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城夜话 | 一位校长的“埋头”和一所学校的“抬头”

发布时间:2025-08-06 16:28  浏览量:1

(一)

今年,鄂托克旗乌兰镇中学在中考中取得良好成绩,成为鄂托克旗家长们津津乐道的一件事。这也成为近五年来,鄂托克旗教育事业的高光时刻。

五年前,生源外流、家长存疑、教师调离、前景难料……许多县域教育的“痛点”正在这里变成“全身性疼痛”。在时代的潮汐里,鄂托克旗的教育该何去何从?

而今年的这份中考成绩既让乌兰镇中学“抬头”,也让许多家长的心落了地,更让优质教育的种子再次在鄂托克草原上开出一路繁花。

(二)

乌兰镇中学的“崛起”,家长们说是校长徐斌的功劳。

因为,是这位年近花甲的老校长用五年的聘期,重构了乌兰镇中学的发展谱系。上任伊始,他没有使用雷霆式的“三把火”,而是从细微处开始了一场静水深流的回归。他说:“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管理交给学生。”

于是,“五自教育”——人格自塑、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个性自强,成为校园里无声的律动。曾经沉闷的课堂被“导学型自主高效课堂”取代,学生们在“五步三查”的引导下,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我会学”。评价的目光,也从单一分数转向了小组参与、集体蜕变。当142名学生通过公开竞选成为校园“小管家”,自主管理的种子便已破土而出。

哪怕是宿舍,也不再仅仅是孩子们的休息之所,而是育人的新场域。“赏识卡”鼓励微小的进步,“提示卡”传递善意的提醒,“叮嘱卡”承载温暖的关怀,时时处处都在努力把“主场”还给孩子。

所以,当家长说乌兰镇中学让孩子们“抬头走路”时,其实更看到了这位校长日日夜夜的“埋头”时刻。

(三)

一位好校长成就了一所好学校,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但一位校长的“埋头”和一所学校的“抬头”,中间不是一个一笔带过的“连接符”,而是一个旗县的艰苦“凿冰”之旅。

鄂托克旗明确提出“一心一意办好鄂托克教育”的战略定位,全面实施“二三五六”教育振兴策略,积极融入“西北课改名校共同体”,持续优化高中招生政策。2021至2024年间,鄂托克旗在教育领域的累计投入资金高达30亿元以上,同时招聘和引进教师531名,依托京蒙教育协作机制打造“清北班”,先后引进21名清华北大毕业生加入鄂托克一中的教学团队。

一个个微缩镜头,排列出鄂托克旗教育事业重塑后的改变:“学生回来了!”“老师不走了!”“教学质量起来了!”……一年一小步,三年一大步。每一步坚实的足迹,都标注下鄂托克旗尊师重教的全新刻度。

正是这样全场景“齐步走”的振兴节奏,给了徐斌校长和老师们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底气,也让点滴的尺寸之功正在变成千秋之业。

在鄂托克旗,破茧成蝶的不仅是乌兰镇中学,充满心劲儿的还有更多校长和老师。

(四)

县域教育的振兴,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接力赛,哪一棒的松懈都可能让这场长跑“耐力赛”铩羽而归。

在鄂托克旗,“抬头”的不止乌兰镇中学,还有棋盘井中学、蒙西学校、鄂托克旗第二中学等校共同发力,涵养出县域教育均衡提升的“热带雨林”式生态。

多点开花的效应便是圈层吸引力的回归:鄂托克旗第一中学迎来报考热潮,录取的高分学生创历年之最,生源覆盖更广,对周边优秀学子的“磁吸效应”明显,甚至吸引了不少曾远赴康巴什区、东胜区、乌海、石嘴山求学的孩子回流。

那些曾将孩子送往他乡的家长,选择了用孩子的未来为“家门口的学校”投票。除了分数的“追赶”,还有信任的追加,和对梦想的追光。

鄂托克旗的教育要实现持续高质量发展,也许还需要多个五年。毕竟,这一段“上坡路”快不了。

但只要埋头时全力赶路、抬头时仰望星空,更美好的风景就在脚步的攀高处。正如《孤勇者》里所唱的:“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默默向上的人本就是暗夜的光。

这正是鄂托克旗推进县域教育振兴的交响曲,也是更多旗县可以同声共鸣的“回音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