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微光 铸就人间大爱
发布时间:2025-08-08 09:12 浏览量:1
凡人微光 铸就人间大爱
——日照市见义勇为模范群像聚焦
有一种力量,虽不惊天动地,却能在危急时刻力挽狂澜;有一种精神,虽不张扬显赫,却甘以平凡之躯托起生命的希望。这,便是见义勇为,更是人间大爱。
在深入推进平安日照、法治日照建设的进程中,日照大地涌现出一批见义勇为的先进典型。虽然职业不同、年龄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在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和不法侵害时,能挺身而出、见义勇为。他们用无畏的勇气和无私的奉献,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新时代的精神标杆。
危难时伸出援手 便能点亮希望之光
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却总有人在平凡的生活中为他人挺身而出,成为英雄。
2023年9月8日清晨6点半,浓雾笼罩着S222省道后村镇路段,能见度不足10米。李国厂和肖萍夫妇骑着摩托车正驶向自家的花生地,行至S222与老日夏线交会处时,刺鼻的焦糊味和冲天浓烟引起了他们的警觉。一辆重型大货车追尾面包车,面包车左侧车门严重变形,右侧油箱燃起熊熊大火,车内传来呼救声。
“车里还有人!”肖萍焦急喊道。两名轻伤者已爬出,哭喊着车内仍有5人被困。火势迅速蔓延,黑烟吞噬车身。生死一线,李国厂和肖萍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徒手掰扯变形的车门,组织轻伤者合力救援。浓烟呛人,热浪灼肤,但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救人!
经过奋力拉扯,车门被扯开一道缝。夫妻俩与轻伤者协作,将5名被困人员一一拖出,转移至安全地带。当最后一人获救时,烈焰已吞噬整个车身。肖萍迅速拨通119、120和122,清晰报告事故情况。待救援人员赶到,夫妻俩才默默退到人群之外,带着满身油污与焦痕,悄然离开,未留姓名。
如今,李国厂和肖萍仍守着石桥官庄村的花圃与鸡舍,过着平凡的生活。被问及那个生死时刻,李国厂黝黑的脸上浮现出朴实的笑容:“能救一个是一个,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啊。”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颗赤诚之心。烈火见证的勇毅,其实早已融入齐鲁大地的晨雾与晚霞——没有披风,他们却是真正的英雄。
见义勇为,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力量。它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修饰,也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只需在他人危难时伸出援手,便能点亮希望之光。在全市,这样的平民英雄还有许多,他们用平凡的行动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成为时代的精神坐标。
2022年1月16日晚10点多,新市区一家饭店的后厨突然燃起熊熊大火,浓烟滚滚。正在附近用餐的丁华敏锐地察觉险情,立即让朋友拨打119报警,自己则毫不犹豫地冲向火场。
现场触目惊心:烈焰翻腾,浓烟封堵了视线,一道紧锁的玻璃门挡住了去路。“救人救火要紧!”丁华没有丝毫迟疑,赤手空拳击碎门玻璃,强行闯入火场。一块锋利的玻璃渣瞬间刺入他的左手,鲜血直流,但他顾不上疼痛,迅速锁定火源——仍在猛烈燃烧的炉灶区域。
顶着灼人的热浪,丁华摸到灭火器,对准明火奋力喷射。火舌被压制,蔓延的火点被逐一扑灭。直到险情解除,他才感到剧痛袭来,左手已是鲜血淋漓。朋友和热心群众火速将他送往医院。经诊断,他的左手被玻璃割伤,肌膜断裂,伤口3厘米。住院治疗5天后,丁华带着石膏出院,但手部伤势仍对生活和工作造成了长期影响。
“第一时间,没想太多,就是灭火。”谈及那天的救火行为,这位47岁的私营业主语气平静。没有慷慨激昂,只有刻在骨子里的善良与担当。手上的伤疤,是勇气的烙印,是见义勇为精神最直观的勋章。
两根“杠杆” 聚成一座城的价值坐标
在莒县的街头与沂水的冰河中,两根看似普通的“杠杆”——一根烤鸭杆与一双消防员的手臂,以最质朴的方式诠释了何为“英雄”。史华斌与张铮,两个平凡的名字,因两次惊心动魄的救援被赋予了不平凡的意义。他们的故事,是人性光辉的闪耀,更是时代精神的缩影。
2022年12月9日的深夜,莒县步行街的宁静被刺耳的刹车声打破。一名持刀男子正将一名女子按倒在地,利刃直抵其脖颈。千钧一发之际,烤鸭店店长史华斌抄起手边的不锈钢挑鸭杆,冲向凶徒。
“杆子砸下去时,我的手在抖,但我知道不能停。”事后,这位29岁的退伍军人回忆道。重击之下,挑鸭杆逐渐弯曲,凶徒短暂恍惚。史华斌趁机拽开男子,与赶来的群众合力制服了他。监控画面中,女子额头鲜血直流,而那根变形的烤鸭杆,成了她与死神之间最坚实的屏障。
史华斌的勇气并非偶然。军旅生涯锤炼了他的胆识,市井生活滋养了他的侠义。莒县授予他“见义勇为模范”称号时,颁奖词这样写道:“他以平凡之躯,丈量勇毅之巅。”如今,那根烤鸭杆被店主悄悄收藏,成为街头巷尾口口相传的“平民英雄勋章”。
一年后的寒冬,沂水河畔上演了另一场生死救援。
2023年11月29日,休假途中的消防员张铮发现一对母女在冰河中挣扎。没有专业装备,没有犹豫时间,他纵身跃入刺骨河水,先救起母亲,又折返冲向已被水流卷走的女孩。
