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国功臣到一代帝王,只用51天

发布时间:2025-05-20 11:19  浏览量:1

(身处险地 李嗣源)

叛军合围,凶相毕露,任李嗣源有通天之能,目下摆在他眼前的选择,也只有两条路。

一条路,那就是誓死不负庄宗,杀身成仁,就此死于叛军之手。

另外一条路,则是在安重诲和霍彦威的建议下,假意答应叛军的要求,然后见机行事,再想办法。

其实,对李嗣源这样的将领来说,死可以,死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血战沙场数十年,李嗣源早就做好了这样的觉悟,可是,他可以在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战中死去,却不想这样毫无意义的被眼前这些叛军杀害。

思来想去,李嗣源决定,先和叛军合作,先把局面稳住再说。

于是,他带领叛军抵达邺都城下,并且表明了自己的来意。

听说李嗣源也“叛变”了,邺都的赵在礼和皇甫晖那是涕泣相迎,他们的心情非常的激动,当即就把李嗣源迎进了城内。

但是请注意,赵在礼是只把李嗣源迎进了城内,只让他一个人进来了,而没有让城外的叛军也跟着进来。

进了邺都,赵在礼等人十分热情,摆下筵席,吃吃喝喝,那是大肆款待李嗣源。

一切看似风平浪静,但是李嗣源知道,危险往往就隐藏在平静之中。

自己只身入城,这太危险了,赵在礼今天心情好,自己有饭吃有酒喝,自己是座上嘉宾,可他们要是突然翻脸,把自己给杀了,自己都没地儿埋。

那么,在邺都待了几天之后,李嗣源就对赵在礼说了这么一句话:

诸公想要成就大业,最关键就是要掌握军队,那么请让我出城招抚从马直,这样城内的军队和城外的军队兵合一处,实力将会大增。

赵在礼一听,是这么个道理,干脆又把李嗣源放了出去。

(各怀心思 赵在礼)

只能说,作为反派,皇甫晖和赵在礼的智商有点不在线,这么个关键时刻,你能因为李嗣源三言两语,就把他给放出去吗?

那您说李嗣源真的是去招抚叛军了么?当然不是,因为直到现在这个情况下,李嗣源还是忠诚于庄宗的,他找理由离开邺都,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募兵平乱,所以李嗣源没有管城外的叛军,出城之后直奔魏县,也就是今天的河北邯郸一带。

人是出来了,也有了落脚点,但是问题是,李嗣源这个时候身边只有几百兵士,只有一些亲随,靠这些兵力别说平叛了,自保都成问题,那么李嗣源立刻想到,现在唯一可以帮助自己的,就是元行钦了,别人他不相信,但他相信,这个铁杆保皇的元行钦,肯定是不会叛变。

打定主意,李嗣源就把自己身边一个叫做张虔钊的亲信派了出去,让他去拜见元行钦,希望元行钦仗义出手,帮助自己平定叛乱。

说拜见,其实都有点屈尊了,因为当年正是李嗣源降服的元行钦,还把元行钦收为了养子,没有李嗣源,就没有元行钦的今天。

只是李嗣源想不到,自己愿意相信元行钦,可元行钦却并不愿意相信自己,李嗣源让元行钦出兵帮助自己,元行钦表示拒绝,李嗣源说你不出兵那就算了,但是你一定要坚守城池,要在军事上对邺都乱军造成压迫,你不能撤退,你要是一撤退,你这就给了叛军反应的时间,结果元行钦也不听,很快就他就退军了。

李嗣源的面子,你不卖,李嗣源有难处,你不帮也就算了,退军之后,元行钦还反咬李嗣源一口,他向朝廷上书,说李嗣源已经彻底叛变,不能再相信了。

事实上,李嗣源被从马直挟持的事情,后唐朝野都略有耳闻,谁也不知道李嗣源是真叛变了,还是假叛变了,但元行钦处在战场第一线,他知道实际情况,而且他又了解李嗣源的为人,他怎么可能会发自内心的认为,李嗣源叛变了呢?

他心里当然不是这么认为,但他还是要冤枉李嗣源,把李嗣源给打成反贼,这么做的原因是:

行钦不听,将步骑万人弃甲而退。自知失策,且保卫州,因诬奏明宗...(旧五代史·元行钦传)

元行钦退兵之后,发现自己给了邺都乱军的喘息机会,造成了战场上对朝廷不利的局面,他知道自己失算失策了,没有听从指挥,那到时候回去自己肯定要挨收拾,庄宗这个时候都快成精神病了,杀人如喝水,自己能有好果子吃吗?

(反咬一口 元行钦)

所以,为了推卸责任,元行钦选择诬陷李嗣源。

乱世难为,我能信你,可谁又能信我呢?

