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专访|郭逸夫:把设计的意义交还给观众去感受和解读
发布时间:2025-08-06 15:40 浏览量:1
郭逸夫,YIF Design 设计工作室的创始人。YIF Design于2023年在纽约创立。郭逸夫的设计植根于简约理念,以凝练的线条与形态捕捉生活中的细微情感,通过克制而富有深意的设计语言,将哲思转化为可以感受到的引起共鸣的作品。其创作哲学注重内在表达,完美诠释了他对东方美学的独到理解。郭逸夫曾多次参加国际设计展,并先后获得Isola Design Award 2023 Finalist、NYCxDesign Award 2024 Finalist/Honoree、Dezeen Award China shortlisted(2024)、MAISON&OBJET China Design Award Winner(2024)等荣誉。
观点提纯
“当‘环保’沦为一种营销口号时,它或许已经偏离了我们最初对‘可持续性’的质朴理解。设计师们需要的是更加全面和诚实的思考,而不是盲目地追随被标签化的潮流。”
《设计》:作品在SaloneSatellite中脱颖而出,能否分享其背后的灵感火花?你如何理解此次展会的主题?是特定文化符号、个人经历,还是全球趋势激发了你的创作?
郭逸夫:我一直秉持极简与内敛的设计语言进行创作,不太喜欢用特别直白或夸张的方式去表达设计理念,而是更倾向于为观众留出自主解读的空间。每个人对美、对情感的理解各不相同,我期望我的作品能够激发他们各自的联想,而非提供一个“标准答案”。
关于此次展会的主题,我个人的理解是:在当今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像3D打印、CNC机加工等技术已经变得十分普及。那么,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手工艺”的定义呢?过去我们谈及craftsmanship时,往往联想到的是传统手工艺的温暖与手工痕迹。然而,如今它或许可以成为一种融合技术与创新思维的新表现形式。对设计师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既有趣又值得深入探索的方向。
我的作品并不刻意追随全球流行趋势,我更倾向于以克制的方式表达我对世界和美的独特见解。同时,也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让人们感受到东方审美中特有的含蓄与留白之美。例如,我此次参展作品中的月灯(The Moon Lamp)的灵感正是源自夜晚那若隐若现、朦胧的月光。月光极具情绪感染力,它不像阳光那般直白,而是带着一种朦胧、含蓄且略带飘忽的气质。对我而言,它象征着一种情感的寄托。更有趣的是,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背景,对“月光”这一意象的感悟各不相同,这使得它更具共鸣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在这件作品的设计中,我依然秉持极简主义理念,通过简洁的形态和语言来传达思想。我刻意避免繁复的装饰和复杂的材质堆砌,而是希望作品本身的轮廓、光影效果,以及观者的情感共鸣,能够共同完成这件作品。当灯光亮起时,光线透过结构产生柔和的漫射,营造出如夜晚般的静谧氛围;而当灯光熄灭,它又如同一件纯粹的黑色雕塑,悄然静立在空间中。
所以,我的设计从来都不是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或者材料的堆砌去打动人,而是希望通过情感和克制的表达方式,把设计的意义交还给观众去感受和解读。我希望他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能融入自己的情感,从而与作品建立起独一无二的联结。
框椅 Frame Chair
框椅是当代精致简约美学的典范,彰显出利落而纯粹的设计语言。其每一道曲线与角度都经过精心雕琢,展现出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设计本质的专注。椅身表面光滑无缝,完美诠释了“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
它所传递的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简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表达。Frame Chair倡导内敛、克制与专注的审美取向,鼓励人们在精简中寻找秩序,于纯粹中体会宁静。在日常生活中,它引导使用者从纷繁中抽离,回归对本质与自我的深刻感知。
框椅 (Frame Chair )
框椅 (Frame Chair ):追求极简线条的框椅,为充分展现实木纹理的自然美感,其椅背采用整根实木热弯工艺打造,通体无接缝。木材纹理随椅背的流畅曲线自然延伸,呈现出优雅的渐变效果。
《设计》:你的设计如何体现对人文关怀的理解?在设计过程中,你如何平衡美学追求与实用性,以确保作品既美观又实用?
郭逸夫:正如我之前所述,我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表达我作为设计师的个人想法,我更注重观者和使用者的感受与表达。在创作过程中,我会特意在作品中留白,为使用者提供情感寄托和自我表达的空间。因为我坚信,只有当一个人能够在作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和故事时,这件作品才真正成为“他的”,而不仅仅是“我的”。这实际上是一种作者与观者之间的共创过程。
关于美学和实用性的平衡,我认为不应以绝对的标准来衡量。并非每件作品都必须在美观和功能之间实现一刀切的平衡,而应回归设计的初衷进行判断。比如说像氛围灯这种品类的作品,其核心价值或许并不在于照明功能本身,而是营造一种情绪、一种空间氛围。在这种情况下,美感和情感的表达自然比单纯的实用性更为重要。
在我看来,真正打动人的设计从来不是单纯的“好看”或“好用”,而是在情感与理性之间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点,也是我一直努力去靠近的地方。
《设计》:AIGC技术正改变设计领域,你的作品是否融入了此类新技术?具体如何应用,又带来了哪些创意或效率提升?你如何看待AIGC技术与传统设计思维的结合?在未来设计中,你期待怎样的技术突破?
