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禁假期补课 为学生成长蓄力
发布时间:2025-08-06 16:14 浏览量:1
教育行政部门要以“零容忍”的态度保持监管高压态势,对违规补课和校外违规培训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决治理教育功利化办学行为
学校要回归教育本质,向课堂要质量、要效率,严禁变相延长学习时间,对不规范办学行为要做到令行禁止
教育部近日印发通知,明确要求严控暑期作业总量,坚决遏制节假日上课补课、提前开学、延迟放假等问题。今年以来,全国各地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推动中小学校落实周末双休、法定节假日。河北、江苏、河南等地纷纷对假期违规补课的行为采取压减奖补经费、取消学校省级荣誉、免职学校负责人等方式进行处理。湖南省采取暗访等方式查处违规补课行为,并对学校主要负责人采取约谈、通报、免职等处罚举措。
总的来看,中小学生超时学习的势头得到遏制,学生课业负担有效减轻,教育生态逐渐向好,但还面临着“时间投入=成绩”的观念难扭转、“抢跑”心态难消解、隐形补课现象难根治、部分学校“明减暗增”变相施压等问题。
学习之要,不在于时长,而在于效率。科学研究表明,高效学习与适度休息相辅相成。将假期还给学生的初衷,是引导学校从“时间战”转向“质量战”,将教育从时间争夺战的焦虑中解脱出来,进而转向对成长质量的关怀。一方面,假期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休息时间;另一方面,假期能让教师有充足的时间休息和备课,缓解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进而优化课堂设计、提升教学效率,帮助孩子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核心知识。
成长之道,不止于课堂,更在于天地。节假日不仅是身体的休整期,更是心灵的成长季。我们应当鼓励孩子走进自然,感受生命的奇妙;沉浸阅读,沉淀思想的精华;参与运动,锤炼坚强的意志;投身劳动,体验生活的苦乐。研究表明,经常接触大自然、参加体育运动的孩子,不仅身心更健康,更少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而且求知欲、好奇心、探索欲更强。高强度的补课不一定能提高成绩,反而使人身心疲惫,压力倍增,导致学习后劲不足;过度补课还容易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压缩了自我兴趣培养的时间,不利于全面发展。
未来之需,不在于分数,而在于能力。人工智能时代,是创新创造的时代,创造力、思辨力将成为真正的竞争力。长期困在高强度刷题泥潭中的孩子,会习惯性被动接受知识,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时,往往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人才和时代所需难以匹配。当下,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型产业的崛起,使得就业市场的需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继而对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增多。因此,对于教育教学而言,必须强化创新能力培养。目前,国家积极部署推动中高考招生改革,单纯依靠刷题的学习模式将难以获得高分。同时,拓展升学通道,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健全完备的职业教育格局逐步建立,一系列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这些举措就是要加速构建基于核心专业素养的人才培养体系,让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节假日的落地实施,将为引导孩子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和实践能力锻造,继而提升综合能力素养奠定时间基础。
教育之责,不止于独行,而在于共担。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需要家校社政协同发力,推动科学的教育观成为全社会共识。各级党委政府应树立科学的政绩观,严禁以任何形式下达升学指标或片面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和教师。教育行政部门要以“零容忍”的态度保持监管高压态势,对违规补课和校外违规培训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决治理教育功利化办学行为。学校要回归教育本质,向课堂要质量、要效率,严禁变相延长学习时间,对不规范办学行为要做到令行禁止。社会各界要共同营造良好育人环境,提供更丰富的公共教育资源,让假期不再是补习的延续,而成为探索世界的窗口。家长要转变“唯分数论英雄”的观念,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更加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要理性甄别自媒体和培训机构为蹭炒热点、贩卖焦虑而发布的不实消息,避免深陷过度焦虑的“信息茧房”;要充分理解支持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对违规补课办班、学习超时、作业超量、频繁测试、不落实双休及法定节假日等不规范的办学行为进行监督,共同维护良好教育生态。
教育就是要向着让人成为完整而自由的生命而努力。真心期待在这份“减负令”的护航下,更多的孩子走向户外,用汗水和欢笑书写健康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