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扶弟魔是怎样炼成的?
发布时间:2025-07-17 14:17 浏览量:2
身边有扶弟魔出现抑郁,我明白是教育和重男轻女文化等等的影响,想听听更深层的分析,形成原因以及对人本身的心理影响是什么。
「扶弟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她们的出现不仅仅是家庭教育和「重男轻女」等文化的影响,更是做为女儿在家庭中「个体心理防御」的体现。
我曾经的一位央企的朋友就是「扶弟魔」,通过跟她半年多的相处,让我对这个词有了更深的认知。
用「过度的付出」来掩盖「未被满足的欲望」。
她从小就被爸妈灌输「你是姐姐,要让着弟弟」、「弟弟比你更需要照顾」的想法。
比如:她小的时候抢弟弟零食,爸妈就会说她「没个姐姐样」。
周末一家出去玩的时候,她爸妈就会说:「你陪着弟弟些,注意他安全」。
有次喝了酒,她说:
我现在什么好东西都紧着给我弟,我爸妈为什么就不肯说一句「浵浵你真乖」呢?
仿佛在我爸妈眼中,我做的这些都是那么的理所应当,连个夸赞都得不到。
用「道德绑架」合理化「自我牺牲」
当然,在她没喝酒的时候,我发现她更多的是把自己对弟弟的「付出」包装、美化。
我甚至感觉到她已经把「我必须比弟弟更懂事、更付出」的思想刻进骨子里了。
总结起来就是:「责任」、「情感绑架」、「未来投射」。
我是姐姐,照顾弟弟是我的责任。我弟弟小时候对我可好了,现在他没我过得好,我帮他不行么?我弟弟又不是能力不行,等他日子好起来了,他会记得我的好的。(用「假设的回报」合理化「当下的痛苦」)
这种用「道德正确」对冲「自我牺牲」——无非是让她自己相信「牺牲」是有意义的,而不是单方面来自父母和家庭。
其实在「家庭」这个大环境中,我们每个成员应该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情」,而自发地对长辈、平辈以及晚辈有所付出。
任何问题都会有「因果」的——
我们还应该警惕的是,哥哥姐姐对弟弟妹妹这种极端而扭曲的「疼爱」。
别以为「被扶」的人有多么幸福,他们的问题更严重:
「责任错位」(形成无需对自己负责的心态)
「情感依赖」(习惯了无条件地接受付出,丧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愧疚与逃避」(部分清醒过来的弟弟妹妹,因哥哥姐姐的付出而感到愧疚,但自身又无力改变现状,最终选择疏远或冷漠,导致亲情关系进一步恶化)
我们这些旁观者应该多心存善意,不要过度的批判这个群体。
否则只会把他们推到社会的对立面,从而消解了改变这个现状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