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向守志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叶帅说,明天去二炮上班当司令员
发布时间:2025-07-02 22:05 浏览量:6
编辑 | 徐 来
1975年初春,向守志的生活一直没怎么激起浪花。工作上的事他每天琐碎地处理着,说得上熟门熟路,对眼下岗位也没什么多余的想法。不知为什么,这种平静突然被一个电话撕裂——“叶帅说,明天去二炮报到,担任司令员。”
电话简直像一声炮响。同时也挺让人犯嘀咕:叶帅为什么会挑上他?他又得负多大的责任?明天就走人,谁都没跟他商量。他把电话扣下的那一刻,心中卷过的疑惑压根没散。
他前年还在老岗位兢兢业业,无心风头,这个新任务却像天上掉下来一样。二炮司令员,以前的事了。最初碰见的时候,向守志算是正当壮年,如今年过五十,说是天命之年吧,其实,国家导弹事业蒸蒸日上,可他,好多年没沾手了。
胡炜,就是副总参。有点代表任务,电话里语气也是那副不可置疑的样子:“明天就去报到。”向守志愣住——他一半想着是不是搞错了号码,一半又反复琢磨为什么没人事先打个招呼。八年稳定日子的尽头,凭一通电话就断了。
接到这个电话的人,要替全国负责安全。叶帅,独断专行吗?还是当时真的临危只能找向守志?他白天没做任何准备,晚上也没心思回家,坐在办公室东想西想,准确地说,一夜小半没怎么眨眼。
几个月前,那场和叶帅的对话其实特别短:“二炮是我最重视的兵种,你回去,我们需要你。”除开态度,其它都是一锤定音。叶帅一向惜字如金,话说出口就没有转圜余地。他能开口提出这个要求,等于说,他完全信任向守志的能力和判断。
可这种绝对的信任,也挺沉重的。向守志那八年里早已适应另一种平淡。不愿意出头,但人情世故、技术转折,他全盘把控过。很多事现在一刀切地归他负责,他反而心里没谱了:国家导弹领域变革得太快,自己还跟得上时代么?
这里面不免让人想到二炮最初组建的时候。那会儿,人才稀缺,技术也大多靠自学。报到时,二炮还是荒地。条件不好,人员分散。最新的资料只能靠自己东拼西凑,实操设备一度是自己造简陋模具。向守志被任命的时候,西安第二炮兵技术学院刚刚成立,各种配置凑合成型。学院没几本像样的书,师资也是新招的,能用的都用上了,实在没人就自己写教材,碰到课题不会直接拉着队伍查外文资料。有人说这样慢,其实就是没办法。
穷办法也能攒出硬骨头。学院虽然穷,却成了中国战略导弹技术人才的“半个发源地”。大批年轻人被他拉着实地练兵。导弹、雷达、通信系统样机,他亲自带着学生做;成天绕着试验场跑,训练里泥泞、尘土呛嗓子,他也从不喊苦,倒是很多年轻技术员对他的动手能力啧啧称奇。细节上,西安学院初创期比起别的地方算是步履维艰,有几回粮油配给都眉头紧锁,不过到底没人掉队。那时候向守志自己也在推敲,到底技术第一还是纪律第一?有时候两头顾不过来,也有点纠结——这是说实话了。
这一段故事,后来坊间都传。有人评价他硬气,有人说太执拗。反正最终西安学院支撑起了二炮的初始技术队伍,后来数十年陆续有人被调到核心岗位,承担导弹方案设计和实操实验,据一些回忆录提,他在挑选骨干时半夜还在亲自查材料。
当然,坦率说,把这些都算成个人本事也不大对。七十年代早期,国家大环境其实挺难,谁撑住都是团队作战,哪有单打独斗。
时光拉回到1975年那一天,向守志走进二炮的新司令部,他有点恍如隔世。室内布置和他离开时完全不一样,墙上多了几幅系统图表。技术员排着队一个个来报情况,年轻人话比以前多。有人不太服气,看向守志的眼神夹杂探究。递过来的作战方案,术语、参数密密麻麻,他真有几页没完全看明白。这个时候,他其实也头皮有点发麻,觉得压力山大,但别地方说不出口。
