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于人》:投资于人就是投资未来
发布时间:2025-08-11 12:24 浏览量:2
“投资于人”是指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当我们在基础设施领域创造了“基建狂魔”的奇迹后,决策者敏锐地捕捉到:真正支撑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核心动能,在于14亿人口的智慧潜能。
人力资本需从量到质跨越
过去,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物质资源的投入,如同钢筋混凝土般扎实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工业化时代的蓬勃发展。然而,AI时代来临,价值创造的核心要素正悄然转变。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科技的崛起,使知识、技能与创造力等人力资本要素成为经济增长的终极源泉。
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人西奥多·W·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如今,以DeepSeek等国产AI模型为例,其技术突破不仅依赖算法优化,更源于顶尖人才对金融场景的深度解构与创新重构。这种“人效”驱动的增长模式,正在颠覆传统投资逻辑。教育投入的回报率不再局限于个人收入提升,而是通过知识溢出效应,形成全产业链的价值跃迁。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已连续多年居全球首位,人才红利正从“人口数量”向“人口质量”转化。
在知识经济时代,“投资于人”的投资回报率正在全面超越“投资于物”。
历史上,人口增长往往伴随着资源危机,但中国正用制度创新改写这一规律。
“马尔萨斯陷阱”(人口增长呈几何级数增长,而生存资源仅以算术级数增长,这使得人口过剩必然通过某种方式被消减,人口增长不能超越相应的农业发展水平)提醒我们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在人工智能时代,中国正运用其独特的智慧来应对这一挑战。我国经济已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面临挑战。在这一阶段,“投资于人”需要从注重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升,以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当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前沿技术重塑生产力形态,人的创新能力、适应能力与创造力成为价值创造的核心要素。2023年,中央财经委员会首次提出“投资于人”的战略转向,标志着中国发展理念得到根本性突破。这一转变并非简单的政策调整,而是对现代化本质的重新诠释。通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提高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增强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全周期精准培育人力资本
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投资于人”的方式向全生命周期的“精准投资”转变。脑机接口有望重塑教育投资,让知识传递更加精准高效;生物科技的进步将重构医疗、养老的格局,延长寿命,持续提升人力资本的价值;数字孪生技术将激活就业培训的潜力,实现虚拟与现实的深度融合,降低培训成本,提高技能匹配度;算法治理则为投资决策提供了智能中枢,让资源分配更加科学合理。
这种全生命周期的“精准投资”,从儿童早期智力开发到中青年技能迭代、老年知识更新,覆盖人生各个阶段。例如,脑机接口技术可使语言学习效率大幅提升,偏远地区的儿童也能获得优质的认知训练;抗衰老技术的突破改写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医疗支出转化为生产力储备;元宇宙技术重构技能投资时空维度,技能培训边际成本趋近于零。这些前沿科技的应用,使“投资于人”更加精准化、普惠化、高效化,为未来发展描绘出绚丽蓝图。
文明演进凸显人本内核
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这是文明演进的内在逻辑。在现代化进程中,“以物为本”的发展逻辑曾主导全球经济增长范式,但进入21世纪后,这种路径遭遇严峻挑战。基础设施重复建设、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创新动能后继乏力等问题,暴露出“物本逻辑”的边际效益递减。
“投资于人”的理念强调将人作为发展的核心。它与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幸福息息相关,与社会的繁荣和进步紧密相连,更关乎国家的竞争力和未来。通过“投资于人”,我们能够打造出一支具备创新思维、专业素养和强大适应能力的人才队伍,为产业升级注入新鲜血液,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在人工智能重塑人类文明的历史节点,“投资于人”不仅是经济命题,更是关乎文明走向的哲学选择。唯有以人力资本的持续积累对冲技术革命的不确定性,以人的全面发展破解增长极限的困局,才能在范式革命的浪潮中书写属于中国的现代化新篇章。
“投资于人”,就是投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