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乱华」前夜:匈奴鲜卑氐羌羯如何从“打工仔”变“掘墓人”
发布时间:2025-08-07 03:43 浏览量:2
️ 匈奴:从草原霸主到分裂迁徙的"流浪者"
咱先把时间拨回汉朝那会儿——北方的匈奴人,那可是草原上的"扛把子"。他们放马牧羊,跟着水草一年四季搬家,《汉书》里说"各有分地,逐水草移徙",跟咱们上班打卡似的规律。
可匈奴人也有闹心的事儿:汉朝那会儿国力强,城池富庶、土地肥沃,匈奴人瞅着眼热,隔三差五就南下劫掠,抢粮食、抢人口,汉军一来又跑回草原,跟打地鼠似的。
不过匈奴人也没多"文明",两汉那会儿还处在家长奴隶制阶段——奴隶主养着奴隶当帮手,对奴隶比对自家亲戚还客气点。
为啥?《汉书》里有个例子:汉元帝时,边民的奴婢想逃去匈奴,说"闻匈奴中乐,无奈候望急何",意思是匈奴那边日子好过,就是汉朝边防管得严。你看,匈奴连对待奴隶都比汉朝温和,可见社会发展阶段比咱们汉族可落后多了。
但先进文化总在悄悄影响人。匈奴单于也开始学汉朝,起"天地所生,日月所置"这种高大上的尊号;匈奴贵族把儿子送去汉朝住,学汉语、穿汉服。
后来在蒙古北部挖出来的匈奴大墓,里头有战车、汉地丝织品、带翼野兽的地毯,甚至还有伞盖——这哪是游牧部落的标配?分明是"匈奴版"的奢侈品收藏家!
转折来了:公元46年,蒙古高原突然闹大旱,赤地千里,草木全枯。《后汉书》说匈奴"人畜饥疫,死耗大半",活不下去了咋办?分裂!一部分匈奴人归附东汉,叫"南匈奴";
另一部分往西跑,叫"北匈奴"。这一分家,匈奴的命运彻底转向——北匈奴后来一路西迁,跟中亚的阿兰人混血,4世纪出现在欧洲东部,5世纪直接杀到君士坦丁堡城下,罗马人都吓傻了,管他们叫"上帝之鞭"(The Scourge of God)。直到阿提拉死后,匈奴汗国像被抽了脊梁骨,一部分定居多瑙河,一部分回黑海草原。
南匈奴更惨——鲜卑人后来居上,占了匈奴老窝。南匈奴被挤得没法活,只能往南跑,最后在山西离石的左国城扎营。
黄巾起义爆发时,南匈奴单于还想给汉朝打工镇压农民军,结果匈奴人不肯干,杀了单于羌渠,另立新单于。羌渠的儿子於扶罗没法继位,干脆带着几千骑兵跟白波起义军混,在河南河北一带折腾。
曹操更绝——看南匈奴在内地繁殖得快,怕他们造反,直接把匈奴分成五部,每部派个汉人司马盯着。
魏末又改帅为都尉,左部住临汾,右部住祁县,南部住蒲子,北部住新兴,中部住大陵。
曹操还让并州刺史梁习把匈奴豪族请到邺城当官,普通百姓也迁到邺城定居,彻底把匈奴变成了"编户齐民"。
到了西晋初,塞外匈奴一次就来归附两万多落,杂七杂八的"杂虏"更是成千上万往内地涌。
乌桓:从匈奴"打工仔"到曹操"天下名骑"
乌桓这支部落,最早在内蒙古东部老哈河流域放牧。西汉时被匈奴揍得服服帖帖,每年给匈奴送牛羊,送慢了就被抢老婆孩子。后来汉武帝灭了匈奴,乌桓才翻了身,搬到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的塞外,给汉朝当"侦察兵",专门盯着匈奴动静。
《三国志》里说乌桓人"居无常处",住帐篷(穹庐),穿毛衣服,吃奶制品、青穄(一种小米)和东墙(一种谷物)煮的饭,会酿酒但不会做曲,更不会种稻子。他们还会打铁,做兵器、弓箭,羊毛做成毡子,但没文字。
乌桓人特尚武,成年男子都是战士,打仗死了觉得光荣,所以总抢汉朝地盘。东汉灵帝时,乌桓分成四部:上谷难楼、辽西丘力居、辽东苏仆延、右北平乌延,总共二十多万人。辽西部的丘力居死后,他侄子蹋顿成了老大,还管着辽东、右北平,成了蒙古草原新霸主。
曹操可不吃这一套!207年亲征蹋顿,大将张辽在柳城砍了蹋顿脑袋,剩下的乌桓人要么被杀,要么投降。
曹操把这些人编成骑兵,带着他们打中原内战——这三郡乌桓的骑兵,后来成了曹操的"天下名骑"。
塞外的乌桓呢?4世纪鲜卑崛起,他们也慢慢被同化了,只剩《旧唐书》提了一嘴:"古乌丸之遗人,今亦自称乌丸国",具体咋回事儿?没人知道。
鲜卑:从漠北"小透明"到十六国"顶流"
鲜卑人最早在西拉木伦河以北放牧,跟乌桓是邻居。西汉时匈奴太猛,鲜卑被挤到漠北;东汉初匈奴分裂西迁,鲜卑趁机占了漠南,成了蒙古草原新主人。
鲜卑人跟乌桓差不多,也处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过渡阶段,打仗抢东西比种地积极多了。公元155年,鲜卑杀到匈奴老巢鄂尔浑、土拉河流域,把剩下的匈奴人全收编了,喊着"皆自号鲜卑"——这操作跟现在的"并购"似的,直接吞并了匈奴势力。
鲜卑能崛起,全靠俩关键人物:檀石槐和轲比能。檀石槐1世纪末统一鲜卑各部,建庭在弹汗山(今河北尚义),疆域东到辽水,西到西域,兵强马壮,被称为"鲜卑版的冒顿"。
他把地盘分成东、中、西三部,每部设大人管,自己当"总瓢把子"。后来檀石槐死了,联盟散了,但他的故事被拓跋氏捡去当"祖先光环",说自家祖上"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其实就是檀石槐时代的部落联盟。
到了3世纪,轲比能又站出来了。他住在靠近汉朝的边境,学会了做兵器、穿汉服,还按汉朝规矩"勒御部众,拟则中国"(排兵布阵学汉朝)。轲比能手下有十几万骑兵,从云中到辽水全是他的地盘,成了塞上最猛的势力。
鲜卑人后来分成好几支:慕容氏建前燕、后燕、南燕;秃发氏建南凉;乞伏氏建西秦;吐谷浑建河南国(活了三百五十年,比好多中原王朝都长)。你说这鲜卑人,咋就跟开连锁店似的,到处建立政权?
