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大战孔宣
发布时间:2025-07-14 19:34 浏览量:2
第一卷:比丘国风云
唐僧师徒离了乌鸡国,一路西去,不多时便踏入比丘国界。谁料这邦国竟是愁云惨淡——国王被白鹿精与白面狐狸迷了心窍,竟要取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孩童的心肝做药引,妄图借此长生。孙悟空火眼金睛扫过,见城门外鹅笼中尽是啼哭的婴孩,顿时怒从心头起,掣出金箍棒便要荡平妖氛。
就在他纵筋跃起的刹那,两道身影骤然降临。一人身披五彩华袍,背后五色神光如流水般流转,正是孔宣;另一人袈裟裹体,禅杖拄地,宝相庄严,正是法海。
“泼猴!你杀我徒儿白骨精,今日定要你偿命!”孔宣声如洪钟,震得周遭树叶簌簌作响。他素知白骨精作恶,却念在师徒一场,更恨孙悟空毁他颜面。
孙悟空横棒而立,冷笑道:“那白骨精三番化作人形害人,俺老孙打杀她是替天行道,你这老怪休要胡缠!”
法海宣了声佛号,禅杖一顿,地面裂开数道细纹:“悟空,你虽护唐僧西行,却杀生过重,顽心难驯。老衲今日便要度你归正,免得日后造下更大罪孽。”
话音未落,孔宣已动。青色神光如匹练飞出,直卷孙悟空腰腹。悟空早闻神光厉害,一个筋斗翻出十里外,那神光落处,整座山岗竟化作齑粉。法海趁机挥杖打来,金色佛光如囚笼罩下,将悟空困在其中。
“大师兄!”猪八戒举耙便冲,却被法海反手一杖逼退;沙僧挺宝杖欲助,孔宣黄光大盛,只一卷便将他卷入神光之中,转瞬不见。
悟空见师弟遭难,心头火起,将七十二变使得淋漓尽致——变作大鹏冲霄,佛光便如影随形;化作游鱼入地,禅杖便破土追击。他猛地将金箍棒掷向空中,棒身暴涨千丈,带着雷霆之势砸向二人。孔宣展开五色神光结成屏障,法海将禅杖插入土中,佛光与神光交融,竟硬生生接下这一击。
巨响过后,天地震颤,三人皆退数步。悟空嘴角溢血,法力已耗去大半;孔宣神光黯淡,法海袈裟上也多了几道裂痕。
恰在此时,远处传来唐僧焦急的诵经声——紧箍咒!原来唐僧见战局惨烈,怕悟空伤及无辜,竟念起咒来。悟空顿时头痛欲裂,金箍棒险些脱手。
孔宣与法海见状大喜,正欲痛下杀手,一道甘霖从天而降,化作莲台护住悟空。南海观音踏云而至,净瓶中杨柳枝轻挥:“孔宣,白骨精造孽深重,殒命乃是天数;法海,悟空护经西行,杀妖亦是渡人,你执念过深了。”
二人见观音出面,知今日难成,孔宣怒哼一声:“孙悟空,此仇暂且记下!”说罢携法海化作流光而去。观音救出沙僧,又叮嘱悟空几句,自回南海。师徒四人稍作休整,荡平了比丘国妖患,便又踏上征途,只是谁都知晓,那两道身影,迟早还会寻来。
第二卷:火焰山烈焰
西行路上渐入酷暑,一座火山横亘前路,正是火焰山。八百里烈焰冲天,连飞鸟也难越,唯有铁扇公主的芭蕉扇能熄此火。孙悟空赶往翠云山借扇,却因红孩儿之事遭铁扇公主记恨,被一扇扇到五万余里外。
他变作小虫钻入铁扇公主腹中,才骗得一把假扇,谁知扇过之后,火势竟愈发猛烈。正自懊恼时,孔宣与法海再度现身。