“孩子脸朝下漂着,我脑子里只剩‘必须救活她’。”张铮回忆。上岸后,他跪在冻硬的河滩上,为失去意识的女孩实施急救。10分钟的心肺复苏,仿佛与死神拉锯,直到女孩一声微弱的咳嗽划破凝滞的空气。救护车赶到时,张铮已冻得浑身青紫,悄然离去。
9年消防生涯,千余次赴汤蹈火,张铮说:“经历太多生死,更懂肩上责任。”他的双臂托起的不仅是一个家庭,更是“火焰蓝”对生命的至高敬畏。
两根“杠杆”,两种职业,却有着相同的底色。
史华斌的烤鸭杆,是市井烟火中迸发的侠义。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怕她出事”的本能。张铮的冰河救援,是职业使命外化的大爱。即便休假,那身“火焰蓝”仍刻在骨子里。他们的行动,共同诠释了中华文化中“义之所在 不倾于权”的精神传承。
如今,莒县步行街的烤鸭香依旧飘荡,沂水河的流水依旧奔涌。两根“杠杆”的故事,终将沉淀为城市记忆中的闪光点。它们标记的不仅是两次救援,更是一个时代的价值坐标——总有人以凡人之躯,为陌生生命筑起屏障。
这,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平凡之躯,亦可绽放不凡之光;微小善举,终将汇成时代星河。
退役军人的身影 最温暖的文明底色
无论是浓烟滚滚的火场,还是刺骨冰封的河流,3位退役军人用行动诠释了“退役不褪色”的誓言。他们奋不顾身的身影,成为这座城市最动人的文明注脚。
2023年4月16日下午4点40分,日照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的停车场内,驾驶员秦利剑和宋祥熙正在交接工作。突然,北京路西侧一辆货车燃起熊熊大火,浓烟裹挟着火苗直冲天空。“快!拿灭火器!”秦利剑的呼喊打破了瞬间的凝滞。两人如同听到冲锋号令,迅速抓起灭火器冲向火场。
“火太大了,我们的灭火器很快就用空了。”秦利剑回忆道。危急关头,城市管理和综合行政执法局的工作人员、执勤交警火速赶到,途经的司机也纷纷停车,递上自己车内的灭火器。一支由陌生人临时组成的救援队伍迅速集结,灭火器在众人手中接力传递。最终,肆虐的火苗被成功扑灭,无人员伤亡。火灭后,秦利剑和宋祥熙并未离开,而是默默协助司机清理现场,消除二次事故隐患。
“哪来得及想别的?看到火,第一反应就是冲上去!”宋祥熙的回答朴实而有力。这份刻入骨髓的本能,源于他们共同的身份——退役军人,也源于单位日常严谨的安全训练。“每周五车场日和消防培训,他们学得都特别认真。”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车辆运行科科长纪玉桐说。
翻开两人的履历,忠诚担当的军人本色始终闪亮。秦利剑和宋祥熙不仅是单位的“文明创建标兵”和“先进个人”,还双双被市文明办授予“实诚日照人”称号。烈火面前,他们用行动诠释了“离军不离党、退役不褪色”的铮铮誓言。
类似的英勇事迹在当年再次上演。
2023年12月25日,深冬的傅疃河畔寒风刺骨。东港区将帅沟大桥附近,结冰的河面上传来“救命啊”的尖利呼救声。正在附近冬钓的退役军人刘锋瞬间扔掉鱼竿,朝着声源方向狂奔而去。眼前的一幕让他倒吸一口凉气:一个孩子已完全沉入冰窟,另一个孩子正急速下沉。
厚重的棉衣吸饱了冰水,如同枷锁拽着两个孩子向下沉。生死一线间,刘锋没有丝毫犹豫,扯下外套纵身跳入寒彻骨髓的河水中。他奋力游向沉没的男孩,拼尽全力将其托起,与岸上钓友接力救起。来不及喘息,他又转身扑向另一个孩子,咬牙将其推向岸边。从入水到两个孩子全部脱险,全程不到3分钟。
被救上岸的孩子嘴唇冻得发紫,剧烈呛咳。当刘锋与热心群众将孩子安全送回家后,这位救人英雄才默默离开。此时,湿透的棉衣早已冻硬,被冰凌划破的伤口隐隐作痛。事后,父亲心有余悸:“这么冷的天,救人太险了!”刘锋却坚定回应:“救了两个孩子就是救了两个家庭,值。”
刘锋,一名刚刚退役的老兵,曾在北京军区空军服役18载,荣立个人三等功,荣获“蓝盾尖兵”称号,还曾参与2008年奥运安保和2019年国庆阅兵。冰河一跃,他用无畏诠释了军人“若有战,召必回”的担当;悄然离去的身影,更彰显了“事了拂衣去”的崇高品格。
无论是秦利剑、宋祥熙的火场逆行,还是刘锋的冰河救人,他们的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点:危急时刻,本能的选择是挺身而出。这种本能,源于军旅生涯的锤炼,更源于内心深处的责任与担当。
和平年代,英雄的定义或许不再是战场上的冲锋陷阵,而是平凡生活中的无私无畏。浓烟与冰河中,这些退役军人的身影,正是这座城市最温暖的文明底色。他们用行动证明:英雄从未远去,英雄就在我们身边。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见义勇为工作,将见义勇为工作融入平安日照建设大局,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担当作为,在表彰奖励、慰问抚恤、宣传发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截至目前,市级累计表彰了141名先进个人和29个先进群体,涌现出刘彦太、刘安正两位中华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和“日照方舟救援队”等见义勇为群体。
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
今日,我们以城市之名礼赞英雄,正是为了明日让善行成为无需犹豫的集体本能。当万人之心被一人之善点燃,文明便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成为流动在街巷间的温暖血脉——这,才是一座城市真正的价值海拔。
全媒体记者 秦钊 范开元 通讯员 陈丰华 孙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