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两女子晨练猝死,医生:晨间运动5大致命错误,老年锻炼须知

发布时间:2025-07-14 22:28  浏览量:2

杭州这几天的新闻让人看了心头一紧。两位阿姨,原本只是日常晨练,竟接连发生猝死事件,不免让人唏嘘。大家都说“生命在于运动”,可这事儿摆在眼前,不禁让人重新思考:运动,真的是越早越好吗?

我们身边有太多类似的画面。天还没亮,公园里就已经热闹非凡,跳广场舞的,打太极的,快走的,甚至有人边练拳边高声吆喝。老人们多半觉得,早起锻炼是“养生”的金科玉律,几十年如一日。可有些真相,也许恰恰颠覆了这种信念。

先说个冷知识:清晨其实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段。凌晨四五点,人体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血液黏稠度变大,血管容易痉挛。有研究发现,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高发时间,多集中在清晨6点到10点之间。如果这时候进行高强度运动,无异于雪上加霜。

但我们习惯了把早起和健康划等号,似乎睡到七点就“虚度光阴”。可现实是,很多老人本身就存在动脉硬化、高血压或心律不齐等慢性问题。一旦晨练方式不当,反而会诱发危险。

有些人说:“我都练了二十年了,没事!”可身体不是账本,不会年年对账。长期的隐患往往是在一次剧烈刺激下爆发。杭州这两位阿姨的悲剧,其实不是巧合,而是许多“经验”堆积的误区终点。

第一个致命错误,是空腹运动。很多人一醒来就急着出门,水不喝,饭不吃。空腹状态下,血糖容易骤降,引发低血糖症状,特别是糖尿病患者,极易出现头晕、出汗、甚至昏厥。有人以为晨练后再吃早饭是“清肠”,其实是在玩命。

还有人爱“迎着凉风跑”,觉得清晨空气好,殊不知清晨气温低、空气密度大,对呼吸系统和心脏负担更重。尤其冬春季,寒冷刺激可能引发冠状动脉痉挛,这是猝死的常见诱因之一。

第二个误区,是运动强度和时间脱节。很多老年人喜欢长时间快走、爬坡,甚至模仿年轻人跑步。一走就是一小时,汗流浃背才叫“锻炼到位”。但这其实是对身体的极限施压。老年人心肺储备能力下降,过度运动反而增加猝死风险

我见过不少人自称“老当益壮”,其实是“硬扛着壮”。身体不是靠毅力撑住的,它需要的是节奏和余地。运动应以微微出汗、不气喘为宜,而不是追求“极限燃脂”。

第三个常被忽略的陷阱,是忽视慢病管理。一些老人多年高血压、糖尿病,却没定期随访,也不监测日常变化。自以为“锻炼就是最好的药”,便不再重视药物依从性。结果是,晨练时血压飙升或血糖骤降,导致突发意外

高血压患者在运动前后,血压变化幅度远大于常人。若未做好监测与调整,很容易出现运动诱发的脑卒中或心肌缺血这类事件多数被误解为“猝不及防”,其实是慢性失控的必然结局

第四个问题,是忽略气候因素。夏天湿热,冬天寒冷,但总有人全年无休。尤其在冬天,清晨气温低、血管收缩剧烈,是心血管事件的高发节点。晨练应根据季节调整,不是越早越好,而是合适最重要

此外,雾霾天、雷雨天、空气污染严重时都不宜外出锻炼。很多老人嫌“麻烦”,照样出门,殊不知运动时吸入污染物的量比静止更高,会诱发慢性肺病或加重已有疾病

第五个,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是急于开始、缺乏热身。不少人起床后五分钟就下楼快走、跳操,完全忽略肌肉、关节和心肺系统的启动过程。这就像让一辆冷车高速行驶,伤的是“发动机”。

热身可以降低运动伤害、减少心脏负荷冲击。没有热身直接进入中等以上强度运动,对老年人极不友好。一旦身体反应不过来,轻则扭伤拉伤,重则引发心律紊乱、晕厥甚至猝死

讲了这么多,不是让人不运动,而是要科学动,动得恰当锻炼并非“越早越好”“越多越好”“越累越好”,而是找到与自己年龄、体质、慢病情况匹配的节奏和方式。

很多人忽略了一点:运动其实也是一种“用药”,剂量、时机、频率都要讲究。过度运动,就像药物超量;不动,则如断药。关键是平衡,不是极端

尤其在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这类悲剧可能不是个案,而会越来越常见。我们不能再用“老经验”去套今天的身体,也不能把“锻炼万能”当作挡箭牌。

我们应当学会倾听身体的信号,尊重生命的节律,将锻炼作为健康管理的一部分,而不是孤立行为。晨练不是错,错的是盲目坚持、自我感动。

杭州这两位阿姨的故事,或许能为我们敲响警钟。不是为了恐慌,而是让我们更审慎地对待“运动”这件事。健康,从来不是靠“拼”,而是靠“懂”。

参考资料:
[1]王春梅,赵建伟,赵艳.晨练与心血管事件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23(2):205-208.
[2]李伟,陈斌.高血压患者运动时段与心血管风险关系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23,26(17):2097-2102.
[3]林嘉怡,陈志东.老年人运动处方制定的研究与应用[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4,43(5):481-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