“泼猴,上次让你逃脱,这次看你往哪走!”孔宣背后神光乍现,赤、青、黄三色交织,显然动了真怒。法海禅杖直指:“孽障,火焰山便是你的葬身之地。”
悟空将金箍棒舞得风雨不透:“上次未分胜负,今日便让你们尝尝俺老孙的厉害!”棒影如山压向孔宣,却被五色神光轻轻刷开。法海趁机从侧攻来,佛光如利刃般切割空气,逼得悟空连连后退。
猪八戒举耙助战,与法海斗在一处;沙僧挺杖迎向孔宣,却被神光震得双臂发麻。火焰山的热浪混着打斗的劲风,将山石烤得噼啪作响。
悟空战得性起,忽生一计,虚晃一棒脱身,一个筋斗来到积雷山。牛魔王正在摩云洞饮酒,见悟空前来借兵,本欲拒绝,却被他缠得没法。恰在此时,孔宣与法海追至。
“牛魔王,此事与你无关,速速让开!”孔宣冷声道。
牛魔王猛地现出白牛本相,身高千丈,牛角如白玉雕琢:“我夫人的事,便是我的事!要动她,先问过我这对牛角!”说罢踏地而来,山摇地动。
三方混战之际,孙悟空趁机再赴芭蕉洞。这次他说动牛魔王从中调解,终得真扇。返回火焰山时,只见他高举芭蕉扇,对着烈焰轻轻一扇,八百里火海顿时化作清风,只余青烟袅袅。
孔宣与法海见火势已熄,又被牛魔王与悟空前后夹击,渐落下风。法海禅杖一拄:“今日暂且罢手,日后再清算!”二人对视一眼,化作两道光华遁去。
孙悟空望着天际,将金箍棒扛在肩上:“师父,咱们走!”唐僧颔首,师徒四人踏着余温未散的土地西行,身后是渐渐复苏的火焰山,前方是未知的险途。而暗处,孔宣正对着法海道:“下次,定要请些帮手来……”
第三卷:小雷音迷雾
过了火焰山,师徒四人行至一片雾气弥漫的山林。林中隐约可见一座庙宇,匾额上书“小雷音寺”三个金字,香烟缭绕,似是佛门圣地。唐僧见状大喜,催着八戒牵马入内参拜,孙悟空却眉头紧锁——这庙宇虽气派,却透着一股邪祟之气。
“师父,此处恐有蹊跷,待俺老孙探探虚实。”悟空正要上前,忽闻身后传来冷笑。回头看时,孔宣与法海竟立在云端,身侧还多了两个身影:一个青面獠牙,手持狼牙棒,正是当年被悟空打跑的黄风怪;另一个身披道袍,腰间悬着紫金葫芦,正是金角大王。
“孙悟空,上次火焰山让你侥幸得手,今日我请来两位道友,看你还能往哪里逃!”孔宣背后五色神光流转,显然这次是有备而来。原来他二人败走后,便四下寻访与悟空有仇的妖魔,黄风怪恨悟空破了他的三昧神风,金角大王记恨悟空骗走他的宝贝,当即应下联手。
法海合十道:“阿弥陀佛,多行不义必自毙。悟空,今日便是你的赎罪之日。”
悟空掣棒笑道:“来得好!上次没打尽兴,今日便一并领教!”说罢纵身跃起,金箍棒直捣孔宣面门。孔宣早有防备,五色神光乍起,却见悟空身形一晃,竟化作数十个分身,真假难辨。
黄风怪见状,张口便喷出黄风,那风刮得石走沙飞,连悟空的分身也被吹得摇晃。金角大王趁机祭出紫金葫芦,大喝一声:“孙悟空!”悟空明知是计,却故意应了一声,竟被葫芦口的吸力扯得一个趔趄。
“大师兄!”八戒举耙砸向金角大王,却被对方用玉净瓶挡住。沙僧舞杖护着唐僧,却见法海禅杖一挥,一道佛光将唐僧罩住,竟要将他掳走——这和尚深知唐僧是悟空的软肋。
