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忧国忧民的千古名臣
发布时间:2025-08-10 21:18 浏览量:5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名臣将相,他们或功成名就,或名垂青史,但真正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却不多。范仲淹,正是这样一位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杰出人物。他的一生,历经坎坷,却始终不改其志,无论是为官、治学,还是带兵打仗,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高尚的品格。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范仲淹的世界,了解这位北宋名臣的传奇人生。
公元 989 年,范仲淹出生在苏州吴县一个官宦家庭,父亲范墉时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可命运在他两岁时就露出了狰狞 —— 父亲突然病逝,母亲谢氏带着襁褓中的他,在亲友的冷眼中艰难求生。为了活下去,谢氏改嫁淄州长史朱文翰,范仲淹也随继父姓,改名 “朱说”。
朱家庄北面有座山叫长白山,山上有座寺院名醴泉寺。自幼好学的范仲淹十一二岁时约了一位姓刘的好朋友来到寺院,向长老借了一间僧房,专心读书。他日常生活十分艰苦,每日总是以两升小米煮粥,隔夜后粥凝固了,便用刀将粥一切为四,早晚各吃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就这样过了三年。这就是“断齑画粥”成语的由来。
断齑画粥的少年——范仲淹
有一次,朱家兄弟浪费粮食,他忍不住劝阻,却被反问:“吾家用朱家钱,与汝何干?” 这句话像惊雷般炸醒了他,也让他第一次知晓了自己的身世。
17 岁的少年连夜收拾行囊,离开朱家独自求学。他来到南京应天府书院,开启了更为严苛的苦读生活。寒冬腊月,砚台里的墨汁冻成冰块,他就用体温焐化;深夜犯困,便用冷水浇脸提神。同学见他常年只吃粥配咸菜,送来美味佳肴,他却婉言谢绝:“一旦享受了这些,将来怎能再忍受清贫呢?”
大中祥符八年(1015 年),27 岁的范仲淹考中进士,在放榜的名单上,他终于改回了 “范仲淹” 这个名字。当他穿着官袍回到苏州,跪在母亲面前时,母子俩相拥而泣,多年的委屈在这一刻化作滚烫的泪水。
27 岁的范仲淹穿着官袍回到苏州,和母亲相拥而泣
范仲淹的第一个官职是广德军司理参军,负责审理案件。在任期间,他发现有个囚犯明明罪不至死,却被上司判了死刑。同僚都劝他少管闲事,他却顶着压力,把案件卷宗封存好,徒步走到州府当面争辩。最终,囚犯的判决被改判,而他 “执理不屈” 的名声也传遍了官场。
天圣七年(1029 年),范仲淹调任秘阁校理,成为皇帝的近臣。这年冬至,垂帘听政的刘太后要宋仁宗率百官给她祝寿,范仲淹当即上书反对:“皇帝侍奉太后,当以家礼,若率百官跪拜,有损君体。” 奏折递上去,如同石沉大海。他索性请求刘太后还政于仁宗,这在当时无疑是 “大逆不道” 的举动。结果可想而知 —— 他被贬为河中府通判。
离京那天,同僚们在城外相送,有人叹息:“范君此行,太过鲁莽。” 范仲淹却坦然一笑:“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为官者若只知明哲保身,百姓又该指望谁呢?” 在地方任职的几年里,他走遍所辖州县,把看到的灾情、民生疾苦一一记录在册。泰州沿海堤坝年久失修,海水倒灌淹没良田,他上书朝廷请求重修海堤,主动挑起这项艰巨的工程。
范仲淹带领百姓修理泰州海堤
天圣九年(1031 年),范仲淹母亲去世,他按制回乡守孝。当时晏殊正在应天府主持书院,特意邀请他来执教。在书院的两年里,他既教学生经史子集,更教他们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的道理。有个学生家境贫寒,冬天没有棉衣,他就把自己的俸禄分给他一半。这段执教经历,也为他后来推行教育改革埋下了伏笔。
康定元年(1040 年),西夏李元昊称帝,边境战火燃起。宋军连吃败仗,朝野震动。52 岁的范仲淹临危受命,被派往延州主持防务。到任后,他发现军队纪律涣散,士兵连基本的操练都做不好。他当即下令:“将不知兵,兵不识将,这是战败的根源!”