郭逸夫:在目前的设计工作流程中,我尚未将AIGC技术直接融入创作,但在项目初期的研究阶段,我确实会借助AI工具来加速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这种做法极大地提高了我在寻找灵感和整理资料时的效率,并且帮助我更快地对研究主题作出初步评估和确定研究方向。
我认为AIGC的出现是设计领域的一次重大技术突破。它使经验丰富的设计师能够更高效地推进工作流程,并产出更高质量的作品。同时,它还为没有专业背景的普通人提供了将创意灵感可视化的机会,甚至可以尝试将其付诸实践,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然而,我坚信一位优秀设计师最宝贵的特质依然在于其独到的眼光、思维方式,以及长期积累的审美判断力。这些特质并非通过运算或算法能够复制的,也是目前任何AI技术尚无法真正取代的。
对我而言,AI 是一个极为强大的辅助工具,在提升效率和拓展创意边界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未来,我计划逐步将其更深入地整合到设计流程中。然而,我认为设计师必须明确其定位:AI 可以加速流程、启发思路,但不应成为创作的主导者。只有当我们将技术视为工具,而非依赖,它才能真正服务于设计,并推动我们探索更本质、更深层次的表达。
未来,我非常期待这项技术在交互设计、可持续性设计等领域的突破,尤其是那些能够将技术算法与情感、文化、人与自然的关系相连接的创新。因为归根结底,我相信设计的价值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人本身。
月灯Moon Portable Lamp
月灯以极简优雅的设计语言,完美诠释了对月亮静谧之美的礼赞。其不对称的造型宛如悬挂在空中的明月,展现出一种恰到好处的不对称之美。细腻的哑光表面处理,营造出夜晚的静谧氛围;灯罩仿佛轻盈地悬浮于底座之上,柔和的光线缓缓弥漫,为空间洒下一片如月光般的宁静光辉。简洁的底座不仅提供了稳固的支撑,更突显了灯体的轻盈飘浮感。这款灯将极简设计与天体意象巧妙融合,为空间注入一份静谧与沉思,是一个隽永且富有诗意的存在。
《设计》:你认为中国设计在国际舞台上的独特优势是什么?又如何通过作品展现这种优势?在全球化背景下,你如何理解本土文化与设计创新的关系?是否尝试通过设计讲述中国故事?
郭逸夫:我认为,中国设计在国际舞台上最为独特且最具力量的优势,源自我们背后那片尚未被世界充分理解的文化土壤。中国拥有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文化传统与美学积淀,但许多国际观众对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不了解,甚至尚未意识到自己错过了什么。这种文化信息的“空白”,恰恰为年轻一代设计师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我们可以借此机会深入挖掘、讲述,并以当代设计语言重新诠释东方美学以及中国人对“美”的哲学思考。
在我看来,这也是中国年轻设计师面临的最重大命题之一:如何以世界能理解的方式,通过设计讲述一个属于中国的故事?这并非简单地复制传统符号或图案,而是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和提炼中国美学中的意境、节制、含蓄、留白等精神特质,再借助现代手法加以呈现。我本人一直在努力探索这一方向,尽管这是一个非常深奥且充满挑战的过程,但正因为如此,它才值得我们全身心投入。
关于本土文化与设计创新的关系,我认为本土文化是根基与灵魂,是设计的精髓和提纲,而创新则是其语言和表现方式。如果说文化提供的是内容的灵魂,那么设计创新则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媒介中,把这种灵魂具象地表达出来。我希望我的每一件作品,既能传达出我的个人理解,也能让观众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温度和情感深度。
设计不只是造物,更是讲述与连接。在这个全球化的语境下,真正有力量的设计往往来自最独特的文化视角。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安静的讲述者,用设计去慢慢展开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故事。
如果说文化赋予内容以灵魂,那么设计创新便是在不同的时代和媒介中,将这种灵魂以具象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我希望我的每一件作品,不仅能传达出我的个人见解,还能让观众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温度与情感深度。
设计不仅仅是创造物品,更是讲述与连接。在全球化的语境下,真正有力量的设计往往源自独特的文化视角。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沉静的讲述者,通过设计徐徐展开那些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故事。
《设计》:可持续性是当前设计的热点,你的作品如何体现这一理念?是否从材料、生产到使用全生命周期考虑环保问题?