“休伤我师父!”悟空急怒交加,真身从分身中脱出,一棒逼退法海。谁料孔宣早已候着,五色神光如瀑布般落下,正卷住悟空的腿。悟空只觉一股巨力传来,金箍棒险些脱手,亏得他急中生智,拔下一根毫毛变作替身,真身化作金光遁出。
就在此时,庙门“吱呀”一声开了。一个身披锦襕袈裟的佛陀缓步走出,宝相庄严,竟与如来佛祖一般无二。“尔等在此喧哗,扰我清修。”佛陀声如洪钟,黄风怪与金角大王顿时矮了三分,连孔宣也收敛了神光。
唐僧见状,忙上前礼拜:“弟子玄奘,拜见佛祖。”那佛陀却冷笑一声,袖口一挥,竟将唐僧摄入庙中。悟空这才识破机关:“好个妖怪!竟敢冒充佛祖!”原来这是黄眉老怪设下的陷阱,他本与金角大王有旧,此番被孔宣说动,特意在此布下天罗地网。
庙内顿时飞出无数法宝,人种袋、金铙齐出,悟空左躲右闪,却见八戒已被人种袋收了去。他心头火起,将金箍棒抛向空中,化作万点金星砸向庙宇。孔宣与法海趁机夹击,神光与佛光交织成网,眼看就要将悟空困住。
“呔!”一声断喝自天际传来,弥勒佛踏云而至,手持乾坤袋笑道:“黄眉童儿,还不随我回去?”黄眉老怪见主人驾到,顿时瘫软在地。弥勒佛随手收了法宝,又看了孔宣与法海一眼:“二位与悟空的恩怨,何必牵连取经大事?”
孔宣面色铁青,法海也垂眸不语。二人知道弥勒佛不好惹,又见黄风怪与金角大王已被降伏,只得恨恨而去。悟空救出唐僧与八戒,谢过弥勒佛,师徒四人再次上路。
前路迷雾渐散,只是悟空望着孔宣离去的方向,眉头却未舒展。他知道,这伙人绝不会就此罢手,下一次交锋,怕是会来得更猛烈些。
第四卷:两子归尘
师徒四人离了小雷音寺,行至一座名为“断云岭”的山道。此处怪石嶙峋,阴风怒号,孙悟空正欲提醒师父当心,忽闻天际传来两声长啸,两道金光裹挟着烈焰坠地,烟尘中现出两个少年——左边一人面如重枣,手持方印,印上龙纹狰狞;右边一人面似冠玉,掌中托着一面铜镜,镜光流转间阴阳不定。
“殷郊、殷洪?”孙悟空瞳孔骤缩。他虽未亲历封神之战,却也听过这两位的名号——商纣王之子,曾拜入阐教门下,一个持番天印,一个掌阴阳镜,皆是能撼动地脉的法宝。
果不其然,孔宣与法海随后来到,孔宣指着悟空冷笑道:“孙悟空,今日我请来两位贤侄,他们的法宝专克你这顽猴,看你还能逞能到几时!”
原来孔宣败走后,竟潜入封神台旧址,以秘法唤醒了殷郊、殷洪的残魂,许以重塑肉身之诺,邀二人共讨“欺辱阐教”的孙悟空。殷郊兄弟本就对“妖猴”扰乱天道秩序心存不满,当即应下。
“孙悟空,我等奉孔宣仙长之命,特来领教你的手段!”殷郊声如惊雷,抬手便将番天印掷出。那方印在空中暴涨千丈,化作一座赤金山岳,带着崩裂天地的威势砸向悟空。
悟空不敢硬接,纵筋斗云欲避,却被殷洪的阴阳镜照个正着。镜中射出一道白光,如锁链般缠上悟空的脚踝,竟让他身形一滞。就是这刹那的迟滞,番天印已压至头顶,悟空只觉一股巨力碾来,金箍棒险些被压断,整个人被砸得嵌入山石,喷出一口鲜血。
“大师兄!”八戒与沙僧急忙上前,却被法海拦住。法海禅杖横扫,佛光如墙,将二人挡在丈外。孔宣则立于云端,冷眼旁观:“孙悟空,你纵有七十二变,今日也难逃番天印之下!”
