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考试名单一模一样?包头“萝卜招聘”真相大白,调查结果公布
发布时间:2025-08-10 05:58 浏览量:2
天底下没有这么巧的事,同一批人两年两考两上榜,要不是纪委出手,这三位“天选之子”差点就把编制抱回家。
事情要从2023年12月的一次招聘说起。
那时候,包头市委讲师团发公告,说要招4名高层次紧缺人才,流程简单得吓人:报名、面试、体检、公示,连笔试都省了。
结果名单一公布,只有王某丹、郜某兴、张某三人进入面试,其他报名者连水花都没溅起来。
更戏剧的是,公示刚挂出来就被网友举报,招聘被迫中止,三位“优胜者”也没了下文。
本来以为这事就此打住,谁料2025年1月,讲师团再次发公告,岗位、要求几乎复制粘贴,唯一变化是把年龄上限从38岁放宽到40岁,硬生生把2023年超龄的那三位又“恰好”拉回赛道。
2月底面试结果一出,围观群众直接炸锅:还是王某丹、郜某兴、张某,连顺序都没变。有人调侃:“这不是招聘,是点名。”
网友越想越不对劲,把两次公告、两份名单摆在一起对比,发现岗位专业要求一字不差,年龄口子像给特定人量身剪裁。
舆论发酵后,7月4日,讲师团才慢吞吞回应:“已启动调查”。
直到8月9日,包头市纪委监委、市委组织部牵头的联合调查组终于给出结论:认定2025年招考结果无效,讲师团主要负责人被免职,党内严重警告、降级处分,相关负责人被诫勉。
通报里写了三条“罪状”:因人设岗、监督缺位、程序违规。通俗点翻译,就是“萝卜坑”挖好了,监督睁只眼闭只眼,班子会走过场。
调查结果大快人心,但对于这件事,仍有三个问题想说:
一问:谁给了底气把招聘当儿戏?事业单位进人本应逢进必考、考录分离,可讲师团两次都敢简化流程,只面试不笔试,评委是谁、打几分至今没公开,全靠一句“组织信任”糊弄过去。现在回头看,所谓信任成了遮羞布。
二问:同样名单两次出现,内部没人觉得烫手?工作人员曾对媒体说“不清楚原因”,一句轻飘飘的“不清楚”差点让违规名单变成既成事实。如果网络不发酵,是不是就悄悄录用了?监督电话成了传声筒,层层上报最后无人负责,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三问:两年时间里,相关部门日常监管去哪了?讲师团是市委宣传部下属二级单位,主管部门说自己只负责方案上会,不管考试过程。那日常人财物归谁管?纪委通报写明“监督落实不到位”,说明上级单位也难辞其咎。把责任推给“下面的人”,群众不买账。
通报出来那一刻,网上有人替被免职的领导惋惜,觉得“一失足成千古恨”。可规则面前没有“好人坏人”,只有“守规矩”和“坏规矩”。
今天你给别人开绿灯,明天绿灯就可能变成砸自己脚的石头。
包头这次下手不轻,免职加降级,算是给其他地方敲响警钟:人才引进的口子,谁乱开谁负责。
也有人担心,处理完领导后,那三位考生会不会成了“牺牲品”。
其实大可不必,公告写得清楚:招考结果无效。换句话说,程序既然违规,成绩自然作废,谁也没占便宜。
真正该反思的是,为什么每次“萝卜招聘”都要等到网友扒皮才收场?内部监督若能硬起来,哪用得着舆论救火。
编制不是自家菜园子,想种谁就种谁。
包头这场风波告诉我们:在信息透明的时代,任何暗箱操作都可能被放到聚光灯下烤。今天不查,明天也跑不了。
希望下一次,不用网友熬夜做Excel对比名单,也不用等领导被免职才换来一句“引以为鉴”。
说到底,编制再香,也只是份工作;可规则要是被啃得千疮百孔,毁掉的是成百上千普通人靠本事翻身的指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