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买官卖官屡禁不止,不如国家公开卖官,使权钱交易合法化吗?
发布时间:2025-08-06 14:05 浏览量:1
卖官卖爵,本来是个极不光彩的话题,可偏偏在一些地方,却像鞋底的小石子,蹭得人坐立不安。官职的价格,明面上没人说,可桌子底下都门儿清。谁要想坐进那个椅子,票子得备够。哪里用什么公开叫卖?心里有杆秤,秤砣就是钱。要说这事,竟成了某些人心里的“正常操作”。一说起来,大家都心照不宣,自己算盘拨得麻溜儿。到底怎么就到了这种地步,难道真没人觉得不妥吗?小圈子的交易,真能变成明面上的规矩?其实大家都打过这种主意,可真有那胆子把它摆到台面上去?
之前写那些反腐的事,评论区里跳出的若干网友,有人拿出“何不如公开卖官”这一出。你琢磨琢磨,还真不是歪想。起初看这类发言,觉得吃饱了撑的,但渐细细一想,这些观点不全是无稽之谈。背后折射的是当下社会极深的不信任,也是无奈生出的奇思怪想。有个人在评论区留言,他说要不明码标价,谁有钱谁当官,以后至少不会被骗。他举了拍卖的例子,说罚款多冤,不如靠这赚国库。一看就气不打一处来,可谁能全怪他?
可真把官位当白菜卖,真这么简单?那时候仿佛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你出价高你说了算,不必靠背景靠裙带,不用盼伯乐一眼识才,但事情有时候正是看似简单,背后藏着复杂。历史甩来的牌,全不是好打的。汉灵帝干过这事,财政吃紧,他索性把官也成了商品,厅级拍,处级转手,顶尖的三公都能买。进了晚清,更像集市,谁有银子,谁就有权。可你再查查,朝代怎么都熬不过几年?官位成了商品,国家也活得不长。
有网友说官位都卖了,骗术就没了,可真这么笑话?买到的官职,拿着叫真本事的谁还去拼?敢情名字写在录取榜上,也能用钱换了。人才空有本事,碰上买官队伍,能突围?那些踩着金子上位的,满眼只有回本。你花两百万坐上县长,傻子才慢慢熬,肯定三年收个五倍十倍。哪还能管什么公平,都是生意。选人的基础乱了,谁还会讲什么风气?
买官卖官要真做成明买明卖,能换来大家清白一点?其实不然。权力带来的诱惑,远远不止工资。能坐在位子上,才有实在捞的机会。有人本事大,却也买不起位子。从底层一步步起来的,反倒看天吃饭,还想怎么生存?贫与富的分界,有时候不是挣出来,是买出来。你会发现多了很多官二代、富二代,原本该拼学历凭能力的,成了看谁家钱厚。社会矛盾会越来越尖锐,你忍心让底层连翻身机会都没?
有些人认为,既然地下交易躲不过去,何不好好利用它?表面逻辑说得通,实际上千疮百孔。没谁会真看着权力大门只向有钱人敞开!要公开卖官,最后导致的只有腐败和混乱。所谓权力,本该属于全民,是公共资源。如今倒好,先后买断,逐级漂白,公器成了私产。
不自觉想起清末那些溃烂的场景。金银开路,布衣再也上不了殿,朝士满眼凄凉。社会破碎成块,各自为政,地方割据,权力交换成极致。也有人说,朝代末年卖官,本就为了续命,想积点财力多支撑几年,但现实总是事与愿违,越卖越糟。财政再紧,也有底线。底线一破,各路人马一哄而上。官员买来的权力,转过头自己再售卖一轮,最底层百姓的利益被无数次中转,最后只剩无助。
不过,往大了说,“卖官鬻爵”问题里其实藏着官场用人改革的深层难题。谁都明白,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经不起权钱腐蚀,可权利的诱惑又太大。一旦漏洞变成潜规则,谁也免不了自污。公开卖官也许能一阵子缓解财政,也能让“中间商赚差价”少点,但官场风气一旦彻底滑坡,根本制约就没了。你以为只是钱多钱少,可仔细想,那是公共资源被瓜分的过程。再者,公开拍卖后的“官场拍卖会”,谁还重视德才兼备?这不就是权力逐步私有化?说到底,真无法让人信服。
说来也怪,有人觉得,把黑市的东西搬到明面上,反倒成了解毒霜。可这么做反而像往烂肉里扎一刀,虽说一时流清了脓,躯体只会更虚弱。要没见过历史里那些前车之鉴,也许可以天真一点。汉朝末、唐朝后期、南宋后期、明末清末……都是卖官卖爵如潮,结果该倒还是倒,谁也拖不住命脉。
有时候,居然想:“这些卖官的钱如果都进国库,能干多少大事?”但仔细掂量,钱花掉了还可以再赚,但风气败坏,清白无价。即便都交公,依然改变不了人办事看钱的本质,没几个人心甘情愿地去尽责任,更不会有人冤枉自己拼命为公。如果哪天人人问“你买了多少钱的官”,这还叫官场吗?甚至连社会的正常信任体系都断裂,平民再没晋升的路。
去年某省市查处了一起买官案,涉及的臭钱居然达到两千万!你瞧,哪怕制度已严苛到如此地步,还是有人用各种名目塞钱占位。谁能保障明码标价后腐败就会消失?更别说,这钱带来的权、带来的利益链,比罚款多百倍。多一层阳光,少一层黑幕?道理说得通,现实未必见效。反倒有网友私信说,如果改良制度把利益调节堆得细致些,也许能减少黑交易,但公开卖官,就是换汤不换药。
不过,话又说回来,从效率角度讲,也有人主张能者上、庸者下,不在乎钱。问题是,钱和才华,在买官体系内本身就是互斥的。明面公平背后埋下的,是阶层死水。你瞧,越是社会压力大,越会有人琢磨怎么绕道。怎么都绕不开那个俩字:“资源”。资源可以交换,可以贩卖,那权力就没底线。可世界上真存在永远不会被滥用的权力?历史上搞明面买官,没有不烂尾的。
再说,官场用人的公平性,没有比“卖官”更能冲击底线的了。有的地方基层干部被曝出提前集资办事,理由就是要应付上级摊派到岗位的钱。不到万不得已,无人愿意掏这个腰包,熬年头不如拼一把。权钱交换的事儿,已经成为灰色地带。你难道真愿意让这成为合法买卖?操作起来还不更烂。
中国历史大周期,每逢腐败极盛,几无不伴着买官卖官成风。朝代衰亡最明显的信号,就是朝廷竟肯“公开叫卖”。它不是救命稻草,反而是丧钟。曾经有个段子,说宋朝末年有人卖掉所有家产买了个小官,转年金军南下,官没了,钱也打了水漂。今日看,荒唐,却有无奈。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用利益重新排序得了。
**公开卖官不等于腐败没了**
权力如果彻底变成价高者得,底层只能眼睁睁看着“天花板”加厚。那些苦拼十年、清寒出身的才俊,也许这辈子也上不去。谁的钱最多谁说话。大家最怕看到的,其实就是这种无解的绝望感吧?
也许还有更复杂的情况无法穷诉,比如制度、观念,各地差异,有时甚至防不胜防。想彻底杜绝腐败,并不是让买卖公开,更不是把隐患合法。真正能做的,只能是真正公平透明的制度和管理。卖官卖爵,最终推向了社会混乱的深渊。
历史的逻辑,总在看似混沌的时间线里循环。也许,这样说太平淡,但现实确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