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人物周刊:大秦,让中国被世界看见(上)
发布时间:2025-08-12 08:58 浏览量:2
公元前221年,当嬴政将九鼎从洛阳迁往关中时,他或许没有想到,他一手缔造的这个全新王朝,会深刻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
直至今天,提及秦,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个举足轻重的位置。
人们惊叹于秦始皇陵的规模,感慨兵马俑的雄壮,也遥想秦人北筑长城,“却匈奴七百余里”的勇武,人们更敬服“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豪情。
从去年底开始,陕西推出的全球首创、国内最大沉浸式剧场主题演出《赳赳大秦》突然火了。因其惊艳超越想象,甚至有人将其比作舞台剧中的《哪吒2》。
那么,它的传奇由何而来?
与人们惯常所认知的“强秦”印象不同。秦的历史本身是一部逆袭史,颇能给予今人奋斗的底气、自强的信心。
秦人本是被流放、被嫌弃的“边缘群体”。
那是周灭商后,作为商朝“开国功臣”的嬴姓人先祖,受到牵连,被驱赶到西边的蛮荒之地。
周王立七十一国,王室血脉的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嬴姓部族不在“正统之内”,封不到土地、车辆和青铜器,可以说穷得叮当响。
在这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处境里,嬴姓族人只能被迫自力更生,自学养马、赶车。
造化弄人。后来西陲戎人不断侵袭中央王朝,周王朝便采用“驱狼吞虎”策略,想用嬴姓族人作炮灰。
他将嬴姓族人提升为“附庸”(即依附诸侯生存的部族,连向天子直接进贡的资格都没有,但对嬴姓人来说已是巨大恩赐了)。因其在秦邑(今甘肃张家川一带)建城,从此,秦成了嬴姓族人的族名。
面对戎人日益猛烈的攻势,秦人愈战愈勇,继而武功赫赫,地位日益凸显。先是首领被周王封为“大夫”,后又追加“西垂大夫”。
可以说,秦人由弱及强,都是靠自身的血泪拼出来的。
随着实力日益强大,他们生活的地方,逐步向关中靠拢。
后来,“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被戎人打进关中,亡了国。是秦人,帮助周天子搬家、离开关中,成就东周,因此获封关中岐山以西地区,这便是秦后来笑傲天下的基本盘。
不过,周王许诺的土地,却是个空中大饼——掌握在戎人手中。
但秦人较真,为找到立锥之地,他们与戎人苦战,屡败屡战。《诗经》有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便是秦国君臣士兵血洒疆场的悲凉写照。因为“死战不退”,秦襄公病死在前线。
从秦庄公借七千人复国到秦文公击败西戎,秦与戎打了七十二年,最终“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征服戎地后,建立中国文献里最早的一个县——邽县。
而后,秦人在周王室旧土广纳群贤。
他们在雍山之侧打造“雍城”,内部“顺河而建”,百姓沿河而居,便有了《诗经·秦风》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他们力推“商鞅变法”,随即这个战国群雄中最年轻的国度,开启了中国大地“秋风扫落叶”般的东进和统一之战,缔造华夏第一个统一王朝。
可以说,中国人潜意识中“国家应当统一而强大”的认知,来自于秦;统一文字货币与度量衡、车轨的创举,所铸成的体量惊人的中国文明,来自于秦。
华夏,从此中国。
遗憾的是,如此精彩纷呈的秦,多年来其相关文艺文化作品,比之汉唐宋清等等,无论深度还是广度,抑或单纯的数量级,都相差甚远。
《赳赳大秦》何以诞生?这要从逐步的探索与创新说起。
2014年2月,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此次会议,揭开了中国文化崛起的序幕,也为各地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给出了明确方向。
此后,陕文投集团西安公司与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管委会正式签署了陕西文化艺术博物院项目的合作框架协议。由此,陕西文化艺术博物院项目的选址工作顺利落定。
通过不断地梳理区域文化及当地商业资源,双方决定将陕西文化艺术博物院打造成为一个面向国际、讲好中国故事、彰显文化自信的闪亮窗口。
2018年,《大西安(西安市-西咸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017-2021)》正式印发,提出打造西安文化产业品牌,建成挂牌10个国家级或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并要打造具有国际化大都市水准的文化演艺中心、动漫和网络游戏研发制作中心、文化会展中心等。
在这个背景下,作为陕西省“十三五”省级重大文化项目、“310文化产业工程”十大重点文化设施之一的陕西文化艺术博物院项目逐渐被各方聚焦。
那么,怎么讲好中国故事?怎么弘扬中国文化?又怎么围绕项目所在地因地制宜擦亮文化招牌?
