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外长首次会晤,黄仁勋临行密会特朗普,或带来关键口信
发布时间:2025-07-12 02:26 浏览量:2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将分享三条线索,其中前两条非常值得关注。
01
第一条,今天(7月11日),中国外交部长和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利用国际会议间隙举行了会晤。而这也是特朗普政府上台后,两国外长的首次面对面交流。
同时,这次会晤也颇具敏感性与重要性,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鲁比奥至今仍在中国政府的制裁名单上,且制裁措施一直没有取消。若严格遵循制裁方案,鲁比奥不可能踏上中国领土,所以鲁比奥不存在对中国进行访问的可能性。
然而,作为美国外交部门的最高负责人,除非中美两国全面断绝外交上的往来,否则不可能不接触。
这次是中美双方外长利用国际会议第一次会面,一定程度上也显示出中国对中美关系的重视。
当然,对于美国而言,无论是出于无奈还是工作需要,都必须与中国方面进行互动。
至于重要性,对于两人具体会谈内容大家都非常关注。一般情况下,两国外交部门最高负责人在新政府上任后首次会面,本身便具有重大意义,基本上都会谈到两国未来三至四年的工作议程。
尤其此次中美外长会晤,除了是一次突破,同时一定程度也是为即将到来的中美两国最高层的互动做铺垫。
大家知道,6月5日中美两国元首通话时,各自都向对方发出了访问邀请。之前还有坊间传闻,称9月很关键,届时中方将参加联合国大会,甚至还有说法中美会在北京同台。
截至目前,对于这种说法,中国方面既没否认也没确认,但从我个人角度来说,中国向特朗普发出同台邀请不是没可能,但特朗普出席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坦率地说,即便特朗普不出席,美国副国级或再下一层的官员至少会来华参加。当然,这要排除鲁比奥,毕竟他被中方制裁了。
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这至少是特朗普上任后,中美双方较高层次官员来往的开端。而所有这些,都需要两国外交部门的最高层进行技术层面的磋商。
此外,当前中美经贸关系正处于非常紧绷和敏感的时刻。
特朗普6月24日提到的中美已经签署协议,显然是子虚乌有。但中美之间的谈判肯定仍在继续,且谈到最后一定不会是经贸层面,而是政治、战略层面。
至于如何从政治、战略层面把握8月12日,即一个月后,中美90天关税宽限期到期后的情况,中美两国外交部最高层自然需要从外交、政治、战略上进行第一次接触,之后再框定一些原则,同时各自向上进行汇报。
正是出于这些原因,今天中美两国外长在吉隆坡利用东盟外长会议的间隙进行了会晤,这自然备受关注。
大家知道,东盟外长会议虽然名义上是东盟,但中美外长一般情况下都会参加,所以这次会晤也算是顺理成章。
那么中美外长会谈些什么内容?对此,我们目前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第一次会谈往往难以达成实质性进展,只要没一拍两散,某种程度上这次会谈就算是成功的。
当然,如果没有实质性进展,对当前的中美关系而言,也是远远不够的。
后续谈判进展,无论是九月还是其他时间,中美最高层会晤都需要两国的外长进行铺垫工作。
因此,当前的会晤既具有象征意义,也十分紧迫,需要有实质性的成果。中国外长和鲁比奥在吉隆坡的会面,大概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
02
第二条,英伟达的创始人兼CEO黄仁勋将于明后天抵达中国,与中国商务部长进行会晤,并且下周还将参加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链博会)。
