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洪水里的军魂坐标
发布时间:2025-07-11 18:06 浏览量:2
七月酷暑中,暴雨狂澜骤然从巴南的天际撕开一道无情的裂缝。
雨丝粗重如鞭,持续不断、贪婪无度地倾泻下来,南泉街道雨水最深处,几乎淹没天地般灌进325毫米之多。白昼在短短时间内迅速暗淡无光,田野低鸣叹息,道路崩裂肢解,泥石流如受伤的巨蟒垂死翻滚而下……
昔日安宁被冲刷殆尽,巴南大地瞬间被浸泡进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劫难。
暴雨如注,其势似要淹尽这人间的秩序,在混沌的漩涡中,昔日家园的痕迹只剩碎片浮沉。
洪灾无情之时,巴南区委、区政府的声音宛如定海神针穿透雨幕。指挥中枢彻夜不息,灯光与数字信号一同燃烧,指令如心脏的跳动在千钧一发间传递:“一切以人为重!”
号令如铁,从指挥部瞬间辐射开来;调度争分夺秒,如织就的网,急速铺展于水天交织的生死阵地上。数字化的星火在此刻被全力擦亮,点燃在废墟之隙寻找生者的希望光芒;干部身影迅捷穿梭于惊涛浪尖,筑起了抢险与救生的脊梁。前线花溪、李家沱等处早已积水成渊,区领导冒雨涉水赶去的身影,便是在这险情急湍间立定的中流砥柱。应急、气象、水利、交通职能部门精英协同作战,争分夺秒地计算着人力与天时;巴南救援支队、巴望青年突击队、区消防救援支队……200多条汉子如离弦之箭,撕开风雨幕墙,射向需要他们的每一个角落。
在那惊雷暴雨交织成密不透风的雨夜中,一股曾经被军营淬炼过的力量在黑暗深处悄然苏醒。
花溪街道指挥部电话炸响如同警报,先锋村村委会工作人员、退役军人侯开鸿闻讯而动,顾不上积水已侵入半腰、家中妻儿尚需保护,他披上外衣就立刻冲了出去。雨水像从决堤的天池中倒下来一样,大街上已成滔滔浑流。侯开鸿与村中的志愿者们深一脚浅一脚,蹚着激荡的水流,一路撬开污泥堆积造成的交通梗阻。他一次次挥动铁锹,每一次掘动都是向洪水索回一寸失地的决然。泥点早已模糊了面容,只有肩臂仍透出一种无法摧毁的刚毅。
在莲花街道新华村重灾区,牟尹浩那熟悉于洪水险滩间跋涉的身影,俨然成为众人心里的航标与方向。这位退役军人、新华村村干部与他的战友们涉着深水前行,浊流汹涌没及腰腹,他步履沉重却坚决,一手抓紧肩背上的老大爷,另一手还要拨开浮在水面阻挡前路的断枝残物。水深已漫过小腹,水流冰冷无情地冲击着双脚,每迈一步都是一场艰苦跋涉,每一步都背负着生的重量与承诺的担当:“坚持住,前头就是高地了!”
安澜镇天仁路的积水漫过膝盖时,童睿正蹲在路边疏通排水口。这位退役军人镇长的短袖上衣早已看不出原色,裤脚卷到大腿根,露出被水泡得发白的皮肤。他手里的铁锹一次次插进淤泥,带出的不仅是枯枝败叶,还有二十年前在部队练战术时磨出的老茧。“左边车道可以过小车了!”他扯着嗓子喊,声音嘶哑得像被砂纸磨过,指挥交通的手势却依旧标准如队列训练。浑浊的水面上,他的身影和路牌构成奇怪的平衡,像暴雨中突然长出的灯塔。
巴南区消防救援支队锐利急促的警铃,从黑沉深夜至次日正午12点,在狂暴风雨中未曾停歇地响了整整123次。警铃声如铮铮誓言一次次撞击着每位救援队员的胸口与灵魂。这支队伍马不停蹄,如利刃破浪般劈开雨幕,穿越山洪肆虐过的废墟裂痕,深入李家沱、花溪、南泉等13座已如孤岛的受灾镇街腹地。消防勇士们激战22个小时,最终拼杀出一组惊心动魄的数字:营救出50多名身处绝境的受困者,安全转移800余名群众,疏散80余台大小车辆,排除危险积水超过8万立方米!这不是冰冷的记功簿上一笔抽象的成绩,这是钢铁之躯与洪魔角力,硬是从洪流獠牙里生生抢下850条活生生的命。
惠民街道退役军人、人武部部长王勇带领的退役军人队伍,是急流中筑起的另一道坚墙。在积深如潭的地带,他们结成“钢铁人链”,从被困居民手中接抱婴幼、搀扶衰迈,稳稳当当地传递入安全高地。泥浆早已浸透军绿色衣裤,那曾经象征身份的橄榄绿几乎已湮没不见;而就在此时,一面党旗被高高擎起,炽烈红色刺透厚重风雨。旗帜拂过之处,淤泥中的队伍仿佛接通了力量的源头活水,每一次接力都更坚定有力。雨水冰冷浇灌身体,旗帜下的队伍却蒸腾出无形的力量热浪。人群之中一个微弱低语说出了万众心声:“看见那面红,心就真的踏实了!”
巴望青年救援突击队的冲锋舟在李家沱街道的积水中颠簸时,队员们迷彩服上的“退役军人”标识被雨水泡得发亮。35岁的退役军人队员黄露华攥着船桨的手磨出了水泡,他总想起新兵连第一次武装泅渡,班长说“水里救人,拼的是一口气”。当他们把被困的小孩举过头顶时,孩子的凉鞋蹭掉了小黄肩上的徽章,那枚“优秀士兵”奖章是他藏在行囊里最珍贵的物件。
沧海横流时,方显军人本色。巴南这场历史性暴雨的狂澜里,每一位挺身而出的退役军人,每一次拼尽全力的负重冲锋,都在证明:“退役”只是告别军营的名字。那骨子里根植的守护之血从未随军装褪色,它只会在惊涛骇浪到来之时,熔为更为坚固的精神脊梁。牟尹浩背脊在浑水中负重所扛起的分量,童睿因疲惫嘶哑的声音,侯开鸿在污泥中不断掘出的生路,王勇们肩上传递婴孩时小心翼翼的力量叠加——这些橄榄绿背影共同熔铸的堤坝,在7月8日洪峰最猖獗的当口,稳如磐石。
当风雨渐渐平静消退,浊流将最终败退,还原为温顺溪水。那时巴南的街道上,必将重新印满人们生活的足迹;田野也将在晨光中再生出新绿。而大地上这一脉由军人铁血与人民守护力共同浇铸的堤坝,早悄然筑在了巴南人民心之壤的深处——它用坚实的存在告诉我们:当洪水复临,那些熟悉的身影,定会一次次在险处列队成堤。
褪下的只是军装外氅,渗入骨髓、从未离场的,则是那道永不溃堤的精神铁垒。远处的河道还在奔腾,却已没了来时的凶相。那些穿着迷彩服的身影,有的还在清理淤泥,有的正给安置点的群众分发物资,他们的脚步踏过湿漉漉的街道,留下一串串深浅不一的脚印,像一行行写在大地上的诗,标题就叫“人民子弟兵”。
作者:汪职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