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一老同志在座谈会上推测道,当年有一名伪军可能是自己人
发布时间:2025-07-27 19:39 浏览量:1
1945年盛夏,北方田地的麦浪才刚刚泛起。阳光在灼烤着庄稼地那片静悄悄的黄土,而日军与伪军的黑影却宛如恶意渗透进土壤,每一间低矮屋舍都是不安的堡垒。五一大扫荡后的冀中,文工团不再有昔日的歌声,各自奔逃。杜敬发藏身小直要村的时候,其实并没有什么伟大情怀,只想着能活下去就行!爷俩躲在地窖里,空气湿得都快凝成水珠了,墙角的小耗子也懒得逃。孙大娘一个眼神都带着警惕,可手一直抖着给俩人掰窝头,倒像是要喂两只大号的流浪猫。
他俩每天日出而藏,日落才敢爬出来。白天的地窖比外头还安静,连表针滴答都听得见。村外炮楼像兽的眼睛,随时会发现什么。孙大娘总是踮着脚出入,一捧干粮塞下去。两个月了,那种冷是钻进骨头的。杜敬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已经长成蘑菇。报纸的油墨气息都成了奢侈的慰藉。要不是孙大娘心细如发,恐怕早就暴露了吧?但谁能说,下一刻就不会出事?
某日傍晚,大娘忽然破了规矩——地窖盖提早敞开,光线劈头盖脸砸下来。杜敬发愣问,她只是摆摆手,说村子安静得过分,赶紧出来透透气。没人不贪恋阳光,哪怕只是太阳边角那点余晖。他们挽了裤腿,撸起袖子,“帮忙干活”的样子干脆利落。谁知刚转身,院门咣当一声踹开。两名伪军闯了进来,眼风横扫,像是看死人那样打量每个人?
那种沉默——差点让人窒息。杜敬几乎能听到自己心跳。他对笑着,装出溜须拍马的习惯,不是第一次遇险。但这回,状况不对。他递出良民证,拿腔作调:“来探亲的,刚沏茶你们就到了。”那伪军狐疑,话里带刺,一遍遍刨根问底。孙大娘淡定得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嘴里含糊其辞,死活不让纰漏。嘴上平静,指尖却攥衣角攥得发白。
终究还是不放心,这活脱脱像一场临时的审判。两人直接被带去见队长,沿路风紧。杜敬脑海里一团糨糊,甚至已经想好了要牺牲。奇怪的是,队长接过那两本证件,草草一翻,把证件扔还给他们。队长语气有些烦,“有证就算了,别耽误时间。”末了挥挥手,示意走人。两名伪军一脸迷茫,也没多说。杜敬和伙伴就这样莫名其妙被放了出来。
逃出生天的那一刻,杜敬心里五味杂陈。明知道他们神色异样,皮肤惨白,又憋着话不说,真觉着这世道反了。这队长——他究竟是什么人?这疑问一直在心头发酵,到老都撇不清。那段地窖岁月里,人生与死亡不过一线,伪军的每个动作都像天平砝码,有的沉重,有的飘忽。
就像多年前,秦光的事情又浮现出来。那是抗日最苦的年月。一个湖北小伙,生来不是命好的人,13岁参加红军,父母双亡,性子硬得跟青石一样。讲他抗战经历,能拉出半打传奇。最凶险的,还属被围困冠县那个清晨。敌军打破堵墙,冲杀进来。秦光当机立断,领人突围,每一步几乎都踩在死亡的缝隙上。
他身中数弹,腰椎剧痛,手还硬撑着想制造动静,最后干脆装死。来搜检的伪军踢他两脚,发现没死,却什么都没说。靠得近了,低声咕哝:别动,也别作声,我们一会就撤。他们不是没看出端倪,只是默认放他一条生路?这算不算敌我?谁能说得清!这人救了他一命,但秦光终身带着弹片,疼并快乐着。
后来村民帮忙,把他送回部队,再去医院抢救。身体勉强保住,小命也算捡回来。可他说起来那遭遇,也总带点不确定。有时候觉得那伪军也许早投心革命队伍,有时又觉着,人本能地想救同类,只是随性而为?真真假假,谁分辨得清?
抗战时期,人人都不安生。老百姓如惊弓之鸟。有的见风使舵,有的潜伏暗处。像杜敬、秦光这样的经历,册子上记不了几句,大家嘴里却传得满城风雨。有的伪军其实也出生农村,受过共产党救济,说变心也不大现实。可有时候又恨得牙痒痒,觉着若不是这些人,生活何至于苦成这个样子?
局势风云变幻。战场之外,小人物常常做着不小的决定。有的人变节后,还留点自知之明。不愿下最后一刀。有时不是非黑即白。队长那种放人,或许里外不是人,也许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有点糊涂,有点执拗。有没有一种可能,他根本没想那么多,就是单纯嫌麻烦,想快点完事?
历史里的人物,常被归入某一类别,要么英雄,要么叛徒。谁成想当事人可能并不把自己当回事?像杜敬那样,每晚在地窖里听着风声,心里盘算第二天还会不会活着。秦光那会儿腰间弹片疼得打颤,可内心想的是别连累了左邻右舍。也许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活了下来。
但细究到底,他们心底都是有磕绊的。救人的伪军也许当天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队长挥手之间想起了曾经的同窗。也或者,这都只是旁观者的臆测。真到落笔的时候,谁还能记住当年谁放了谁?谁又被谁救了一命?历史本身就是七拼八凑,好事坏事搅在一起,最后归结成一抹模糊的印象。
有人说,一个时代的痕迹要靠无数普通人一点点拼凑。英雄值得敬佩,普通人也有分量。可惜,大部分轶事记录下来都是支离破碎。活下来的人拼命去回忆,死去的人早被忘了。每一条小巷,每一段土路,都掩埋过说不清的秘密。
这故事如果细说,总有人反对说伪军怎么可能有良心。但事实就摆那,有的伪军放了人,也有人在危难中丧命。遇事未必就分得清黑白灰,线索本就暧昧不明。
今天看来,这些往事虚实难辨。杜敬发的分析,说队长或是内线,其实也许只是一厢情愿。也许他只是那天胃疼想快点收工,也许真心不忍心。谁知道呢?
身在其中的人自己也说不清。偶尔心软,偶尔又心硬。
抗战的岁月,英雄和小人物掺杂,不分你我。大浪淘沙,留存下来的故事各有残缺。谁对谁错,谁轻谁重?
这么多年过去了,有人依旧活在了回忆里,有人消失在无声处。其实到头来,谁也不能打包票讲清楚。有人说,这就是时代本来的样子。
就是这样,没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