殷洪见悟空被困,再次举起阴阳镜,镜中黑光流转:“此镜阳面照生,阴面照死,你这妖猴,且尝尝魂飞魄散的滋味!”黑光照向悟空面门,他只觉三魂七魄都要被扯出体外,眼前阵阵发黑。
唐僧在一旁看得魂飞魄散,连连念佛,却不敢再念紧箍咒——他此刻终于看清,这伙人是真要取悟空性命。
殷郊见状,再次祭起番天印:“此番定叫你化为飞灰!”赤金大印再次悬于空中,山风都为之凝滞。悟空拼尽最后力气嘶吼,金箍棒却已被压得弯曲,他知道,凭自己今日的能耐,绝难接下这一击。
就在番天印即将落下的瞬间,南海方向忽然飘来一片莲云,净瓶甘露洒落,如春雨般浇在断云岭上。一道温和却不容抗拒的声音响起:“殷郊、殷洪,你二人本是封神榜上有名者,为何不守天道,偏要插手取经之事?”
众人抬头,只见观音菩萨踏莲而至,手持杨柳枝,目光落在殷郊兄弟身上。殷郊的番天印在甘露浸润下竟微微震颤,殷洪的阴阳镜也光芒黯淡——这两件法宝本是阐教之物,见了佛门菩萨,竟自发生出畏惧。
“菩萨休要多管闲事!”殷郊怒喝,强行催动番天印。观音轻轻摇头,杨柳枝一拂,一道青气缠上番天印,那千钧之重的大印竟如羽毛般被托起,缓缓落回殷郊手中。
“你二人肉身本是残魂凝聚,全凭孔宣秘法支撑,若再执迷不悟,只怕连轮回的机会都要断绝。”观音看向殷洪,“阴阳镜照得旁人,照不见自己的因果。你助纣为虐在前,如今又助孔宣寻仇,真当天道容你?”
殷洪被说中心事,手中阴阳镜“哐当”落地。他与殷郊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惧——他们能清晰感觉到,菩萨话语中蕴含的佛光,正一点点消融着孔宣赋予他们的肉身。
孔宣见状大怒,五色神光暴涨:“观音!休要蛊惑我贤侄!”神光如潮涌向菩萨,却被她身前的莲台挡住,神光触到莲花,竟如水滴入池,悄无声息地消散了。
“孔宣,你纵有通天本领,也该知顺天者昌。”观音目光转向他,“取经乃是如来佛祖法旨,你屡屡阻挠,莫非真要与佛门为敌?”
孔宣语塞,他虽不惧菩萨,却也知晓佛门势大。殷郊、殷洪已被佛光震慑,身形渐渐变得透明,显然撑不了多久。法海见状,知道今日再难成事,低声道:“孔宣仙长,暂避锋芒吧。”
孔宣恨恨地看了一眼悟空,又瞥了瞥身形渐散的殷郊兄弟,终是一拂袖:“走!”他卷起法海,化作一道流光遁去。殷郊、殷洪望着二人背影,又看了看观音菩萨,最终长叹一声,残魂化作两道青烟,消散在断云岭的风中——他们终究是回了该去的地方。
悟空挣扎着从山石中爬出,对观音拜倒:“谢菩萨救命之恩!”观音扶起他,净瓶甘露滴在他身上,伤势顿时痊愈。“悟空,前路磨难尚多,你需谨记,刚则易折,柔能克刚。”
悟空点头应下,心中却对孔宣的执念愈发警惕。师徒四人谢过菩萨,再次西行。断云岭的风依旧呼啸,只是风中再无阴戾之气,唯有前路漫漫,不知还有多少惊涛骇浪在等待着他们。
终章:雷峰锁怨
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唐僧师徒终于取得真经,踏上东归之路。这日行至通天河畔,只见水波浩渺,当年驮他们过河的老鼋早已候在岸边,昂首吐珠,似在迎接。唐僧合掌行礼,正欲登鼋渡河,忽闻水天之间传来一声怒喝:
“孙悟空!哪里走!”
浪花翻涌中,孔宣与法海踏水而出。孔宣五色神光比往日更盛,如五条彩龙盘绕周身;法海袈裟上金线流转,禅杖直指唐僧:“真经岂容妖猴染指?今日定要夺经毁道,了却前怨!”
原来二人始终蛰伏,算准取经归来是最后良机,竟在此布下天罗地网。孙悟空见状,将唐僧护在身后,掣棒怒道:“孔宣,你屡败屡战,当真不知悔改?法海,你身为佛门弟子,却执念不休,不怕遭天谴吗?”
