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2岁大爷发明逃生布袋,20秒下30层楼,大大提升生存几率

发布时间:2025-07-14 14:09  浏览量:2

高楼,一座城市的脊梁,想象一下这条天际线在霓虹灯下的样子,不少人觉得生活在高处才叫厉害。抢着买高层,花光积蓄也在所不惜,北京人为了搞定高楼房源,转手就把祖宅四合院给抛了出去。有的人说,那是身份,是前途,不住个30楼哪配在CBD混?一线城市的人口像潮水,在写字楼和公寓间来回流转,地皮吃紧。开发商一拍脑门,把高层一层、两层往上加,卖得理直气壮!但是呢,这漂亮的楼房,真就十全十美?

其实,高层住宅风风光光的外表下,掩藏了很多安全隐患。谁没见过新闻里那些高楼失火的镜头?火苗噼里啪啦直往上窜,黑烟把阳台吞掉,楼下的人只能仰头干看着,揪心得不得了!2021年大连凯旋国际的大火,现场像末日。30多辆消防车、100多人、还有高喷车,全部出动救人和灭火。最后查出是19楼一户给电动平衡车充电,插头和插座打架,发了热。烤着烤着,小火苗吃掉了木质衣柜,顺着墙体铝塑板和保温材料,一路烧出去。幸亏,没有人员伤亡,那块烂摊子却依旧叫人寒心。如果倒霉的不是19楼而是更高楼层呢?谁能保证人人都能安全逃生?

很多人根本没想过,身边那些钢筋水泥说到底也是混进去太多可燃物。房子不一定烧,但家里的木柜、塑料、装修的天花板,碰上稍微粗心点的电线,灭火可比点烟快多了。高楼逃生不比老小区院子里救火,楼梯间早就成烟囱,电梯更不靠谱,说停就停。早年有人备了根逃生绳,想用打结的绳索从30层爬下去,这事儿谁信?老头老太,甚至年轻人也没把握。火情紧的时候,轮着下滑根本等不及。

消防车、云梯救援,全被高楼难住。大部分云梯只能到达17楼,再高就真的只能靠天了。有人期待无人机或国外的最高云梯(比如芬兰造的那个)能派上用场,理想归理想,现实是城市楼距离近、街道窄,火灾时无人机的水根本泼不进去。这让高层火灾成了棘手难题。

Eric Hooper,一个英国老头,据说他见过太多生死分离的瞬间。72岁了,琢磨着搞个什么能让高层住户遇险时自救。说起来简单,真要让一个老太太从二三十层滑下去,心里不发毛才怪!Hooper造了种布袋逃生装置,下30层只要20秒。三层结构,内漏斗、内橡胶,能让人像滑滑梯那样掉下去,速度却不会飞起。中间加隔热隔烟一层,外层再搞个防火加反光。看到这里有人会问,滑下去万一碰到别人是不是更危险?还真不是,每层都测了抗拉强度,5吨的重量也能撑得住。老人、小孩、害怕的中年人,全部都可以用。

起初,这样的逃生布袋只是个点子,很多人不信。你说过去没人干这事儿,谁敢先用?可Hooper坚持了,后来很多国家迅速引进。2012年武汉消防引进试用,一次下滑几十米,连市民都敢参加操作。滑下去只要五十多秒,大家惊呼不可思议,不仅速度快,最关键的气氛是——滑道里啥也看不到,不用害怕高空。

价格?一个布袋能卖到60万,一米一万二,谁家都装一个,普通老百姓几乎不可能。那,这玩意儿到底是不是“救命稻草”?消防部门实验后给予肯定,说可以被多人同时使用。其实在国内,关于布袋逃生的研发也没落下风。2010年以来,相关专利遍布于北上广、武汉等城市。张淮搞了个橡筋环式布袋,科学设定阻力,滑速可控、能承载多人,防断裂。曹福金则利用新型防火布,利用钢圈和钢丝绳把布袋组装得结结实实,结构和进入方便,一样能搞个无穷“连锁滑梯”。

再怎么说,只有武汉消防队员买得起进口产品,普通家庭还是指望技术国产化才能真正普及。防火布、硅钛布还是涂硼酸后的轻质布,生产工艺进步后,本土逃生布袋的造价低下来,市场也大了。

但也有人质疑,碰上恐慌人群、空间拥堵,真发生火灾时,布袋够不够用?会不会出现拥堵、顺着下去还撞人?这些问题,目前说清楚还早。使用中,有些布袋可能发生摩擦生热,为安全计,每个细节都要反复推敲。Eric Hooper升级布袋时,有时候设计变复杂,效率还降低了呢。

可回头看看实际救援案例,现在高层救火多靠消防员人工冲楼,这其中耗时更久。云梯根本不够高。至于无人机高空洒水,又怕强风推移,水也落不到点上。所以反过来讲,逃生布袋再有漏洞,也比什么工具都没有要强。

有网友参与了武汉实验,一头扎进五十米的滑袋,说像坐滑滑梯。内部的圆状松紧带让下滑缓和,不晃人,避免了人本能的畏高反应。因此,哪怕失火时你再慌,钻进布袋安全系数还是高。同时也不是白给用——眼镜钥匙这些必须先摘下,高跟鞋脱掉,不然加速下滑时一旦刮碰,危险还真说不准。

最新文献数据显示,十年间包含二十多项高层布袋专利,各城市在消防楼房自救上思路不一,但大致方向都奔着低成本、高安全去的。本土布袋由于新型材料加入,价格对普通人来说相对亲民,结构件连接更快捷,能无限延长,适合中国的高楼小间距场景。技术进展虽快,统一标准仍未建立,有点杂乱,但现实就这样,用得上的才是好东西。

网友也有爆料,深圳某高层新盘,直接为住户预装一套国产布袋。有家长看到后心安,却有抱怨说设备太笨重,装在家里反而妨碍了空间布局。这么看,设备到底便利还是噱头,谁也说不清。不过,遇到真火灾时,能像这样滑下来,大多数人没法说不需要。

Eric Hooper今年已经八十多,依然活跃在各个会议场合,总有人找他签名。对于“发明火灾布袋救生”的荣誉,老头很低调,说自己本意是怕人死得太惨,一心为逃生做点事。老了反倒想得开,“能走到今天,活得过瘾就行。”

仔细想,这世界挺怪。高楼火灾本该靠政府、开发商提前预防,却变成全靠个人防备自救。防火通道再宽,设计再科学,一旦失火,逃生本事才是命脉。城市扩张和建筑追高,安全短板慢慢堆积。消费者和发明家的搏弈,市场和现实需求的冲突,谁也没办法一步到位。

说到底,今天布袋逃生从国外到国产折腾十余年,市面上选择越来越多。但人们对高层自救的需求却始终没减,大火来临时,每一分钟都要命。有了保障,还得看自己心里是真的淡定,还是只能靠外物安慰。生活从来都是先惊险后安稳,谁敢保证自家楼层永不出事?

最后,只能说这个世界在不断变化,每个人都在自顾自找安全感。高层逃生布袋只是一个缩影,背后是万千城市里,普通家庭对生活底线的挣扎与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