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十句话,读懂祸福得失

发布时间:2025-07-10 01:11  浏览量:2

《周易》被誉为五经之首,历朝历代无数人从中了解为人处世。

它可以用于预测,帮助人们了解事情发展的方向,也可以作为人行动的指南和成事的参考。

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帛书《周易》

不了解《周易》的人,容易把《周易》跟迷信联系起来,其实《周易》从成书开始,就是一部破除迷信的著作。

尤其是《易传》对《易经》的创造性转化,使两者共同呈现出一种“易道”精神,代表了先秦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周易》四卷,(宋)朱熹本义,清乾隆刻本,天津博物馆展出。

《周易》从来就不是高高在上的神秘学问,而是古人用来观察天地、体察人事、趋利避害的一本“人生操作手册”。

所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周易》讲的正是如何在不确定中寻找规律、在万变中把握应变之道。

易学大家余敦康先生嫡传弟子寇方墀,多年潜心研读《周易》,《周易讲读》发扬易学正脉,帮助安身立命、经世致用。

0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乾卦䷀,坤卦䷁)

如果以乾卦对应儒家,那么坤卦就对应道家,它们生发于《周易》的乾坤两卦中,一阳一阴,一刚一柔,彼此补充,涵容呼应,塑造了我们中国人所特有的文化品格。

值得注意的是,当《大象传》说“自强不息”的时候,指向的是自己,也就是我们要以刚健进取来要求自己,而说“厚德载物”的时候,指向的是别人,也就是我们要以宽容厚德来对待别人,我们不能去要求别人“自强不息”。

祸福无常,得失难料。强者,不怕逆境,自强不息,终见转机;厚者,不惧沉浮,厚德载物,化险为夷。

清华大学校训即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02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坤卦䷁,坤下坤上)

六二交,是坤卦的主爻。正直、端方、广大,是大地的美德,君子以恭敬不苟、行为符合正义来提升自身的德行,效仿大地之德,使美德充沛于内而广布于外。

《文言传》里有两句非常棒的话,“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虽是阴爻,体现的却是端方、诚敬、正义的品格,有着真诚无伪、纯正刚毅之气,这就是“坤至柔而动也刚”的具体体现。有这样的品德,必然是“不习无不利”了(不熟悉也无不顺利)。

“直,方,大”的人,行事合大道,内心清明无惑,不须矫饰而自得其宜,真正做到无为而大有为。

03

“素履”之往,独行愿也。

(履卦䷉,兑下乾上)

有的人天生在富贵人家,有的人天生在贫贱人家,有的人天资聪颖,有的人本性愚钝,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

作为一位身居下位、在社会上还没有得到认可和爵位的君子,作为一个有志向的人,无论出身如何,居位高低,贫富与否,都应该把注意力和追求放在对自身修养的提升上。

这样的人不为外在的浮华而进取,不为外物所迁移,而是为了安身立命、成就君子人格,不断在才德修为和人生境界上自强不息,做事情尽心尽力,因此不会有咎害。

木心有一本书叫《素履之往》即是取自《周易》。书中有言:“在精神世界经历既久,物质世界的豪华威严实在无足惊异,凡为物质世界的豪华威严所震慑者,必是精神世界的陌路人。”

04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

(同人卦䷌,离下乾上)

刚出门口就遇到和同的人,必然没有害。同人卦就是在讲如何与人和同的问题,在追求同人的大形势下,初九刚爻居于阳位,秉承刚健乾行的精神走出家门,叫作“出门同人”。“出门”就代表着踏入社会,进入公共交往领域。

离开家门要靠自己去广交天下好友,共成一番事业,这时绝不能自我封闭,更不能偏私狭隘,而应敞开胸怀,扩大格局,广泛接触各方面的人,选择结交志同道合的君子,并与之成为同人,和衷共济,共同奋斗。

“同人于门”,其中既有政治智慧,也有人际哲理。

05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谦卦䷎,艮下坤上)

谦卦本身就提倡谦卑居下,而初六又处在谦卦的最下位,可谓谦而又谦。“卑以自牧”的“自牧”可以理解为自处、自养、自守、自治等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自我管理。

初六以柔爻处谦之初位,是潜藏之位,自知不足,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所以谦而又谦,逊志以求道。