值得注意的是,项目所在地沣东新城正是秦阿房宫所在地,应和那句千古民谣——“阿房阿房,上凤凰。凤凰凤凰止于阿房,何不高飞还故乡?”
而一个发人深省的现象摆在眼前:从秦人、秦腔、秦岭等等,无一不在诉说深入陕西人骨髓的秦文化基因,但当前却欠缺重量级的秦文化演艺作品。
面对作为中华文明基石的秦文化,何不围绕秦IP,集中力量,打造一台以秦文化大型主题演艺为核心,挖掘、展示秦文化和在地文化为主体的文化艺术生活圈。
至此,《赳赳大秦》演艺的雏形逐步浮出水面。
确定主题只是过了第一道关,但如何讲好秦文化IP故事,又是另一个层面的考题。
照本宣科地演绎历史,只会陷入“拟古”,重要的是,如何将现代价值观与历史结合,从而让传统文化更好地为今人服务。
以人为本。
人,是文明的创造人。一个个鲜活的老秦人,无论是号令天下的王,还是国之栋梁的士,抑或血战沙场的兵和守望和平的民,他们也在不同位置,铸就了一个国家的血肉。希望这台剧传递出的内在精神,能告慰每个心系家国天下的灵魂,鼓舞每一个积极入世的国人。
由此,一个以秦士兵黑夫与其弟弟惊写给家中长兄的出土家书,勾出了《赳赳大秦》讲述故事的绝佳视角。
为保证作品的质量,陕文投西安公司召开以“秦文化”为主题的专家研讨会。此次研讨会所邀请的专家可谓中西合璧、群英荟萃。
其中有全球著名舞美设计大师乔治·西平,中国舞剧的“双子星”、导演周莉亚、韩真,以及著名编剧芦苇和著有《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秦迷》等“史学三书”的李开元教授等。与会的诸多成员,相当一部分,都成为后来《赳赳大秦》团队的主创者。
由此可见,其从最初酝酿阶段,就确定了剑指世界一流水平的高标准。
陕西文化艺术博物院项目及这台大型秦文化主题演艺打造成为陕西乃至全国秦文化演出的新名片,弥补了陕西在周秦汉唐历史脉络中秦文化的不足,形成了东有兵马俑、西有阿房宫的历史文化新布局。
尔后,经过中国建筑科学研究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三大强手过招,场馆概念方案就此落定。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棒接着一棒干。历经六年,在各方顶级人才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和一波接一波陕文投人的不懈奋斗下,最终,这台大型秦文化主题演艺——《赳赳大秦》才得以惊艳亮相,呈现在世人面前。
时间来到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福建和安徽三省考察时强调,要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支柱产业的定位,为文旅产业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
在这一文旅大发展的背景下,同年9月,《赳赳大秦》成功首演。一经面世便引发口碑狂潮,创造了一票难求的“票房神话”。
一切,仿佛来得恰到好处,然成功之路从非坦途,今扬帆奋进,恰逢其时!
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说,“极致努力,方能化他人眼中的‘运气’为契机。”《哪吒》如此,《黑神话:悟空》如此,DeepSeek如此,《赳赳大秦》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