众所周知,英伟达在全球高科技公司中都处于顶尖地位,同时在芯片制造商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黄仁勋作为英伟达的CEO,在中美两国间保持着自由而游刃有余的平衡。特朗普政府也因英伟达的重要性,看重黄仁勋。
黄仁勋启程前往中国之前,与特朗普在华盛顿见了一面。关于两人私下谈话的内容,媒体至今未予透露。根据我过去近40年的从业经验,越是讳莫如深的内容,其价值越是不凡。
因此,我们将不遗余力地探究黄仁勋和特朗普的会谈内容。
根据目前的线索,黄仁勋此行很可能扮演了中美两国高科技交流的使者角色,也可能承担着替特朗普向中方传达信息的任务。
否则,昨天为何要见特朗普,见完之后为何谈话内容媒体都不清楚。更准确地说,不是媒体不知道,而是白宫对媒体讳莫如深,这背后一定有深意,特朗普肯定有重要的消息要通过黄仁勋传达给中方。
黄仁勋在中国停留的这几天,表面上是去见中国商务部长和参加链博会;实际上,我相信中国更高层的领导或者有关部门,一定会与黄仁勋以及他的团队保持紧密的联系。
黄仁勋本身是美籍华人,英语说得很好,9岁到美国,但始终还保持了一个华人本来的一些文化之根。
而且,黄仁勋和英伟达在很大程度上坚持了自身的独立原则,在当今混乱的世界中,这种独立显得尤为珍贵。
坦白说,这也是我们震海会成立六年来所珍视的,比如我在德国智库工作时,我们常说,“只有独立的研究者才能提供严肃的咨询”。
如今,这句话换到了华人身份的黄仁勋身上,便成了“只有一个独立的企业家,才能真正游走于世界各地,才能真正为世界构建一个有益的桥梁”。
03
第三条,我们来谈谈俄乌战争的情况。
俄乌战争目前一波三折,现在美国显然是使不上劲了,而且坦率地讲,欧洲过去一段时间也一直没有使上劲。
这主要原因在于欧洲的共同外交、共同防务,始终力不能及。
不过,最近德法英三个国家,德国不能说出局,但德国不是核国家,欧洲只有两个核国家,也就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法国和英国。
过去,英法这两个国家非常之弱,尤其是英国,首相基本上像日本的首相一样走马灯似的。
然而,自从一年前斯塔默上台之后,他表面上看起来中规中矩,实则很有定力。
上台之后,斯塔默和法国总统马克龙可谓是一拍即合,尽管两人年龄相差较大,但他们的果敢与稳重一如既往,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了英法两国作为老牌欧洲国家的底蕴和根基所在。
最新的消息是,英法领导人在最近一次关于乌克兰战后重建的会议上一致提出,两国计划要修改各自的核政策。
改动的大概内容是,一旦乌克兰或欧洲其他领土遭受核威胁,两国将有权动用核武器进行自卫,甚至可以首先发起核攻击。
某种程度上,这可以说是欧洲两个核大国的首次正式宣誓。
其背后的原因不言自明,既为了保卫乌克兰,同时也是为了向俄罗斯施压。
我相信,俄罗斯方面在看到英法的正式亮相之后,其态度应当会有所收敛,至少会感受到一种威慑力。
我们中国曾庄严地向世界承诺,永远不打第一枪,在核武器使用问题上,我方坚持后发原则。
俄罗斯不认为如此,实际上,俄罗斯对于核武器的使用有四条原则:
第一,针对俄罗斯的核导弹已经发射时;
第二,俄罗斯遭受核攻击时;
第三,其关键核设施受到常规武器攻击时;
以上三个原则,被占领国和进攻国都可以有权利使用核武器。
唯有俄罗斯的第四条原则——当俄罗斯感到生存受到威胁时,可以首先使用核武器。
这一条原则意义不明,何为“生存受到威胁”?这是一个相当主观的概念。
比如,如果有人在街上看你一眼,你可以认为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胁,然后主动攻击他。
这显然是一种先发制人的核攻击,这条原则在世界绝无仅有。而恰恰是俄罗斯的这条原则,让世界感到极为不确定。
看到普京四处奔波,随时携带核按钮,这对于一个核国家的国家元首来说很正常,但若放在俄罗斯身上,却让人不寒而栗。
因此,今天英法两国这样的核大国能够站出来,我认为勇气可嘉。
当然,未来的走向如何,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