氐、羌:"流浪兄弟"的千年纠葛
氐和羌这俩民族,搁现在看可能有点像,但历史上各有各的故事。先说羌人——他们主要在青海草原放牧,汉朝那会儿总跟中原闹矛盾。汉宣帝时,先零羌打金城(今兰州);汉元帝时,彡姐羌打陇西(今甘肃临洮),都被赵充国、冯奉世收拾了。新莽时,王莽占了西海郡,羌人又杀回来;东汉马援打先零羌,把他们赶到天水、陇西,结果烧当羌又抢了大小榆谷(青海贵德西),成了新霸主。
东汉政府烦了,把烧当羌赶到关中三辅(今陕西中部),结果羌人在内地没活路,又开始反抗。《后汉书》说"羌患"三起,从安帝到灵帝,羌人"南入蜀汉,东掠赵魏",把东汉搅得鸡犬不宁。羌人部落多到"一百五十种",强的有十几万兵,弱的几千人,根本没法统一。
再看氐人——他们自称"盘瓠之后"(跟南方少数民族是亲戚),住在四川茂县到甘肃徽县一带。汉武帝时在武都设郡,氐人成了"编户齐民",但赋税重得离谱,"立郡赋重",动不动就被抓去当兵。
氐人本来会种地、会纺织,穿青绛色的衣服,被汉人叫"青氐""白氐"。东汉末,氐人首领杨千万、阿贵联合反汉,被曹操灭了;曹操又把武都氐人五万多赶到扶风、天水,后来这些人成了苻坚的前秦、吕光的后凉的主力。
巴人:"板楯蛮"的逆袭之路
巴人(也叫板楯蛮)更传奇——他们在嘉陵江上游活动,春秋时巴国君主还是姬姓(跟周王室是亲戚),后来被秦灭了,刘邦还用巴人当"前锋陷阵",巴渝舞就是这么来的。
巴人擅长打虎,拿板楯(盾牌)打仗,所以叫"板楯七姓"。秦汉时他们跟汉人杂居,但保留部落酋长,汉人管他们叫"白虎复夷"(因为传说他们射杀白虎)。东汉时巴人活不下去了——赋税重到"嫁妻卖子",地方官"仆役过于奴婢",于是不断起义。
东汉末,刘璋把巴人迁到汉中;曹操打张鲁,巴人又跟着张鲁降曹;刘备夺汉中,巴人又被迁到略阳(今甘肃秦安)。
这部分巴人后来成了李特的成汉(十六国之一),还有一部分留在陇右,跟羌、氐一起反前赵,死了五千多人——你说这巴人,咋就这么能折腾?
⚖️ 汉族老爷们的"剥削艺术"
说了这么多少数民族迁徙,咱得聊聊汉族统治阶级咋对待他们的——简直是"请神容易送神难"。
西晋时,匈奴在山西、陕西,氐羌在陕甘,鲜卑从辽宁到青海全占满了。魏末晋初,内附的少数民族有"八百七十余万口"(《晋书》说的,可能夸张,但肯定不少)。
为啥这么多?一是东汉小生产者破产,兵源不足,得靠少数民族打仗;二是三国混战,曹操、刘备、诸葛亮都招少数民族当"雇佣兵",董卓的军队"来兵皆胡羌",刘备、曹操的部队也杂着乌桓、鲜卑骑兵。
更绝的是,少数民族移民不光当兵,还得当佃客——曹魏时太原一地,匈奴胡人当佃客的多达几千户。
西晋都城洛阳离匈奴的平阳(今山西临汾)就三四天马程,关中地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江统《徙戎论》)。你说这西晋,表面统一,底下全是"火药桶",难怪八王之乱一闹,匈奴人刘渊、羯人石勒全反了!
看到这儿您明白了吧?西晋的崩溃,早就在这些少数民族迁徙、融合、被剥削的过程中埋下了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