下卦艮卦驾实沉静,象征君子至谦之德,凡事不居功自傲,修德日进,自然会有人欣赏和支持,也会有朋友前来相辅助。坚持这样的品格,即便遇到危难也会顺利通行而吉祥。

“谦谦君子,用涉大川”:谦而又谦的君子,可以涉过大河。

06

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大过卦䷛,巽下兑上)

君子,越打击越坚强,即使在流俗中仍会卓然独立,和而不流,独立而不倚,不忧不惧,遁世无闷,不被世人所理解也不会苦闷,对自己和未来充满信心,这是君子阳刚品格的表现。

但也要注意到,大过终究是过,如果把握不好,就会过犹不及,时和度不能把握恰当,根基不稳而大为折腾,不但立不了大功,反而会使大厦倾覆。

因此,大过的处事原则仍然是不离中道,所谓中道,关键还是要看时和位这些重要的条件因素:有时,懦退让也是一种“中”;有时,勇烈刚暴也是一种“中”。

真正的“中庸”之德的君子,不惧孤独、不畏误解、不因沉潜而痛苦、不因不遇而失德。

07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泰卦䷊,乾下坤上)

九三交到了乾卦的最上爻,接近于三交与四交交界的天地之际,阳刚达到鼎盛,即将从乾卦进人坤卦,居于三爻的位置,如盛世已达到最繁华的时代。

从表面上来看,一片歌舞升平,繁花似锦,然而,爻辞却在此时泼了一盆冷水,说出了这样的告诫:没有只平坦而不倾斜的道路,没有永远向上而不返下的事物,艰苦守正没有咎害

要时刻保持清醒,切忌志得意满、颐指气使,而应居安思危,认识到守成的艰难和倾覆的危险,持正守恒,诚信待人,方可保衣食之福。

“无往不复”是一种辩证的宇宙观,体现《周易》对“变化”的终极理解。

08

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困卦䷮,坎下兑上)

泽中无水,是困乏之象。君子在困顿途穷的时候,应尽力去改变困境,不可坐以待毙。自古以来,受困而不能脱身的君子,在患难之中,不会动摇内心坚守的原则和志向,将良知、道义、责任作为自己价值追求的终极目标,将生死置之度外,以有限的生命去完成自己的使命与责任,虽身困而志亨,以追求内心崇高的理想,实现自己的志向。

处在和平年代,遇到的困往往不会是性命攸关的生死困境,那么又如何理解和践行“致命遂志”呢?——必须在穷理与尽性两方面下功夫,通过一番向外穷理、向内尽性的修养功夫,才能回到自己精神的本原,以合内外之道。

穷理尽性若能做到极处,则“至于命”。向外穷理以求自己的智慧,聪明容智,有如天之高明;向内尽性以求自己的人格,气象恢宏,有如地之博厚,这就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是人性的完满实现。

“致命遂志”蕴含了古人对理想、责任、人生的极高理解。

09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系辞》)

“穷” 是事物矛盾激化的表现,若固守旧态,必致衰亡;唯有主动求变,打破既有格局,才能开辟新路径。

变革的目的在于打通阻碍,使事物重新进入动态平衡的良性循环,当变革使事物回归通达状态,便能实现长久存续。

这里的“久”并非一成不变的延续,而是在动态调整中保持生命力,这句话并非倡导盲目求变,而是强调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主动革新。

它既是一种直面困境的勇气,也是一种洞察时势的智慧——唯有在变与通的动态平衡中,才能让个人、组织乃至文明在历史长河中行稳致远。

这句话是《易经》“变易之道”的核心表达。它揭示了应对不确定世界的根本智慧:变化是唯一不变的真理。

10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系辞》)

有足够的实力,才有足够的余地去春风化雨、握手言欢,将矛盾化解于无形。

老子倡导用柔,因为老子之道是居于可以涵盖天下的道的角度、圣人的角度,主体足够强大,精神足够开阔充裕,地位足够高瞻远瞩。

这时的用柔、处下,不紧迫,不怯懦,海阔天空,游刃有余,否则,无刚而用柔,则殊为不易。

待时而动的人,有光芒却不炫耀,有才干却不轻用,有理想却不躁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