于是,他推行 “将兵法”,把军队分成六队,每队由一员大将统领,平时严格训练,战时统一调度。他还亲自走访边关要塞,在险要处修筑了大顺城、细腰城等防御工事,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有一次,西夏军队突袭,范仲淹亲自登上城楼指挥作战,他站在箭雨中神色自若,将士们见主帅如此英勇,士气大振,最终击退了敌军。
范仲淹亲自登上城楼指挥作战,最终击退了西夏军队。
在边关的四年里,范仲淹与士兵同甘共苦。士兵没吃饭,他绝不先动筷子;营房没修好,他就睡在帐篷里。有个年轻军官犯了错,按律当斩,部下求情说他作战勇猛,范仲淹沉思良久,改为杖责。后来这个军官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立下大功,临终前还念叨着 “范公之恩,此生难报”。
他不仅注重军事防御,更重视民族团结。当时边境的羌人部落摇摆不定,他亲自到羌寨拜访首领,推心置腹地说:“汉人与羌人本是一家,若能同心协力,便能共享太平。” 羌人首领被他的诚意打动,从此不再依附西夏。李元昊得知后,感叹道:“小范老子胸中自有数万甲兵。”
庆历三年(1043 年),范仲淹被召回京城,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此时的北宋,官僚机构臃肿,财政入不敷出,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宋仁宗决心改革,让范仲淹主持此事。
宋仁宗让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改革
范仲淹夜以继日地工作,很快拿出了《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十条改革措施:严明官吏升降、限制官僚子弟恩荫、加强地方官员选拔、重视农业生产、整顿军备、减轻徭役…… 这些措施直指时弊,却也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奶酪。
他首先从整顿吏治入手。有一次,他审查官员名单,发现有人不称职,就大笔一挥把名字划掉。旁边的富弼劝他:“你这一笔下去,可让一家人哭啊!” 范仲淹回答:“我若不划,让一路百姓哭,哪样更严重?”
改革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反对声浪越来越大。有人散布谣言说范仲淹结党营私,甚至伪造他要废黜皇帝的书信。宋仁宗本就性格软弱,见反对的人太多,渐渐动摇了。庆历五年(1045 年),新政推行不到两年就宣告失败,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贬为邓州知州。
离京时,范仲淹没有丝毫怨言。他知道,改革之路从来布满荆棘,但只要有一分希望,就该尽十分努力。就像他在《岳阳楼记》里写的那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无论身在何处,他的心始终牵挂着天下百姓。
被贬邓州的三年,是范仲淹人生中最平静的时光,却也是他思想最为成熟的时期。他在这里创办了花洲书院,亲自讲学,让百姓子弟都能免费入学。有个叫张载的年轻人慕名而来,范仲淹送给他一本《中庸》,点拨他:“儒者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后来张载成为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那句 “为万世开太平” 的名言,正是对范仲淹思想的继承。
在邓州,他写下了《岳阳楼记》。其实当时他并未到过岳阳楼,只是根据朋友滕子京送来的图纸,结合自己一生的经历,写下了这篇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不仅是他的人生信条,更成为后世无数仁人志士的精神坐标。
范仲淹在邓州,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皇祐四年(1052 年),范仲淹被调任颍州知州。此时他已重病缠身,却坚持要到任。走到徐州时,他的病情急剧恶化,临终前,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留下最后的遗言:“我为官多年,没有留下多少家产,只有一箱书籍。你们要好好读书,做个有益于百姓的人。” 他还特别嘱咐,丧事要从简,不要接受朝廷的抚恤。
这年五月二十日,范仲淹在徐州病逝,享年 64 岁。消息传开,百姓们自发罢市哀悼,边疆的将士们哭着为他送行,就连曾经的对手西夏,也为他举哀三日。宋仁宗为他亲书墓碑 “褒贤之碑”,追赠兵部尚书,谥号 “文正”—— 这是北宋文官的最高荣誉。
范仲淹去世后,他的精神却如同种子般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南宋文天祥在狱中写下《正气歌》,特意提到 “范文正公之气,浩然塞天地”;明代王阳明平定宁王叛乱时,随身携带的就是《范文正公集》;清代林则徐虎门销烟前,在书房悬挂着 “先天下之忧而忧” 的匾额。
如今,在苏州天平山的范公祠里,有一副对联:“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这正是对范仲淹一生最好的概括。他没有留下万贯家财,却留下了比黄金更珍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官职不算最高,却赢得了比帝王更长久的尊敬。
苏州天平山范公祠始建于清代,专门用于祭祀范仲淹。其曾祖父范梦龄、祖父范赞时、父亲范墉均葬于天平山。
从断齑画粥的少年,到戍边卫国的将领;从力推改革的贤臣,到教书育人的先生,范仲淹用一生践行了 “士当以天下为己任” 的誓言。正如他在《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中写的:“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在他看来,人生不过百年,唯有把生命与天下苍生联系在一起,才能获得真正的永恒。
范仲淹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彭婆镇许营村
千载之下,当我们再次诵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时,依然能感受到那种穿越时空的力量。这就是范仲淹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