被养子反咬一口,李嗣源很郁闷,但是工作还是要接着做。

他刚到魏县的时候,身边的部众只有几百人,他在当地广泛募兵,好不容易招募到了五千人,算是恢复了一点点的兵力。

说是一点点兵力,就是因为这点兵难以继续平叛,因为现在叛军不仅仅是邺都的魏博军了,庄宗的从马直也造反了,自己的五千人压根就不够看,加上李嗣源还被元行钦告了一状,他这个时候就萌生退意,想要撤军,要返回到河北成德,然后等庄宗治罪。

李嗣源要等着庄宗治自己平乱无功的罪过,部将霍彦威和安重诲不干了,坚决表示反对。

第一,在这期间,李嗣源已经多次向朝廷陈书,说明自己是深陷兵变之中,但并未谋反叛乱,糟糕的是书信送不出去,每次都被元行钦给截留了。

第二,庄宗在洛阳已经知道了从马直叛乱的消息,并且也认为李嗣源已经变节,但是庄宗和李嗣源毕竟是兄弟,当年那是一对好君臣,俩人是有感情基础的,所以庄宗听说李嗣源变节之后的第一反应,不是出兵剿灭李嗣源,而是派出李嗣源的儿子李从璟到河北去招抚李嗣源,可问题就出在这儿,李从璟从洛阳出发,才走到一半,就被元行钦给扣留了,这说明目前庄宗和李嗣源,俩人现在是双向联系不上。

凡事有问题,那就需要解释,只要解释明白了,那就没问题了,可问题是元行钦恶意搞破坏,李嗣源没有这个解释的机会,你解释都解释不了,你就要束手待缚,等着皇帝给你降罪,你这不是坦荡,你这是认命啊。

庄宗要是治你平乱无功的罪过那还好说,无非是罢官降职三十五十的军棍,可庄宗如果要治你谋反之罪呢?难道你就要这样引颈受戮?

还是那句话,可以死,但是不能憋屈死。

霍彦威和安重诲建议,原地等着皇帝降罪,那太危险了,如今之计,只有一条,那就是火速返回洛阳,当面和皇帝解释清楚。

李嗣源还比较听劝,带兵就要往回走,史书说他“由是疑惧”(资治通鉴·后唐纪三),这很好的体现了李嗣源的心情。

他担心,害怕,疑惑,可即便如此,这个时候李嗣源还是没有别的想法。

(外厉内荏 李存勖)

他怎么可能有别的想法呢?他可是李嗣源啊,流汗流血帮助庄宗打天下的李嗣源,是和庄宗同根同源的沙陀人,是当年在上源驿活生生杀出一条血路把李克用救出来的名将,他和后唐李氏的感情交融,深不可测,无论处于何时何地,什么样的处境,他都从无二心,没有过别的想法。

可以见得,出身于沙陀军事贵族的李嗣源,自幼受李克用家族恩养,又长期作为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的部将,而在唐末五代乱世中,尽管军阀割据普遍,但李嗣源深受传统忠君观念影响,视效忠主君为武人本分,这种思想就是他本人难以突破的道德束缚。

作者经常看到一种观点,意思是因为庄宗即位之后滥杀功臣,打压排挤李嗣源,李嗣源心有不满,所以他内心里也很不服庄宗,日久也生了反心,邺都从马直兵变,本质上也是在李嗣源的半推半就下发生的。

那有没有这种可能呢?我认为大概率是没有,至少在下一个重要人物出场之前,李嗣源的底线都是回朝请罪。

可是谁又能说,在被养子构陷,在被乱军把刀架在脖子上,在数十个辗转反侧,难以成眠的夜晚,李嗣源的心里没有动摇过呢?

他会不会想起朱温,想起刘守光,想起那些曾倒在他刀下的军阀们,他们谋逆作乱,哪一个不都是扬言自己是“迫不得已”?

世事难料,五十多天前,李嗣源出征之时,又怎么会想到有今天这样的局面呢?

如果走出这一步,悠悠青史,会记载自己是一个乱臣贼子,可如果相信天意,自己的妻儿老小,身家性命,又要由谁来守护呢?

或许,现在就差一个人,来彻底击溃李嗣源的心理防线了。

权力的力量,是伟大的,他可以让路边快饿死的乞丐一跃成为掌握天下的帝王,权力的能量,也是可怕的,他可以让一个闪耀政坛的明星,让纵横疆场的名将一夜之间成为一个乞丐。

你究竟是要做权力的注脚,还是要做掌握权力的人?

李嗣源没有回答,他默然不语,收拾行装,要返回洛阳,亲自面圣。

军旗即将扬起之时,一个目光狡黠的部将闯入了李嗣源的营帐,这个部将,和李嗣源还有亲戚,是李嗣源的女婿,他的名字,就叫做——

石敬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