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系列报道】宁化县淮土初级中学:坚持“以文育心”,为学生健康成长赋能
发布时间:2025-07-12 01:50 浏览量:2
党的二十大为教育事业的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为新时代教育、科技、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三明市委十届七次全会召开后,市委、市政府印发了《三明市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行动方案》。教育综合改革的浪潮正滚滚向前,办人民满意教育,宏伟目标已经明确,奋进号角已经吹响。每一次探索、每一项举措、每一个成果,都承载着我市的未来以及无数家庭和莘莘学子的梦想。
本系列报道将持续关注我市教育综合改革动态,展现教育工作者的奋斗精神,总结改革过程中的经验做法,共同见证我市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本期让我们来了解宁化县淮土初级中学“以文育心”,为学生健康成长赋能的经验做法。
宁化县淮土初级中学地处宁化县淮土镇,是一所乡镇寄宿制学校,全校学生99人,其中寄宿生60余人。针对留守儿童比例较高、家庭教育缺失等问题,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文学的育人本质,以“小白杨文学社”为依托,采取“课程重构—活动赋能—评价创新”措施,把文学社团变为学生“心灵窗口”,实现文学教育与德育的融合,达到为学生健康成长赋能目的。
一、注重课程重构,强化文学浸润。学校文学社团课程以“情感浸润—文化认同—人格完善”三个阶梯递进:基础层主要通过写作宣泄情感,建立心理安全感;深化层主要挖掘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升华层主要以文学创作为媒介,培育社会责任与家国情怀。一是用好基础课程。注重语文课堂的文学浸润,在教材重构上,将统编版教材与乡土资源结合,七年级增设“情感微写作”单元,设计《母亲的竹编筐》《老屋门前的桂花树》等主题;八年级对接“革命文化”主题,补充《淮土红色家书》《红军井的故事》等校本文本;九年级开设“思辨写作”,围绕乡村振兴撰写调研报告。二是建好社团课程。坚持开好每周1课时文学社团课。课程内容分为采风实践、文体训练、心理工坊三个模块,以“走访凤凰山红军街,记录口述历史学习”、乡土散文写作技巧和“树洞故事”匿名创作为内容。同时,注重开展社团特色活动,如“文学盲盒”,随机抽取“老照片”“旧农具”等实物触发创作灵感;“跨时空对话”,给20年后的家乡写信,或为历史人物撰写颁奖词。三是融合课程。注重跨学科协同育人,重点突出三个融合。探索文史融合,与历史组合作编写《淮土红色印记》,学生采访老党员、红二代形成近万字口述史;探索文美共创,联合美术社开展“诗画淮土”项目,为农民画配诗,制成明信片义卖;探索文劳结合,在劳动基地种植“文学试验田”,记录作物生长日记,感悟生命哲理。
二、丰富活动载体,强化文学实践。一是常态活动。“每日一诗”晨读:精选艾青、舒婷等诗人作品,通过诵读唤醒语言敏感性;“心灵驿站”日记本:设置班级漂流日记,学生可匿名书写心事,教师定期批注鼓励。二是主题创作。四季主题写作:如春季《梯田上的播种者》(叙事诗),夏季《暴雨中的晒谷场》(场景描写),秋季《爷爷的烟斗与丰收》(人物特写),冬季《围炉夜话》(家庭故事)。开展“淮土十二时辰”采风,分组记录乡镇不同时段的生活场景,形成非虚构文学集。三是读书交流。结合世界读书日发动图书漂流,共收到师生捐赠图书50余本,阅览室变身“流动图书馆”,师生通过交换书籍拓宽阅读视野;利用语文课堂组织师生共读,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城南旧事》等经典为载体,形成读后感30余篇,深化情感共鸣与文本理解;各年级制作图书推荐卡50余份,评选出15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格言成为校园文化新符号。四是校园征文。举办“我的家乡”主题现场作文比赛,以宁化县淮土镇的山川风物、村落建筑、民风民俗、典型人物、乡村趣事、文旅感怀等为题材,评选出优秀作文26篇。
三、构建评价机制,强化文学激励。一是过程性评价。以“成长档案袋”形式,收录学生初稿到定稿的修改痕迹、同伴互评、教师评改记录;以“文学积分卡”形式,给予投稿、参赛、参与活动等积分,兑换书籍或其它奖品。二是表现性评价。设立“小白杨文学奖”,以学年为时间单位,评选“十佳校园作家”等奖项;举办“作品听证会”,学生围绕创作答辩,师生共同评分。三是社会性评价。将作品发表在微信公众号等媒体,根据作品阅读量、点赞量、转载量纳入评价指标;邀请乡镇“两代表一委员”担任评审,评选“最打动人的淮土故事”。同时,开设“家长文学课堂”,开展共写《家书》促进亲子沟通,推进“家庭文学角”建设,评选一批“书香家庭”等。
目前,编成文学作品集《凤凰展翅》2册,文学社成员平均写作字数从每学期2000字增至5000字;获县级以上作文竞赛奖项10人次,受到《三明日报》《宁化在线》等官方媒体关注和上级主管部门、社会各界好评。
- 上一篇:下意识的细节才最戳人,俩人爱到骨子里了!
- 下一篇:日本将倒向中国?可能性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