“多说无益!”孔宣背后神光暴涨,一道赤色神光直卷真经。唐僧急忙将经卷护在怀中,却被神光余波震得踉跄。孙悟空挥棒格挡,金箍棒与神光相撞,竟迸出火星,他只觉手臂发麻,暗道:“这老怪神光竟精进如斯!”
法海趁机出手,禅杖点地,河面升起数道水墙,将八戒、沙僧与唐僧圈在其中。“阿弥陀佛,取经人,你纵容妖猴行凶,今日便与他一同受罚!”佛光如锁链缠上三人,八戒的钉耙刚举起便被锁住,沙僧宝杖落地,连唐僧也被佛光禁锢,动弹不得。
“师父!师弟!”孙悟空急欲回救,孔宣却已欺至身前,五色神光齐出,青、黄、赤、白、黑五道光华交织成网,将他死死罩住。悟空使出七十二变,或化金乌,或变巨蟒,皆被神光黏住,连筋斗云也翻不出丈许——这神光经孔宣多年苦修,早已能克制他的神通。
“哈哈哈!孙悟空,你也有今日!”孔宣笑声震得河水轰鸣,探手夺过唐僧怀中经卷,扬手便撒向滔滔河水,“取经功成?我偏要让你竹篮打水一场空!”
经文遇水即化,墨迹随波漂流,唐僧见状目眦欲裂,口念“阿弥陀佛”,泪水潸然而下。法海则押着唐僧三人,冷笑看向被神光压制的悟空:“妖猴,你护经不成,护师无能,还有何颜面称齐天大圣?”
悟空双目赤红,金箍棒在神光中震颤,却始终无法挣脱。就在孔宣神光收紧、欲将他刷入其中的刹那,天际忽然响起佛号,万道金光破开云层,如来佛祖端坐莲台,身侧文殊、普贤、观音、燃灯古佛等诸佛环绕,宝相庄严。
“孔宣,法海,你二人屡阻真经东传,违逆天道,可知罪?”如来声音平淡,却如惊雷炸响在通天河上。
孔宣见如来亲至,神光骤缩,却仍硬声道:“我为徒报仇,何罪之有?”法海也昂首道:“老衲降妖卫道,何错之有?”
观音手持净瓶,杨柳枝轻挥:“孔宣,你护短而忘大义;法海,你执迷而失本心。真经东传乃度化世人,你二人却因私怨毁经囚人,早已堕入邪道。”
如来微微颔首,身后诸佛佛光汇聚,化作一座巨塔从天而降——正是雷峰塔!塔体青光流转,竟比西湖那座更显威严。“孔宣,你本是孔雀大明王亲族,却顽心不改;法海,你久居西湖,便让西湖见证你的悔悟。”
话音未落,雷峰塔已轰然落下,将孔宣与法海罩在其中。孔宣的五色神光照得塔身五彩流转,却始终无法撼动分毫;法海禅杖拄地,佛光与塔力相抗,袈裟渐渐褪色。诸佛合力,在塔门刻下八个金字:
“西湖水干,雷峰塔倒”
金光闪过,雷峰塔竟自行移至西湖旧址,稳稳矗立,塔影倒映湖中,再无动静。
如来佛看向悟空,温声道:“悟空,你护经有功,恩怨已了。”说罢拂尘一挥,通天河中漂流的经文竟逆流而上,聚成一卷,虽有几页浸湿,却字字清晰。观音则解开唐僧三人的禁锢,净瓶甘露洒下,八戒沙僧顿时恢复气力。
唐僧望着雷峰塔的方向,合掌长叹:“冤冤相报何时了……”
悟空收棒而立,望着西湖方向,心中再无波澜。老鼋载着师徒四人,稳稳渡过通天河。东归之路已近终点,真经在怀,佛光引路,唯有雷峰塔的影子,倒映在千年西湖水中,诉说着一段跨越神佛妖魔的执念与终结。
自此,世间只流传着两句话:一句是“真经东归,普度众生”,另一句,便是雷峰塔上那八个字,警示着世人——执念不休,终成禁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