郭逸夫:我认为,对于设计师而言,可持续性应被视为一种基本责任或附加价值,而不应成为设计本身的全部命题。当下,我们目睹了众多以“可持续”为噱头的设计项目,它们大多从材料研究入手,却往往忽视了设计语言和形式表达,最终呈现的作品可能是有趣的新材料搭配相对平庸、缺乏独特性的设计表达。这样的趋势促我反思——当“可持续”成为潮流,我们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设计的本质——即那些能够打动人、富有思想深度,并在美学与功能之间实现精妙平衡的作品。
在我的设计过程中,可持续性始终是我高度重视并严格把控的关键要素,尤其在材料选择、包装方案以及生产工艺方面。我会优先考虑使用环保、可再生的材料,同时竭力减少不必要的物料消耗,并在产品运输、使用寿命等环节中全面评估其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的影响。然而,我必须坦诚地指出,可持续性从来不是我设计的核心出发点,而是我在实现设计目标的过程中,自然融入、并努力做到最好的一个方向。
在家具领域,一件优秀的设计绝不能仅仅依靠优质的材料或先进的生产方式来实现。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设计,并被人们长久使用和珍藏,往往源于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审美价值以及思想内涵。如果一件作品能够在情感上与人产生共鸣,它本身便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可持续性。
我同样认为,我们应对“环保材料”持有理性的判断。在许多情况下,那些被标榜为环保的材料,在实际的制造和加工过程中,可能反而会消耗更多的能源和资源。当“环保”沦为一种营销口号时,它或许已经偏离了我们最初对“可持续性”的质朴理解。设计师们需要的是更加全面和诚实的思考,而不是盲目地追随被标签化的潮流。
真理Veritas Sconce
Veritas壁灯的创作灵感源于建筑中的秩序与几何美学,通过放大、重复和变化简单的几何结构,与构筑环境建立精神共鸣。极简的设计融汇自然、工业的对比美学——粗粝石材与光滑金属的尖锐碰撞,隐喻着自然与人工、原始与现代的交锋。中央的裂隙透出柔光,既打破材质界限,又消解了重复形态带来的疲态,传递出希望与启迪。这道裂隙如同击碎生活中单调重复的觉醒之光,恰似信仰中照亮黑暗、指引前路的精神辉芒。
“真理”壁灯(Veritas Sconce)
“真理”壁灯(Veritas Sconce):粗粝石材与光滑金属的尖锐碰撞,隐喻自然与人工、原始与现代的交锋。中央的裂隙透出柔光,既打破材质界限,又消解了重复形态的疲态。
《设计》:你如何看待当前设计行业的生态变化?新技术、新材料对设计师提出了哪些挑战与机遇?
郭逸夫:每一次新技术的诞生或新材料的问世,对设计师而言都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它们不仅带来了更加多元的表达形式和实现途径,还使设计师能够突破传统技术框架,以更自由、更高效的方式探索创意的实现途径。许多曾经因成本高昂而仅局限于小范围高端制作的工艺和技术,如今已逐渐成为常规生产手段。这意味着我们能够以更可控的预算完成过去难以实现的设计构想,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转变。
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疑在持续推动设计生态的不断重构,然而,我坚信审美与趋势的本质并未因此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许多中古时期的经典设计之所以能够跨越时代,至今仍备受喜爱,正是因为它们蕴含着更为持久的审美价值与人文思考。这种时间的考验也启示我们,即便身处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设计的核心依然是对人、情感、文化与审美的深刻回应。
因此,我认为新技术的意义并非在于取代传统经验,而是为了丰富设计师的工具箱。它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便捷的表达手段,但真正决定作品价值的,依然是设计师的思考深度和审美判断。这也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设计并非对技术的盲目追随,而是在新旧交汇中,找到能够打动人心且富有文化深度的表达方式。
《设计》:对有志成为设计师的年轻人,你有何建议?在设计旅程中,你认为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郭逸夫: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找到属于你自己的设计语言和表达方式并坚持下去。这不仅是设计师在行业中的立身之本,也是日益同质化的设计环境中最能打动人心的部分。
在学习阶段要认清,你学的是“方法”和“思考方式”,而不是沿袭某一位老师或复制某一种风格。设计这件事,从来不是关于迎合或模仿,而是关于建立你自己的世界观和美学体系。每个设计师都有独特的性格和表达方式,保持对自我的忠诚非常重要。设计是一个持续精进的过程,而每一种表达方式最终都会找到其受众和展示的空间。
在我看来,设计不是一门“把事情做对”的学科,而是一门“如何用属于你自己的方式去表达”的学科。一个椅子的魅力,不在于它是否R角完美、建模无误,而在于它是否承载了你对生活的观察、情感的投射和思维的深度。设计师与建模师、工程师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前者的视野与审美判断力,是他们将理性转化为情感语言的能力。
若要谈及设计旅程中最为关键的品质,我认为是那种对完美无止境的执着追求,以及在漫长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的耐心。这条道路或许孤独且漫长,但也正因如此,才更值得我们去热爱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