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姑姐来小住,婆婆让她连吃带拿,我:姐你忘记带走一个人
发布时间:2025-07-12 11:22 浏览量:2
我叫王秋月,42岁,初中毕业,婚姻状况是已婚,丈夫在镇上的中学当老师。我生活在一个小县城,结婚已经有19年了。家里有一个14岁的儿子和一个10岁的女儿。因为学历不高,我一直在镇上的超市做收银员,工作虽然辛苦但胜在稳定,工资不高但每个月能准时拿到手,这在我们小地方已经算不错了。丈夫姓徐,为人本分,有点书生气。家里除了我们四口人,还有婆婆跟我们住在一起。公公早些年去世了,婆婆身体还算硬朗,就是脾气不太好,尤其对我总是横挑鼻子竖挑眼。丈夫有一个姐姐,就是我的大姑姐,嫁到隔壁的一个小城市,生活条件比我们家好不少。大姑姐平时很少回娘家,偶尔来一次总能让家里不太平。每次她一来,婆婆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什么都想着她,什么都惯着她,哪怕只是小住几天,婆婆都恨不得把家里最好的东西都往她车上塞。说实话,我和大姑姐关系算不上亲密,但也没有什么大错。只是她一来,家里气氛总会变得微妙,婆婆的偏心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尤其这次大姑姐说要带外甥女来小住,婆婆早早就忙活开了,家里的鸡蛋、腊肉、米面油都准备了大包小包,看得我直皱眉头。我心里知道,这场“娘家之旅”,又要上演一出婆婆偏心的好戏了。
大姑姐来的那天,天刚蒙蒙亮,婆婆就开始在厨房里忙活。我还没起床,就听见锅碗瓢盆的响动。婆婆特意做了她最拿手的红烧肉,还炖了鸡汤,连平时舍不得用的腊肠都拿出来切了。她一边忙一边还不忘嘱咐我:“秋月,等会你多做点菜,咱们家没什么好招待的,可不能让你姐和外甥女饿着。”我苦笑着应了声。其实家里条件一般,婆婆平时对我和孩子都很抠,但只要大姑姐回来,什么好东西都舍得拿出来。我心里明白,她这是在“显摆”自己的疼女儿,可心里还是不舒服。
大姑姐开车来的。她一下车,婆婆就搀着她进屋,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哎呀,路上辛苦了吧?快进来歇歇,妈给你炖了鸡汤。”看她们娘俩亲热的样子,我一时有些失落。女儿在厨房门口偷偷看着,轻声对我说:“妈妈,奶奶是不是更喜欢姑姑?”我摸摸她的头,笑着让她去写作业,心里却一阵酸楚。
晚饭时,婆婆给大姑姐夹菜,汤碗一碗接一碗地端过去,把我和孩子们晾在一边。丈夫看出我的不高兴,悄悄劝我:“妈就这脾气,你别往心里去。”我知道他也是劝慰,但终究是站在他妈那一边。吃过饭,大姑姐坐在沙发上,婆婆就开始张罗着给她装后备箱。她打开储藏间,把去年晒的腊肉、鸡蛋、还有一袋袋米面油都搬出来。婆婆边搬边说:“你姐家住城里,哪有这些土货,咱们家有啥都装点给她带回去。”我本能地想反驳,但看婆婆忙得满头大汗,还是忍住了。
晚上,我和丈夫在房间里说话。我低声抱怨:“你妈也太偏心了吧?我和孩子在家都舍不得吃,她倒好,都留着给你姐带。”丈夫叹了口气:“你就忍忍吧,妈一辈子就这么一个女儿,也不容易。”我知道他说的有道理,可是心里那股委屈却怎么也咽不下去。
第二天,大姑姐准备回家。婆婆一早就把东西装好,后备箱塞得满满当当。我在一旁帮着抬东西,心里五味杂陈。大姑姐看到这么多东西,推辞了几句,但婆婆坚持:“你姐带走,不然我不放心。”大姑姐笑着说:“妈,太多了,我都不好意思了。”婆婆却乐呵呵地摆摆手:“自家人,还客气啥?”这时候,我突然开了个玩笑,半真半假地说:“姐,你后备箱都快装满了,是不是还忘记带走一个人?”大姑姐愣了一下,笑着问:“什么人?”我笑着说:“你妈呀,东西都给你带回去了,干脆把妈也带去住几天,我在家还能松口气。”这句话说出来,屋子里一下子安静了。婆婆脸色变了变,嘴里嘟囔一句:“你这是什么话?”大姑姐倒是哈哈大笑:“也行啊,妈去我那住几天,我正好缺个帮手。”婆婆却连连摆手:“我可不去,我在这住得习惯。”气氛缓和下来,但我心里那股说不清的情绪却久久散不去。
