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瑞典人痛斥中国!持续三个世纪的仇恨难解,为何发展成这样?
发布时间:2025-07-10 01:47 浏览量:2
中瑞关系这事儿,乍一听挺让人摸不着头脑。两国离得那么远,咋就搞得这么僵?2020年,一项民意调查显示,85%的瑞典人对中国的看法是负面的,这数字一出来,着实让人震惊。
这听着有点夸张,但也勾起了好奇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要说中瑞关系的历史,得从18世纪讲起。1731年,瑞典东印度公司派了艘叫“哥德堡号”的商船,跑到了中国广州。
那时候,欧洲正流行喝茶、用瓷器,中国的东西在瑞典贵族圈里特别受欢迎。茶叶、丝绸、瓷器通过这条航线运到北欧,瑞典人赚得盆满钵满。
这算是两国最早的接触,虽然主要是生意往来,但也算打下了点基础。
快进到20世纪,1950年5月9日,瑞典成了第一个跟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这事儿在当时挺了不起,因为那会儿很多西方国家还在观望,冷战气氛正浓。
瑞典这一步走得早,说明他们对中国的态度还是挺开放的。1957年,两国签了政府间贸易协定,经济联系更近了。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瑞典投了赞成票,这又是一次友好的信号。
2006年,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还带着一艘新造的“哥德堡号”访华,广州老百姓夹道欢迎,气氛那叫一个热烈。
这段时间,中瑞关系可以说是一片和谐。瑞典人对中国挺好奇,中国对瑞典的技术和文化也有兴趣。
两国虽然远隔重洋,但交流还算顺畅。可这友好劲儿咋就没持续下去呢?接下来咱得看看这关系是怎么变味儿的。
2020年,瑞典一个民调机构搞了个调查,结果显示85%的瑞典人对中国的看法是负面的。这数字高得吓人,比对美国、俄罗斯的态度还差。
要知道,瑞典人平时给人的印象是大度、包容,咋就对中国这么不待见呢?
首先,媒体得背点锅。瑞典的报纸、电视经常报道负面新闻,这些报道铺天盖地,瑞典老百姓看得多了,自然就觉得中国是个“坏家伙”。
而且,瑞典媒体不太爱讲中国的正面事儿,比如经济发展、扶贫成果啥的,报道一边倒,舆论导向就偏了。
其次,政治因素也推了一把。瑞典政府的外交政策跟美国走得挺近,尤其是在对华问题上。近年来,美国把中国当成了主要竞争对手,瑞典作为西方阵营的一员,自然也受影响。
瑞典政客有时候会跳出来批评中国,喊着“人权”“民主”之类的大旗,这话听多了,老百姓也跟着起哄。
还有个深层原因,跟历史上的种族偏见脱不了干系。19世纪,西方流行过“黄祸论”,说的是东亚人会威胁白人世界。那时候的瑞典虽然不是殖民大国,但也受这种思想影响。
如今中国崛起,经济、军事实力蹭蹭往上涨,有些瑞典人心里不平衡,甚至有点害怕。这种情绪混着老掉牙的偏见,就让对中国的不满更深了。
“黄祸论”这玩意儿,19世纪在欧洲挺流行。当时西方国家忙着殖民扩张,觉得东亚人特别是中国人是“威胁”。
这套说法后来虽然被批得体无完肤,但在西方社会里留下了影子。如今中国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些西方人又开始翻出这老梗,瑞典也不例外。
比如,瑞典有些媒体和学者喜欢把中国崛起说成是“全球威胁”,说什么“中国要控制世界经济”“中国技术偷窃西方创新”。
这些论调跟当年的“黄祸论”一个味儿,就是换了个现代包装。瑞典人本来就对自己过去当北欧强国的历史挺骄傲,看到中国这么快赶上来,心里有点酸也不是没可能。
这偏见不光是媒体煽的,政客也爱拿这个当筹码。尤其是在选举年,批评中国成了个安全牌,既能讨好选民,又能跟美国站队,一举两得。
可这对中瑞关系来说,就是个恶性循环:越炒作,瑞典老百姓越反感中国;越反感,政府和媒体就越来劲。
眼下,中瑞关系是真有点冷。85%的瑞典人对华负面看法,不是一天两天能扭转的。但这关系也不是没救,未来咋走,咱可以想想路子。
首先,得沟通。中国可以多请瑞典的记者、政客来中国看看,别光听媒体瞎说。
亲眼见见中国的发展,感受下老百姓的生活,没准能改改印象。瑞典那边也得放低姿态,别老拿有色眼镜看中国,试着了解中国的立场。
其次,合作还是得搞。瑞典在环保、可持续发展上很牛,中国正好需要这方面的技术。
两国要是能在绿色能源、气候变化上搭上线,没准能找到共同语言。毕竟,谁不喜欢赚钱又环保的好事儿呢?
最后,争议事件得冷静处理。像桂民海、华为这些问题,光靠吵架解决不了。两国政府得坐下来谈,别老让媒体煽风点火。外交这东西,得讲点策略,别老想着面子。
中瑞关系这几百年,从哥德堡号的茶叶贸易,到如今的冷淡对峙,真是一路波折。
85%的瑞典人对中国不待见,这背后有历史遗留的偏见,有媒体的推波助澜,也有现实的利益冲突。说“三个世纪的仇恨”可能夸张了,但这关系的起伏,确实值得咱好好想想。
为啥会发展成这样?是误解太多,还是利益不合?未来能不能缓和,关键看双方愿不愿意放下成见,多点诚意。中瑞关系这事儿,不光是两国的事儿,也折射出全球化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