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优越感到歧视感,嘴脸暴露得如此彻底!
发布时间:2025-08-08 13:59 浏览量:11
hi,我是胖胖。
城市里哪都有好人,但也不乏败类。
有些人仗着一口本地方言、一张户口本,就以为自己血统纯正,比别人多长了点儿“城市基因”。
可说到底,咱们往上数三代,有几个不是乡下人,不是从乡下走出来的?
地域歧视,在胖胖看来,不过是一种一部分人披着“优越感”外皮的自卑症。
有修养的人,不会靠踩低别人来抬高自己。
而那些动辄说出“你滚回乡下”这种话的人,说到底,不过是虚弱灵魂的恶性发作。
城市的光,是靠无数人一点点擦亮的,不是靠谁先站在聚光灯下才有资格居高临下。
我们都愿意相信城市是文明的象征,是规则与秩序的载体,是尊重、平等、多元的汇聚之地。
可越到这样的地方,越容易暴露那些披着城市人皮的粗鄙与傲慢。
8月6日,浪潮新闻报道了一则新闻:
一名网友向记者反映,8月3日下午,#他在上海乘坐地铁7号线时被一名男子持续辱骂。
起因并不复杂:
该网友坐在座位上,对方手持相机走过来,不小心撞到了他腿上的伤口。
按理说,碰了别人本该道歉,这是一个成年人最基本的教养。
但这位“摄影爱好者”不但没道歉,反而破防了。
先是用上海话飙了一句“乡下人滚出去”,接着是英文“shut the fuck up”,再来一遍普通话版本:
三种语言轮番输出,字字带刀,句句带刺。
而更过分的是,对方不但不收手,还故意翘起脚对准伤口,在车厢里公然挑衅。
受害者见状,拿起手机录像。
可视频并没能阻止对方的嘴炮,直到下一站到站,才在女伴劝说下不情不愿地收场。
这不是一起简单的乘车纠纷,而是一场披着“城市优越感”外皮的语言暴力。
它暴露的不只是一个人的教养问题,更像是一种深植于某些人意识中的“地域傲慢”:
我住在这,我就比你高一等。
但说白了,这种所谓的优越感,本质上不过是把城市当成了自己的遮羞布。
有教养的人,也不会因为你口音不同、出身不同,就随便挥刀。
这种“你不是我们这儿的人”式的优越感,既没力量,也没逻辑。
它像一件早就发霉的外套,还非要裹在身上显摆。
问题是,有些人自己不过是刚脱泥巴没几年的“新城民”,却最喜欢在口头上充当“城市守门人”。
他们的优越感就像吹大的气球,轻轻一戳,就满嘴怨毒、满脸戾气。
胖胖真想问一句:
既然这么有优越感,怎么不坐专车?干嘛又跟“乡下人”一起挤地铁?
城市地铁是公共空间,是给所有人用的,不是你家客厅,更不是你筛选他人的试验场。
在这种密闭空间里爆粗口、挑衅、甚至带地域歧视成分的辱骂,其实已经接近违法边缘了。
如果受害者报警,有监控有录像,这种行为完全可能被认定为寻衅滋事。
很多时候,把语言暴力不当回事,嘴上没个把门的,迟早得为自己的言语付出代价。
是的,胖胖觉得,这种优越感的蔓延不止于车厢,更渗透在城市的骨缝里,像从单位招聘到租房市场,从家长群到婚恋场所……
胖胖都见过。
那些看似“无声”的歧视,其实天天都在叫嚣:
你不是我们的人。
可一个城市的文明,是靠人来成全的。
不是靠排斥异己,也不是靠固步自封。
是靠共处,靠尊重,靠理解,靠规则。
谁又能规定,谁才配在某一座城市生存?
户口?口音?出生地?
如果用这些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那跟封建宗法时代的“出身论”,又有什么区别?
城市不该是某些人的私人物品,它是一个共同体,是每一个在这里生活、工作、付出、参与的人,共同打磨出的成果。
那种靠贬低他人来维持自尊的“优越感”,是最廉价、最虚弱、最容易崩塌的。
一个人越在意出身,越渴望把自己贴在所谓“高贵”的标签下,其实说明他越怕别人看穿他的无能。
地域歧视,说白了,是城市文明的耻辱。
而城市文明的考题,永远都不是出身题,而是修养题。
地域歧视也不仅仅是个体偏见的发作,它也是城市文明裂缝中流出的脓疮。
我们曾经以为,城市会用制度和规则抹平出身的差异。
但事实却一再告诉我们:
越是标榜文明的地方,越容易滋生一种更隐蔽、更精致的歧视。
你没房,他说你是“漂”;你租房,他说你“混不下去”;你来自小城镇,他说“你们素质就这样”;你稍有不满,他说“那你回老家去”。
它不一定出口成脏,但它始终在暗示一个意思:“这里不欢迎你。”
这不是文明,这是围墙。
当我们把户口当成门槛,把口音当成污点,把城市当成祖传的私产,其实不是在维护什么本地秩序,文明城市,不靠制造边界维持稳定,也不靠排斥弱者获得安全感。
它得靠一种难得的共识:
我们在这,不是因为出身,而是因为努力、付出、愿意承担。
我们在这,是因为我们有资格共同决定它未来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