其实,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每次大姑姐回来,婆婆都像变了个人。记得有一年腊月,大姑姐说想吃家里的腊肉,婆婆就提前几个月腌好,等她回来。那年家里正巧遇上经济困难,儿子生病住院花了不少钱,我说家里腊肉留着吃点过年饭吧,婆婆却硬是把最好的腊肉切了装给大姑姐。我为这事和婆婆争执过,婆婆红着眼睛说:“你们在家还能吃上,姐在外面可不容易。”丈夫夹在中间,一头雾水,不知道该帮谁。
还有一次,大姑姐带着外甥女回来住了一个星期。那几天,婆婆天天变着法做菜,给外甥女买零食买玩具。自家孙女馋着要一个小布娃娃,婆婆却说浪费钱。女儿哭着问我:“为什么奶奶对表姐那么好,对我就不一样?”我心里难受,却只能安慰她:“每个人喜欢的方式不一样,奶奶也爱你,只是表达得不一样。”
日子一天天过去,婆婆的偏心也日益明显。我渐渐学会了不再计较,不再和婆婆争执。可是每当看到女儿眼里的委屈,心里还是忍不住疼。有时候丈夫也觉得不好意思。他会悄悄给我和孩子买点零食,或者在婆婆面前帮我说几句话。但终归,婆婆的心思我们都改变不了。家里的老人都有自己的执念,婆婆的执念就是“女儿在外最苦”。
这次大姑姐离开后,婆婆一边收拾屋子,一边嘟囔:“你姐还是懂事,知道妈惦记她。”我在厨房听着,心里苦笑。我也想要被惦记,可婆婆的心早就装满了她的女儿。有时候我也会想,如果我有女儿,以后她嫁人了,我会不会也像婆婆这样偏心?也会不会忽略身边的人,只想着远方的孩子?
这几年,我越来越能理解什么叫“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婆婆嘴上不说,心里却把女儿当成了宝,把我和孩子当成了“外人”。有时候我也会想,如果我有女儿,以后她嫁人了,我会不会也像婆婆这样偏心?也会不会忽略身边的人,只想着远方的孩子?
日子还得过下去。婆婆的偏心,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学会了看淡,也学会了自我安慰。只是孩子们的成长,不能再让他们受冷落。我开始主动带女儿参加学校活动,给她买喜欢的小东西,让她知道,妈妈的爱是公平的,是不会偏心的。而丈夫,也渐渐明白了我的心思。我们约好,以后无论老人怎么偏心,我们都要把孩子养得自信、快乐,不让她觉得自己是“多余的”。
大姑姐走后,家里恢复了平静。婆婆依旧碎碎念着她的女儿,我依旧在厨房忙碌。只是心里多了些坦然。我明白,有些偏心不是一天养成的,也不是一天能改变的。生活总有不如意,但一家人和睦才是最重要的。我和丈夫说好,要把自己的小家过好。孩子们也渐渐懂事,不再因为奶奶的偏心而难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有的人被偏爱,有的人学会坚强。我不知道以后婆婆会不会改变,但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在爱和公平中长大。毕竟,人生路长,温暖才是家的意义。有些事,不必争,有些爱,需要等。有一天,或许婆婆会懂得,身边的亲人才是最值得珍惜的。至于那些装满后备箱的东西,其实都比不上家的温度和陪伴。
故事没有终点,生活不止偏心。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世界里学会爱与被爱,也许这就是家的意义。
- 上一篇:一位大学中文系老师爱看短剧
- 下一篇:浙里廉风丨行至紫阳街,与古今廉意撞个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