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藏在牙膏里的密信,用生命书写抗战密码| 我父辈的抗战故事

发布时间:2025-08-06 18:59  浏览量:1

2025年盛夏,中山五桂山的古氏宗祠外清爽怡人。采访组一行坐在古氏宗祠门口,身后的木窗棂落着斑驳树影。

“这是我父亲人生中第一次穿西装,看着还挺帅吧!”黄跃进从一叠泛黄的黑白照片中,抽出了一张父亲黄旭的旧照,指着照片里站在后方那个眉目清俊的青年说:“这是我父亲黄旭,珠江纵队情报系统的‘活地图’。”

80年前,当中华民族在战火中艰难跋涉时,像黄旭这样的“隐秘战线”战士,用热血与智慧在黑暗里点燃星火。今天,我们走进这位珠江纵队后人的故乡,听他讲述那段被岁月珍藏的抗战记忆。

“他总说,情报比命金贵”

1938年,珠江口的风里已飘起硝烟。18岁的黄旭在中山老家当小学教员,却悄悄把粉笔换成了密信——这一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情报系统的“新手”。

“父亲的公开身份是教员,但他的课堂从来不在黑板前。”黄跃进翻出一本旧相册,里面夹着半张泛黄的纸页,“这是他当年用的‘密写工具’:柠檬汁、米汤水,写在纸上肉眼根本看不见,得用蜡烛烘烤或者碘酒显影。”更让人惊叹的是他用一支普通牙膏里藏着密信,一件粗布衫的接缝处缝着微型地图,甚至卖货郎担子里的卷烟盒,都可能装着敌军部署的“绝密情报”。

“他扮作货郎走街串巷,表面卖卷烟火柴,实则在敌人据点附近‘闲逛’。”黄跃进说,父亲常跟他讲,最危险的一次是在日军“扫荡”前夕,他混进敌人驻地,偷听到“三天后清剿五桂山”的密令。“那天他揣着情报在雨里跑了十里山路,鞋磨破了,脚底板全是血,终于赶在天亮前把消息送到游击队手里。”

“反扫荡那夜,他在死死坚守”

1945年,珠江纵队迎来最严酷的考验,日伪军调集上万兵力,对五桂山根据地发动残酷“扫荡”。黄旭作为情报负责人,成了“最忙的人”。

“他说那是‘拿命换时间’。”黄跃进记得父亲生前念叨过:敌人调动频繁,今天说从顺德来,明天又传从新会来,情报真假难辨。“父亲带着几个交通员,白天藏在甘蔗林观察,晚上摸黑进村找地下党员核实,困了就在草垛里眯一会儿。”最终,他们拼凑出敌军主攻方向的准确情报,珠江纵队据此提前设伏,以少胜多打退了敌人的进攻。

“后来我问他怕不怕?他说,怕啊,但更怕的是战友们因为情报慢一步牺牲。”黄跃进抚平照片边缘的折痕,“那时候他常说,我们多跑一步,同志们就少流一滴血。”

“我们走过的路,不能被忘记”

老实做人本分做事,成为黄跃进家族的家风家训。在退休后,黄跃进和几位珠江纵队后代聚在一起,做了一个决定——他们要走访健在的老战士。

“我们想让后代知道,课本里的‘抗战精神’,是父亲们用脚底板走出来的,是用热血写出来的。”说做就做,他们翻遍泛黄的档案,重走当年的抗战遗址。

他们去过五桂山上的游击战遗址,摸过当年藏密信的石墙;拜访过90多岁的老交通员,听老人用颤巍巍的声音复述“夜送鸡毛信”的细节;甚至在博物馆的仓库里,找到了父亲黄旭当年用过的密写药水瓶。

“这些故事,不能只活在我们的口中。”

2019年10月,在多方合力下,《五桂山儿女英雄传》一书正式出版。“我们这代人记着,下一代人也要记着。那些流血牺牲的日子,那些藏在牙膏里、缝在衣角的信念,是我们民族最珍贵的‘传家宝’。”黄跃进指着带来的书说道。

今天,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节点回望,像黄旭这样的“隐形”战士,或许没有震天动地的战绩,却用最坚韧的方式守护着山河。

他们的故事,藏在老照片里,藏在密写文件的墨迹里,更藏在每一个记住他们的人心里。

正如黄跃进说的:“父辈的抗战,是一场接力。我们接过的不仅是记忆,更是信仰,为了更安定的明天,总有人要走在前面。”

文字 | 陈冰青

摄制 | 陈冰青 李冉 刘家业

包装 | 李冉 陈冰青 莫群 李晓霞 周丽娜

实习生 | 丁陆薇 陈柏言 林依晴 张友坤

联合出品 |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 南方杂志社

本文责编丨刘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