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汉奸”周作人如何处置?毛主席的方法真高明,至今仍适用
发布时间:2025-07-14 21:35 浏览量:2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那年春天,胡乔木拿着一封信走进了中南海。
信不长,夹着几页打印稿,还有一条建议:“每月预支200元稿费。”
毛主席看完,只回了两个字——“照办”。
没人想到,这封信的写信人,是曾被视为“文化汉奸”的周作人。
那会儿是1949年,南京刚刚解放没多久。
周作人刚从监狱里出来,关了几年,判是因为他在伪北大任职,还做过汪伪政府教育部的顾问。
这些事儿搁谁身上都不轻,可偏偏他还不是个普通人——他是鲁迅的弟弟,是五四时期的新文化旗手之一,是跟胡适、蔡元培同时代的知识分子。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怎么到了抗战期间,成了“附逆”分子?
这事儿还得往前捯饬捯饬。
那时候的周作人,住在北京八道湾,跟哥哥鲁迅一墙之隔。
两人本来感情不错,早期一起搞文学、翻译、主编《新青年》。
可后来因为家庭矛盾闹掰了。
据一些回忆说,是因为周作人的日本妻子羽太信子跟鲁迅不合,搞得家庭气氛很僵。
真正断绝来往,是一句话引发的。
周作人托人口头带话给鲁迅,说以后不要再来后院了。
鲁迅听完,什么都没说,转头就在日记里写了一句:“以后不复相见。”
谁也没想到,这一别,就是永别。
到了抗战爆发那年,北京变成了日军占领区。
大学纷纷南迁,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成了西南联大。
可周作人没走。
他说是因为家里人多,走不开。
但很多人觉得,这是他在找退路。
后来他留下来做了伪北大的文学院长,还参与了文化事务,给伪政府站台。
再后来,写了不少带有亲日倾向的文字。
有人说他是为了保命,有人说他是真的认同日本那一套。
可也不是所有人都一棍子打死他。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逮捕了不少“文化汉奸”。
周作人也在名单上,最初判了14年。
可他在狱中表现一直不错,不久又减刑4年。
有趣的是,有人替他说话。
李大钊的女儿女婿就是在他帮助下才逃出沦陷区的。
北大的校产也因为他的坚持没被彻底掏空。
这些事儿,后来都写进了法庭记录。
再往前一点,还有个细节。1939年元旦,周作人在家被人持枪刺杀。
子弹擦破了他的毛衣,弟子却被击中身亡。
周作人后来写文章说,他怀疑是日本宪兵干的,目的就是逼他出来“做事”。
这事儿真假难说,但从那以后,他确实更频繁地出现在伪政权的文化场合。
新中国成立后,处理这批“附逆文人”成了个棘手的问题。
怎么处置?当时有很多声音。
有人说该严惩,杀一儆百;也有人说要看具体情况,不能一刀切。
毛主席的态度其实很明确——实事求是。
周作人出狱后,写信给周总理,长达六千字,想恢复工作。
但那封信一直没送到。
等到第二封信送到毛主席手上,胡乔木提议让他以不署名的方式继续翻译文艺作品,稿费每月200元。
毛主席看完,点头:“照办。”
两个字,处理了一桩复杂的历史问题。
不是原谅,也不是鼓励,而是给予一个文化人继续劳动的空间,但不允许他以本名公开署作。
这就是界限。
从那以后,周作人一直住在八道湾11号,闭门不出,几乎不接受采访,也不再公开言说。
他翻译书,偶尔写写文章,但都不署名。
他知道,时代已经变了。
他一直住到1967年去世。
很多年后,有人去八道湾拍纪录片,街坊邻居还记得他,说他平时穿灰布大褂,走路慢慢的,话不多。
有人说他晚年常一个人坐在院子里晒太阳,眼神飘忽,像是在想什么,又像什么都不想。
再也没人喊他“文化汉奸”了。
参考资料:
李辉,《鲁迅与周作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
董鼎山,《周作人传》,三联书店,1991年。
《周作人日记(1931—1949)》,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
《伪大学与文化汉奸档案》,国家图书馆馆藏文献,北京,194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