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对美出口遭突袭加税,特朗普临场变卦引发三连怒和亚洲恐慌

发布时间:2025-07-15 22:44  浏览量:2

突然变卦!特朗普单方面对越南改变关税协议,让越南“三连怒”

特朗普再一次用一通电话就把外交谈判变成了菜市场杀价,原本已经谈妥的关税突然翻倍,让越南政府直接气炸,公开表示震惊、失望又愤怒。

美国想靠关税挤压越南,让美国产品零关税入市,越南工厂和普通百姓却成了最大的牺牲品。

亚洲紧张动荡,全球信任危机就此拉开大幕。

先把故事拉回来,还得从那个突如其来的电话说起。

7月11日那天,越南最高领导人本来正期待和美国谈判落定,或许心里还想着怎样向国内解释让步。

但特朗普居然在电话里,把已经勉强能接受的11%关税直接翻倍成了20%。

要知道,这种“说变就变”的事,别说外交场合,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让人火大,更别说是上百亿美元的国家贸易了。

为什么特朗普敢这么硬来?

其实他的算盘简单粗暴。

美国对越南一直有个“贸易逆差”心结——觉得自己买得多,赚得少,一直想“薅回”点好处。

7月2日,特朗普单方面放话,两国达成所谓“协议”:越南出口到美国的要交20%关税,如果是别的国家的货从越南“中转”再到美国(其实主要就是针对中国),那关税直接翻到40%。

作为交换,美国的商品可以零关税进越南市场——说白了,这交易就是美国吃肉,越南剩汤。

更要命的是,越南这边还没真答应,特朗普就等不及给全世界公布了。

谈判桌上熬夜拉锯、起草协议的越南代表团,心里应该咯噔一下。

原本以为“谈成了”是个体面合作,结果一觉睡醒价码翻番,脸都被打肿了。

越南官方第一时间就公开表达了“三连怒”:震惊、失望、愤怒。

尤其当美方说“越南早就知道了”,越南媒体死活没把税率写进公报,硬说只是坚持公平贸易、不认账。

在我看来,这种把国际协议当成菜市场买菜——一个电话、一个价的做法,真的刷新了对美式谈判的理解。

曾经美国靠着八十年的信誉在全球呼风唤雨,现在随着特朗普的电话加价招式,信任就像玻璃杯被锤砸,碎了一地。

前美贸易代表温迪·卡特勒都气得直说,“这等于把美国几十年的谈判信誉毁掉了”。

我突然有点同情亚洲那些还在和美国还价的官员,一边要防着“拍脑门”政策,一边还要考虑国内舆论和经济损失。

这场变卦的直接后果有多大?

可以想象下,越南一年卖给美国将近1400亿美元的货,最近三年刚刚靠着智能手机、电脑出口强势上升。

20%的关税落下来,等于每卖一台手机、每出口一件衬衫,利润直接少了五分之一。

这个缺口谁补?

当然不是美国超市的利润,而是越南当地企业苦苦支撑,再不济就把成本转嫁到工人头上。

数据显示,仅服装和电子行业,利润或许会骤减15%-20%,订单流向孟加拉、印尼,数十万工人很可能一夜间失业。

而特朗普还不止针对越南。

他在7月7日又宣布,对日本、韩国等14国商品加征25%-40%关税,时间点卡在8月1日。

如果这些国家敢反击,美国还会再加码。

日本和韩国也气不打一处来,日本新首相石破茂直接表示不会“出卖”本国农民,韩国总统李在明更是放话绝不手软。

这种氛围下,亚洲区域合作(比如RCEP)的稳定性也受到极大冲击。

各国抱团取暖的想法,本该是防风险,但美国突然拿出加税核弹,谁都不敢独善其身。

值得玩味的是,总理范明政的反应实际上很现实。

他没继续在关税数字上死磕,而是转向呼吁出口市场多元化,意思是别把鸡蛋全放在美国篮子里。

同时,越南也没彻底关门,还留着谈判空间。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则把8月1日定成最后期限,又放出“谈判仍有希望”的信号,给自己留条后路。

其实,美国这种加税的“核按钮”,在过去那些重大贸易谈判里也玩过,比如当年和墨西哥、加拿大搞USMCA(美墨加协定),把NAFTA推倒掀翻重谈;又如最近印度和澳大利亚因为乳制品关税闹得谈判停摆。

这一套先威胁、后逼宫、再临时加筹码,的确在短期内能让对手妥协,但一个国家的信用是分分钟就耗光的。

就像有经验的生意人说的,谁愿意对一个“翻脸比翻书快”的老板再动真感情?

更别忘了,越南高度依赖中国供应链,特别是制造业。

如果听美国要求减少中国的原材料进口,越南的竞争力立刻遭受重创,市场份额根本守不住。

想要多元化出口,不是说改就能改,还得考虑品类、物流,以及哪个国家能消化得了越南几十亿美金的出口产品。

越南本土企业也难做大,因为一旦美国商品零关税涌进来,原本的小市场分分钟被巨头挤压,年轻人就更难创业了。

从更大的层面说,特朗普这个“胡来”的风格,已经波及到了全球。

美国的传统盟友,也开始在私下交流怎么防止美国再次“反悔”。

股市、债市、甚至全球供应链,最近都感受到了震荡和不安。

尤其是RCEP这样刚运行三年、深圳—河内—东京工厂运输刚打通的区域合作计划,可能随时被美国这样一搅就乱了节奏。

专家们也都脱口而出劝各国要“留一手”,不要再天真地全信美国的承诺。

上海社科院的柯静提醒,越南等国家必须避免掉进美国的节奏陷阱,应该主动加强多边合作,分散风险,别把希望寄托在美国一国身上。

清华大学的钱峰则点出,美国搞这么高的关税,其实就是想逼产业回流本土,可惜副作用是让全球经济更加不稳定。

说到底,单边关税这种“极限施压”,在眼下世界格局下是双刃剑。

短期来看,美国好像赢了,可以以大欺小。

可长期呢?

当人们逐渐不信任和美国的合约,那美国苦心经营的全球话语权、供应链优势,也会被消耗殆尽——就像USMCA、印度澳大利亚谈崩那样,最后谁都没便宜占成。

细细想想,越南现在面临的两难,其实是整个东南亚国家共同的现实:一边要吃到美国市场这个大蛋糕,另一边又怕被贸易战反噬、产业链断裂。

我总觉得,这种惊险的平衡游戏,最后胜利者未必是大声喊口号、加关税的那一方;更可能是那些能灵活调整策略、悄悄分散风险、合作多元化的玩家,才有机会笑到最后。

所以,下次再看到美国硬逼哪个国家妥协,我会下意识多想一句——这协议,明天还算数吗?

越南的抗争、日韩的反击、全球的焦虑,只会促使越来越多人远离单边主义,选择守望相助。

或许,这才是“特朗普电话门”最大的启发——在任何合作关系里,信任永远不只是筹码,而是一场博弈中最难恢复的脆弱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