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臭名昭著”的4所财经大学,毕业证不被承认,学生难找工作

发布时间:2025-07-17 03:37  浏览量:2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招生信息渠道越来越广,不少假大学也开始“碰瓷”正规大学,以“大学”自居,以各种“大学”、“学院”为名,通过模仿知名高校名称、制作假的招生简章、虚假宣传就业前景等方式,专门针对偏远地区、分数较低的考生。人民日报以及众多主流媒体早早就对这些冒牌大学进行了曝光,但每年高考前都会出现大量的虚假招生信息。

比如说被曝光的“北京财经大学”,就是个典型案例。乍一看,这名字听起来跟“中央财经大学”或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这些在北京比较出名的大学挺像,很容易让人以为是正规的高等教育机构。但事实上恰恰相反,“北京财经大学”压根就没在教育部认可的高校名单里头,它发出来的毕业证书一点法律效应都没有,没法通过国家学历认证系统去查证真伪,这所所谓的“大学”大部分时候都是靠网络宣传,用“高就业率”“快速拿证”这些噱头来吸引学生和家长的眼球,其实就是一个空架子,学生们花掉的时间和金钱根本就没有任何回报。

另一个经常提到的就是“上海经济贸易大学”,在上海有“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这么一所高校,但是从来就没有“上海经济贸易大学”这所全日制大学,这所冒名高校就是利用了人们对于一些知名高校的模仿,把一些不太了解招生政策的考生,特别是外地考生给骗了,交完所谓的学费之后,就会发现没有学籍,拿到的只是成人教育结业证书,没有任何法律效应。

在江苏省内还有“南京工商大学”这种虚假高校,这个“大学”虽然名称带有一定的迷惑性,但其实宣传的教学地点以及办学地址都是虚构的,经调查发现,这个学校根本就没有正规的办学场所,只是在网上进行虚假宣传。此类机构往往宣称可以提供“成人本科”、“灵活学分制”,吸引了一些想要快速拿到学历的人群。但是无论考生缴费参与学习多长时间,都无法获得教育部认可的正式本科文凭。

湖北省也有类似的情况,像“湖北工商大学”,这样的不正规机构通常会采用低分录取、虚假宣传等手段来吸引学生及家长,把考生骗入所谓的“本科班”,最后学生可能就会发现拿到手的毕业证书并非国家承认的学位证书,只是一张跟求职毫无关系的培训班结业证。还有些虚假招生工作人员拿到考生信息之后,还继续实施网络诈骗。

虚假大学瞄准的对象是高中中后期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他们和家长因为成绩问题而产生心理焦虑,对于未来的教育方向没有明确的规划,所以更容易被虚假信息所蒙蔽。这些不正规的大学往往抓住家长想找到折中方案的心理,用“低门槛录取”、“知名高校师资”、“未来就业有保障”等虚假承诺来设下陷阱。

而且这些机构在网宣中经常盗用正规大学形象和荣誉,像“上海财经学院”就是打着“上海财经大学”旧名的旗号,对宣传内容进行各种修改来迷惑考生,虽然听上去和“上海财经大学”有些关系,但是教育部根本不承认这些机构有招生资格,正规高校也没有和他们发生过任何业务往来,所谓的“录取通知书”也根本没有任何法律效力,部分内容甚至直接拼接盗版,毫无逻辑。

更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冒牌大学都会把招生的目标集中在相对较为富裕的城市周围,而且都是偏远地区的学生。因为对这些孩子来说大城市有很好的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一旦没有足够的核查信息能力就会被“高分子利润回报”“大城市名校学术氛围”等说辞迷惑。正是这种想法才让家长们学生不容易察觉到骗局。

全国范围这些所谓的大学,在全国各地所发放的毕业证均不能得到国家认证,也得不到任何社会上的认可。不论是今后考生们要再次上考继续求学,或者是今后步入社会进行工作面试时,这个所谓的证书没有任何意义,甚至是用人单位一眼就能识破,导致他们对你的不信任,一旦发现便是一系列麻烦,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来维权,造成对家庭和考生自身的双重损害。

志愿填报的时候,这种风险就显得很突出,不少案例表明,每年都会出现考生及其家庭被假的招生通知书,电线广告或者网络平台信息所欺骗的情况,毕竟这些不正规的机构既可以利用线上广告误导,也可以直接联系考生做“一对一”的所谓服务推介,而且很多考生在心理上也更容易选择看起来像是“捷径”的途径,从而忽略了信息是不是准确。

要怎样去避开这些问题,关键是要提升自己的信息识别能力,教育部以及地方教育部门已经开通了相关的官方信息核查系统,考生和家长最好要选正规渠道来获取招生政策和高校名录,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也要留意,那些通过电话,短信,网络或者传单推广的招生内容,要是碰上和教育考试院的志愿填报程序不一样的一些信息内容,就要仔细地反复核实。

考生应该把精力放在高考复习上,不要过多地关注网上五花八门的录取机会,那些不切实际的宣传往往都是虚假的承诺,想要避免陷入陷阱,就要提升自己的判断力,依靠权威的信息来源,这样才能保证未来的规划不会落空,对于那些现实中达不到本科线的学生,可以从国家政策支持的正规职业教育院校开始,去寻找更多真正有价值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