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小时翻遍8吨垃圾找儿童手表后续:上级部门回应,网友依旧不买账

发布时间:2025-07-14 17:52  浏览量:2

烈日下,两名环卫工人弓着腰,徒手在堆积如山的垃圾中翻找。汗水浸透橙色工装,空气中弥漫着刺鼻气味——这不是日常保洁,而是为了一位游客丢失的儿童手表。整整4小时,8吨垃圾被逐一翻开。

深圳游客卢女士在高铁上遗落孩子的智能手表后,通过定位追踪到大同南站垃圾中转站。面对“垃圾堆里也要翻出来”的坚决请求,大同市城管局没有犹豫。当晚,那块沾着污渍的手表被奇迹般送回孩子手中。

浪费公共资源”的质疑声随之而来:“人工耳蜗值得找,儿童手表也配?”“高温下翻垃圾,谁心疼环卫工?”“纳税人的钱该这样用吗?”

面对汹涌争议,大同市城管局的回应斩钉截铁:“这种事情是谁有需求,就可以去找,不能说值不值得。做啥是值,做啥不值?我们认为这是我们该做的,应做的事情,不要把它放太高,也不要把它放太低,只要百姓有需求,我们肯定去做!”

工作人员坦言,此类求助并非个例。当公众为“值不值”争论不休时,基层服务者早已将“该不该”视为本能。

然而,官方的这个回应,网友们依旧没有买账。更大的质疑声来了:

两名工人在高温下徒手翻找8吨垃圾4小时,工作环境恶劣,体力消耗巨大,存在健康风险(中暑、感染、受伤)。

这两名工人本可以在此期间完成其他重要的环卫工作。环卫系统人力通常紧张,他们原本的工作是否被其他环卫工人替代?

这个儿童手表(尤其旧款)的市场价值很可能远低于投入的公共资源成本。

网友质疑的核心在于,决策者(或支持此做法者)是否充分考虑了环卫工人承受的艰辛。“百姓有需求就要做”的豪言壮语,其代价是由最基层、工作环境最差的劳动者来承担的。决策者是否在空调房里“站着说话不腰疼”?

公共资源是有限的。将如此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寻找一块非必需品(非救命药、人工耳蜗等),是否挤占了本可用于更普惠、更紧急的公共服务(如处理更影响市容或公共卫生的垃圾堆积点)的资源?是否存在“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不公?

此案例被广泛报道并得到官方肯定,是否会传递一种信号:无论物品价值、寻找难度多大,只要市民强烈要求,公共部门就应不计成本满足?这可能导致未来更多类似的不经济、甚至不合理的诉求涌现。

大同城管局“百姓有需求就要去做”的初衷体现了服务的温度,值得肯定。环卫工人的奉献精神令人感动。理想的服务型政府,不仅要有回应需求的热情,更需具备科学评估、精细管理、成本控制和以人为本(包含服务对象与执行者) 的能力。

在感动于“翻垃圾寻表”的故事之余,我们更应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既温暖贴心,又高效可持续的公共服务响应机制,避免让感人的个案变成不可复制的负担或争议的源头。找到公共服务中“温度”与“效率”、“需求”与“成本”、“服务对象”与“服务者”权益之间的平衡点,才是真正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