑变迁,见证了企业的兴衰起伏,也体会了家族的聚散离合。

生活就像潮水,有涨有落,有悲有喜,有甜有苦,但他们始终相知相守,携手走到了白头,是大家公认的幸福典范。

荣氏夫妇育有四女一子,家庭美满,大女儿智和夫妇和二女儿智平都定居在上海,老三智健是家中独子,他在商界颇有建树,担任“中信”香港集团总经理以及香港上市公司“中信”泰富集团董事长。

老四智元命运多舛,上中学时因患脑炎被误诊,落下了痴呆的后遗症,最终在1993年因肺癌离世。

老五智婉远嫁到了澳门,成为了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的儿媳,开启了新的人生篇章。

荣毅仁和杨鉴清携手步入婚姻,一走就是几十载,这漫长时间里,他们一同熬过生活的风风雨雨,也亲眼见证国家从百废待兴走向繁荣发展。

岁月悠悠,情谊愈深,直至2005年荣毅仁在北京与世长辞,两人竟相濡以沫、相互扶持了将近70年,令人动容。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荣毅仁与其夫人杨鉴清一见倾心相伴到老2005年10月28日

人民文摘——杨鉴清与荣毅仁相濡以沫70年2014-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