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日本军队四次鏖战、扫荡河北南高村,最终损兵折将
发布时间:2025-07-16 03:06 浏览量:2
在河北省境内,有个南高村。南高村在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的时候,上演了一幕传奇:那就是日本军队本打算扫荡南高村,结果在南高村损兵折将。
相信很多人会记得在过去几十年,有《地道战》、《地雷战》这些老电影。而这些老电影的故事背景,无一例外都发生在华北平原。
《地道战》剧照。
在抗战时期,华北平原的地位很特殊。
抗战爆发的时候,中华民国还是一个农业国。而华北平原是中华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与此同时,在全面抗战爆发没多久,整个华北就被日本占领。
日本的计划是:利用华北征发的粮食,在中国进行以战养战——相信很多人看抗日剧的时候,都会看到关于鬼子征粮的细节。
而日本军队在占领华北各大县城的同时,八路军也开赴敌后,并成立大量武工队,和日寇周旋。
一开始日寇对于武工队的存在没有当回事。甚至将其视为治安问题——比如日本人经常以“华北治安战”来描述和华北地区的人民武装进行交战。不过,到了1940年以后,日本人逐渐意识到:自己小瞧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功能。所以日本人开始不断对敌后根据地进行扫荡。
一开始的时候,日本人对华北的扫荡确实能给华北抗日军民造成不小的损失。但是随着敌后抗日武装的势力越来越强大,这一情况发生了变化:那就是逐渐的,抗日军民可以和日本人硬碰硬了。到了1945年的时候,日本军队在华北乡村扫荡,基本上占不到便宜。
而本文今天要说的,就是发生在1945年的背景之下。
1944年的时候,日本其实就已经出现颓败局势:日本军队先是在印度吃了大亏被英印军队重创。在太平洋战场上,日本军队也节节败退。虽然当时日本军队还能占领东南亚大片地区,但是多数清醒的日本高层已经感觉到:战争继续下去,日本会越来越被动——记得在一个日本学者的书上看到过,在云南,卫立煌的部队配置了火焰喷射器,给了日本军队沉重打击。
因此1945年的时候,日本人本着困兽犹斗的想法,打算通过拔掉八路军在华北的重要据点,来振兴士气。
《地道战》剧照。电影《地道战》很好地反应了抗战时期,冀中平原民众积极抗击日寇的故事
1945年的6月,日本人得到了一个情报:那就是河北栾城县附近的南高村一带,没多少八路军部队。而且南高村还是八路军的重要据点。
于是日本军队准备趁机荡平南高村,借此吓唬愿意给八路军提供帮助的乡民。
日本军队浩浩荡荡进入南高村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轻敌了:因为战争的锻炼,整个南高村整体就是一个堡垒。村里的民兵利用不同的掩体对前来进犯、屠村的日本军队进行伏击。
其实决定战斗成败的因素很多,除了武器、人数、地利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士气。
比如国民党军队遭遇日本军队经常溃败,主要原因是很多国民党部队有恐日病,一听说日本人,腿先吓软了,哪敢继续打下去?而1945年的时候,华北抗日军民因为和日本人的斗争频繁,早就对日本人见怪不怪了。所以倒是敢于以村子为堡垒,和日本人打硬碰硬的攻守战。
最终经过一番鏖战,日本兵损兵折将。眼看夜幕降临,日本人觉得继续打下去损失更大,于是只好狼狈撤离南高村。
而县城的日本军队头目得到前线的消息以后,给出结论:这次失败是轻敌了。所以过了几天,日本军队再度前来南高村。不过,这次日本军队配置了重武器。
日本人的头目认为如果先对村庄采取一番炮火覆盖的话,就能摧毁十之七八的掩体。之后日本步兵就可以进去屠村了。
电影《地道战》剧照。
不曾想这次村民利用地道优势神出鬼没,给进入村里扫荡的日本兵进行化整为零的打击。综合来看,这次日本军队折损的更多了。
消息让县城的日军头目暴跳如雷:日军头目没想到南高村这么难对付。于是日军头目又组织了两次扫荡活动。
当然结局和前两次差不多。
日军的第三次扫荡主要是加强了火力覆盖。但是这个手段对依靠地道作战的村民没多大效果。而第四次扫荡,日军头目想出了一个空前歹毒的手段:那就是纵火——只要把村子烧成平地,看你村民怎么偷袭。
而村民眼看日军势大,在白天依旧躲在掩体里,等到晚上,村民从瓦砾堆下的地道口出来,利用夜幕掩护青笋日军。在混战中,日军又折损不少部队。
同时,八路军的部队得知南高村的情况以后也赶回来援助。在正规军配合民兵的战斗下,日本兵又折损一大片。
3、结语之后日军头目依旧不死心。但是没等日军头目积蓄够发动新一轮扫荡的势力,日本战败投降了。
其实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我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战的成果。而我军讲究一个军民鱼水情——在抗日战争阶段,面对强大的日本,八路军和新四军能够取得胜利,其实也是无数个像南高村村民们这样的无数群众,在甘于牺牲、勇于斗争的精神下,为八路军和新四军提供了能量。
所以,这才叫人民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