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在劳山遇刺,11名警卫全部牺牲,调查后才知凶手大有来历

发布时间:2025-07-14 20:48  浏览量:2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那张照片很小,一寸见方,纸质已经泛黄。

但在周恩来的遗物中,它被妥帖地夹在信件之间,背后写着六个字:“劳山遇险,仅剩四人。”没标日期,也没有落款。

可它的分量,远比任何勋章都沉。

说起来,这事儿发生在1939年初冬。

在延安往南京的路上。

表面上是一趟普通的谈判任务,实际上是一次悬着命的旅程。

要不是后来有人回忆、档案里留下只言片语,可能很多人都不会知道,周恩来在那趟路上,差点没能回来。

那会儿的中国,刚刚进入全面抗战。

国共两党暂时握手,可彼此间的猜忌并没有停。

西安事变之后,张学良被软禁,杨虎城也失势。

共产党这边虽然在抗战前线出力不少,可在蒋介石眼里,还是“心腹之患”。

所以每一次谈判,都是试探;每一次接触,都可能是陷阱。

这趟任务,是要谈红军改编的事。

地点选在南京,蒋介石点头同意。

但中共中央心里明白,这种事不能掉以轻心。

于是特意安排了加强警卫,还用了几辆卡车做掩护,走的是绕路,时间也没提前通知太多人。

可是谁也没想到,消息还是走漏了。

漏消息的不是别人,是个叫冯长斗的小人物。

这人本来是个地痞,后来成了坐探,长期混在保安队和地方匪帮之间。

他发现卡车动静不对,又听说共产党要跟南京谈判,心里就明白了几分。

他没自己动手,而是把消息卖给了李青伍。

李青伍,劳山一带的土匪头子,惯会抢粮烧村。

可他这次的目标,不是粮食,是人。

他想借周恩来的命,换自己的名。

出风头,立威,进而扩大地盘。

据后来查到的情报,伏击前他召集了整整200人,分成五组埋伏在山坳里,还专门选了个地形复杂的地方:一边是树林,一边是深潭,还有芦苇塘。

四面高坡,一旦开火,基本跑不了。

那天是1939年11月初,天冷得很,山路结了冰。

周恩来那一行人刚进入山谷,枪声就响了。

司机还没来得及反应,车右边一个轮子掉进了李青伍事先挖的堑壕里。

车停了,司机中弹,当场牺牲。

子弹像雨一样扫过来。

车上的人立刻跳车还击,可敌人太多,火力强得压不住。

周恩来被护送着往树林里撤。

他动作很快,没慌,一边跑一边指挥:“分散!就地还击!

可就在他转移的时候,有人故意留在了车边。

陈友才,参谋长,个子不高,但身形跟周恩来有点像。

那天他穿了件黄呢制服,看起来特别像“首长”。

一开火他就成了靶子。

腿中了一枪,他没退,反而高举手臂吸引火力。

有战士后来回忆说,陈友才那时候是笑着的。

他知道自己在干嘛。

他就是要让敌人以为“首长”还在车边。

不到两分钟,他身上中了十几颗子弹。

等增援部队赶来时,他已经牺牲了,身上还被捅了几刀。

他的衣袋里,有一张周恩来的名片。

李青伍当时还以为自己“得手”了,嚣张得不得了。

可他没想到,真“首长”早就脱身了。

周恩来带着张云逸、孔石泉、曹鸿都三人钻进林子,走的是山崖边的羊肠小道,下面就是几十米高的悬崖。

曹鸿都那时候才二十多岁,是负责贴身保护的特务队员,急得直冒汗。

山没路了,怎么办?”他问。

周恩来看了一眼脚下的雪地,说了句:“办法是想出来的。”然后自己带头走了下去。

几个人绕山走了两天,靠野菜果腹,晚上睡在岩缝之间。

后来是靠陕甘宁边区的警卫部队救援,才回到延安。

这事儿发生后,陕甘宁立即组织剿匪,对劳山一带46股土匪进行清缴。

李青伍和冯长斗在半个月后被捕,后来被执行枪决。

周恩来什么也没说。

他给陈友才写了一张纸条,贴在他的照片背后——“劳山遇险,仅剩四人。”

从那以后,那张照片一直放在他随身的皮夹里。

参考资料: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898—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

曹鸿都口述,张素娟整理,《我在周恩来身边的日子》,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

谢滋群回忆录,《保卫周总理》,人民出版社,1982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传》,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