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名牌”:河南洛阳退役军人思政工作凝心铸魂聚合力
发布时间:2025-07-16 22:03 浏览量:2
近年来,河南省洛阳市以“教育管理好”为核心,通过创“名牌”工程,推动退役军人思政工作走深走实。
——制度筑基,完善思政教育体系。2023年12月,《洛阳市加强退役军人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明确五大重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四史”及形势政策教育、法治教育、国家安全观教育、永葆军人本色主题教育。
在洛阳,偃师区山化镇诗竹画老兵驿站,洛宁县革命烈士李翔梧红色驿站等“红色矩阵”,让文化历史成为最生动的思政课堂,并组建起覆盖市县乡村四级服务网络。
——思想铸魂,夯实忠诚“底色”。洛阳推行“每月一次理论培训、每季一场专题研讨、每年一次党性体检”思政指导员标准化培养路径。
涧西区退役军人杜遂卿在社区解读中央相关规定精神,嵩县“兵支书”张瑶瑶结合乡村旅游案例宣讲乡村振兴战略,让思政教育更接地气。
洛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律师事务所开展“法律+思政”课堂,与党校、高校合作开发“理想信念”等课程。成立“流动名片”老兵宣讲团,将党课送进社区。
——典型引路,淬炼奋斗“成色”。 在洛阳,退役军人李应贤带动325户脱贫,退役军人娄建党组建“雷锋车队”服务群众15万人次,退役军人群体成为社会风尚典范。
洛阳建立640人“优秀退役军人典型资源库”,涵盖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创新创业等领域。通过“发现—培育—宣传—礼遇”全链条机制向上级推荐典型,并实施政治礼遇、生活礼遇、发展礼遇“三重礼遇”,让红色基因在河洛大地代代相传。
——同心共为,彰显军人“本色”。洛阳退役军人在基层治理、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宜阳县实验高中,“兵教师”张晶晶的课堂严肃而活泼;在汝阳县三屯镇东保村,“兵支书”丁建胜带领村民发展循环农业。
洛阳市464名“兵支书”,1866名“兵委员”,168名“兵教师”,6700余名“戎耀河洛”志愿者活跃在基层,展现军人本色。
——精准帮扶,厚植服务“暖色”。洛阳建立“三色预警”服务机制,对困难退役军人分级管理。2024年走访慰问7万余人,投入资金1357.67万元,设立“崇尚英雄”关爱基金,协调公益性岗位安置困难老兵。
涧西区“1+3”帮带计划累计解决82人就业、医疗难题;老城区为600余名优抚对象提供眼部诊疗;偃师区筹措关爱助学金,传递“战友”温度。
洛阳正通过创新机制,将思政“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支撑”,推动退役军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再立新功。(左朝阳 王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