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咸中校史:初创发轫时期(1907-1919)

发布时间:2025-07-12 15:15  浏览量:2

咸林中学校史

作者:阎广勤、袁埔良

华县咸林中学已经走过了光辉而又曲折的一百年。在陕西现代教育史上,这所学校以建立较早、治校开明、教学严谨、质量较高而久负盛名,在百年风雨历程中,形成了深厚的人文传统,为振兴陕西教育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咸中校园 自《华县志》

第一章 初创发轫时期

(1907-1919)

咸林中学是在教育会小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育会小学创办于1907年,这时中国还在腐朽的清政府统治之下。清政府为挽救摇摇欲坠的统治,推行所谓“新政”。“停科举,兴学堂”即其新政措施之一。但传统顽固势力根深蒂固,新教育的推行十分艰难。

当时地处西北闭塞之区的华州(1913年改称华县),学风不竞,教育落后。教育会小学成立前夕,华州境内仅有3所学堂,即州城内的州立学堂,州城外西南的耐村太王庙小学堂,塬上的高塘学堂。

但这3所学堂既缺乏先进的新教育思想,更缺乏受到新教育的师资。教育宗旨仍是忠君尊孔,课程仍以读经讲经(四书五经)为主。新学堂只是外壳,实质不出科举教育窠臼。而在这3所学堂之外的广大农村,仍是旧式乡塾充斥,一般民众更视新教育为洋书洋教而予以敌视。面对这种状况,华州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披荆斩棘,团体兴学,创办了教育会小学,以不同以往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揭开了新教育开拓发展的序幕。

这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是杨松轩、顾熠山、郑云章等人,他们大都是陕西著名维新派教育家刘古愚的学生。刘古愚主张兴学救国,广开民智,普及民众教育,革新教育内容,提倡实学实用,这些思想对杨松轩等人产生极大影响。1898年,在戊戌变法的浪潮中,杨松轩、刘经轩、周文伯、刘海环、刘巨川、顾熠山等组织了“友仁学会”,以“注重实业、教育,研究科学”为宗旨。1902年,上述6人加上张恩波、刘新斋、赵象九等人,又组织了“集义书社”,以增进新知识、新思想。友仁学会、集义书社的成员忧国忧民,不断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面对戊戌变法失败,八国联军入侵,国是日非的局面;面对华州教育落后,民智不开的状况,杨松轩等人逐渐产生了团体兴学、教育救国、启迪民智的思想。1906年夏,杨松轩与正在三原宏道高等学堂求学的顾熠山、郑云章相互通信,函商团体兴学办法。同年10月14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在友仁学会、集义书社的例行年会上,杨松轩“团体兴学”的提议得到全体成员的一致赞同。他们决定筹建华州教育研究会,并附设一小学堂,作为新教育的试验机构。

会后不久,华州农民因不堪西潼铁路路捐负担,手执农具,拥入州城,以“交农”(即交农具罢农耕)的方式表示抗议。但有部分农民闯入州立学堂,以学堂是“洋学堂”为由而群起捣毁一空。此事更使杨松轩等人看到因民智不开而导致的愚昧无知是多么可怕,更加促进他们兴办新学的步伐。杨松轩起草印发了《为筹设教育研究会致阖郡里绅诸公函》,向华州士绅宣传团体兴学,普及教育的主张,并号召他们捐款输资,襄助此举。杨松轩、顾熠山、郑云章还共同制定了《华州教育研究会简章》,明确提出“借教育之普及以造就国民”的主张,宣示“筹设两等小学堂,为本会研究总所”。

1907年2月27日(农历正月十五日),在文庙召开了教育研究会成立大会(教育研究会于1907年12月改称教育分会,辛亥革命后称教育会),参加会议的27人中,除杨松轩、顾熠山、郑云章及友仁学会、集义书社成员外,余为华州士绅。到会者俱成为教育研究会会员,他们推选杨松轩为会长,刘海环为副会长。

教育研究会成立了,但附设小学堂的筹建却困难重重。华州社会对教育会小学堂的建立极不理解,前劝募经费的函发出200余份,竟无一赞成,筹建经费只二两银子。校址是“借文庙不得,借武庙不得,借马家堡庙又未果。”曾有一晚,众人秉灯彻夜商讨办法,幸顾熠山与其父顾午峰先生商议,决定将耐村的太王庙小学堂借给教育会小学为校址,并将耐村等村堡学款借其为经费,解了燃眉之急,故后有“二两银子半碗油(指油灯),太王庙里办学堂”一说。