导弹技术已经比他八年前熟悉的那套复杂了两倍多,联队编制和国际接轨还差点,但是内部管理流程已经明显有章法。他坐下来,整个上午没怎么说话。下午开会,干脆点头把几个重点工作分派下去。最近新列装的中程导弹,有一处数据和外军标准不一样,他迟疑了几秒,临时改了单元测试安排。有人问原因,他嘀咕了一句“先照过来的方法再说”,自己其实还想复查下。是不是对?当时心里没底。
工作推了一阵,情况就慢慢明朗了。二炮这几年引进了国外资料,虽然都得自己琢磨,但年轻技术员学习劲还挺冲,老的问题没完全解决。几项系统升级还半吊子,有些新设备送来就坏。向守志不太习惯新模式,花了好几个夜晚才大致把工作重新想明白。
这时候,他也经常皱着眉想:到底用不用把上一轮的技术体系完全淘汰?有人主张送几个骨干去东欧考察,另有人觉得这事儿风险大,也有小部分人想试水自己仿制。观点嘈杂,他当着面也没给出明确说法,转头私下跟技术股长聊,说“你们放心大胆按自己主意试,不成算我账上。”
向守志没觉得自己有多高明,也没有把一切都揽在身上。有的新任技术长搞出来的新零部件,先保密试用,没人通知他。他事后才知道,还笑着说小伙子有魄力。这种管理放权,现在看来也不见得合适,但那年头没别的路。
据近几年出版的回忆资料看,那段时间,二炮的核心作战单元一次次压线完成考核。1976年,某型导弹进行夜间发射实验,向守志带头住在发射井旁边,连续十天不出现场。当时气温零下十几度,帐篷里只能用电炉烤火,晚上睡觉枕头下就放技术手册。导弹发射后,现场有两个部件烧坏,据传后来连续排查了三天才锁定问题。有的任务完成得很漂亮,也有出岔子的,谁也不太在乎表扬或批评。
实际上,向守志自己也反复怀疑,这么强行推技术升级,到底是不是对的?有一次,他在日记里写:“二炮今天像是一头新猛兽,可是我的缰绳够不够紧?”但他也没放弃,反正问题来了照单全收,再难的仗,硬着头皮干。
这几年里,他身上的确磨出了另一个自己。仿佛回到了最初白手起家的时光,从零到一,每一步都布满荆棘。有时部队骨干抱怨说配套供应慢、后勤支持差,他也没法解决更多。有的干部甚至私底下建议他主动请辞,让年轻人挑担子。可这事儿,他迟钝地没回应,转头又把方案压了下去。
你要说他真的能带队伍把二炮推到世界第一,他自己都不信。可他又确实在二炮的几年里,把系统一项项摊开,半是懵着走,半是矛盾地调整。期间,有的新技术推进得快,有的停滞不前。谁也说不准到底哪种更有前途。
换一个视角看叶帅对向守志的信任,大概也混着冒险和无奈。毕竟,国家机器就是要轮班转,核心岗位谁都顶得住才算真本事。如果按常理出牌,向守志应该安稳退休,但命运没给他这个余地。
这段时间,二炮实际上处于外部威胁和内部压力同时加大的特殊时期。部队里的不同声音交错,有争抢,也有融合。导弹技术每日每夜进步,谁也保不准哪一天会掉队。有意思的是,向守志本该更倚重现代化团队,但有时候顾虑又重重,该放权时还常常心事重重。临场决断或者优柔寡断,他都有时候一并犯。
1978年,向守志终于卸任。他在二炮司令员的位子上,又熬过了两年多。有人说这是一截大进步期,也有人摇头。这期间,他的老同事老友,有的升迁,有的转行,时代的齿轮仍照自己的模样咔哒咔哒转。谁都不知道是命运安排还是巧合,他这一程算不算圆满,或者国家付出的代价是否值得。总不能跳过疑问去说一切安排合理。
其实到现在回过头看,有些事也说不清成败对错。技术落后与否,操作制度先进不先进,向守志的管理有漏洞也有亮点。个人意志和集体奋斗,始终在这里拧成一团。不时提有人抱怨他说话冲,他自己倒又不在意,照旧坚持走下去。多年之后,有人传他铁血手腕,有人却悄悄表示怀念那份教条和简朴。到了今天,看似平淡的一通电话,却在那个年代,为中国战略安全押上了筹码。
这一切,搁在今天,是否还会是同样的布局和选择?如果换做你,你会比向守志更爽快接受这个任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