耐村太王庙旧址(今杏林中心小学) 吉建军供

1907年3月17日(农历二月初四),“华州教育研究会附设两等小学堂”举行开学式,宣告正式成立。没有学生,就借耐村等村堡学生30余人,另招收教育会成员及亲友的子弟6人。杨松轩、张恩波二人为管教,杨松轩以教育会会长兼理校务。次年3月,经杨松轩力争,华州知州将治城内少华书院(原址在今咸中西部),拨给教育会小学,学校乃由太王庙迁移至此,其4. 4亩校址成为后来咸林中学发展之基础。1909年12月,杨松轩辞去教育会会长专司校务,教育会会长由顾熠山继任,张定九为副会长。

这一时期教育会两等小学堂分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学制分别为5年和4年。所学课程有修身、国文、算术、地理、格致(自然)、图画、体操等,虽因历史条件所限,仍有读经讲经(四书五经等),但对旧式乡塾儒学教育已是根本改变。

学校初办,经费支绌。又因私立,没有官费,经费全靠地方官捐助、教育会会员捐资及向社会募捐,虽然短缺不足,但因精打细算,理财有方,学校仍购地基、建校舍、辟操场,置教具,积极进行,不遗余力,数年间,规模初备。至1910年,教职员发展到11人,学生达210人,并有了第一届毕业生13人。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10月22日,西安也发生起义响应。10月27日,华州会党攻入州城,结束了清朝在华州的统治。这些会党虽然坚决反清,赞成革命,但思想守旧,视新学为“洋学”,视学堂为“教堂”,他们闯入学校,砸毁门窗桌凳,抢掠教学用具及师生衣物,并妄图加害杨松轩。杨松轩因不在校而幸免于难,但学校损失至巨,被迫停课。辛亥革命前夕,杨松轩、顾熠山、郑云章等教育会骨干已认识到改良主义维新道路行不通,而逐步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并在教育会小学向学生进行宣传教育,辛亥革命爆发后,教育会成员大都参加了同盟会。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建立。3月,学校复课,改为专办高等小学,校名也改为“教育会附设高等小学校”(简称教高)。4月,杨松轩被任为陕西军政府教育司次长,校事由教育会会长顾熠山主持。以后的学校负责人为杨松轩(1914年复任)、郑云章(1917年任)。教育会会长顾熠山任职到1916年,后任者为郑云章(1916年任)、杨松轩(1918年复任)。

教高改为专办高等小学后,学制改为3年(高小学制改为2年在1922年后),课程为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理科、图画、体操、手工、唱歌、农业等。“读经讲经”被撤消。经费拮据,始终困扰学校。杨松轩等人本着“先支出而后图收入”的原则,无钱少钱也要办事的精神,东挪西借,多方筹款,于1916年建校舍40多间,购校外学田40多亩,置校具千数百件。为了解决经费困难,1914年,教高设立了园艺部,分面粉、蔬菜、谷菽、蚕桑、畜牧五类,进行相应生产经营,既满足或部分满足学校生活的需要,又增加学校财政收入。还组织学生到此参加劳作,进行农业知识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杨松轩还托其留日的三弟杨叔吉从日本带回优良菜种,又从友人处索取美国白萝卜、德国牛角萝卜等种子,在园艺部试种,并向农户推广,对华县的蔬菜生产也有促进。

这一时期,民国虽立,但在北洋军阀统治下,战乱频仍,政局混乱,民不聊生,新教育事业更是倍受摧残。加之袁世凯称帝(1915年底),张勋复辟(1917年),复古读经、私塾教育又死灰复燃。华县的社会守旧势力乘势而动,力图打击以教高为代表的新教育。

1914年,因教高职员抗议军阀部队派车不公,华县县知事(县长)张兆麟挟嫌至省警察厅诬告杨松轩通“匪”。袁世凯称帝,捕杀反袁人士,同盟会员郭希仁1916年初避祸于教高,有谣言称杨松轩与反北洋军阀的靖国军有联系,欲以政治犯通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使教高历尽艰难,屡濒于危。但杨松轩等人视阻力为助力,奋坚忍志,矢志不渝,未稍懈办学之志,在与顽固守旧势力的斗争中,走着裨益国家,求实求新的办学之路。至1919年12年间,共8届毕业生,历届毕业生合计152人;在华县升学学生及任小学教员的人员中,教高学生颇占多数。

杨松轩 自百年咸林

教高的发展,全仗其优秀的教职员。除杨松轩、顾熠山、郑云章外,先后在教高服务的教职员有张益斋、关秀卿、张恩波、安海臣、秦佐臣、张步高、关庚垣、刘淑波、雍伯歧等十多人。他们都以输身教育、匡时救国为己任,虽然薪金廉薄(有人还是只尽义务),而且鲜能按时发放,教课之外,还兼事务,却无一人稍有怨言,协力同心,为华县这一新教育基地的创立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