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六国时,六国国君能力如何,一个比一个昏庸

发布时间:2025-08-13 15:52  浏览量:1

韩国的韩废王,不到位的勇气他还真有点,智慧却真的掏不出来。他坐在那低矮的都城里,神色里时有些许的不甘又多了些明知不可为而无为的犹豫。秦国边关的战鼓敲得急,他却连招募士兵的钱都快拿不出来了。旁边大夫进谏,他摇摇头,指望东家靠西家,今天想去跟魏国合纵,明日又信赵国的什刹海之交。合纵这条路来来回回那么多年,其实早已是纸上谈兵。秦军的一声炮响,还是他自己最先打开城门。

也有人说,韩废王其实没得选,韩国四周全是“高墙”,连想逃都没了退路。这倒也不是只是他一个人的事,毕竟韩国那点地,挤不下几队兵马。韩废王被秦军捉住,曾试图跪下来求活命,嬴政看都不想看第二眼,一脚踢开了事。韩国贵族起事也没掀出什么水花,这王没主心骨什么都解决不了,六国之中最先倒的也不意外。有时候,弱国无外交,王也只是陪跑的棋子?

转眼看赵国,赵幽缪王的麻烦,大多是被他自己作出来的。宫中传言多,他偏偏看不得异己。大将李牧,赵国尘封的希望,本来可以和秦军耗上几年。赵幽缪王偏听客卿进谗,上了讼臣的当。他命人把李牧杀了,司马尚直接免了官。眼见士兵开始分崩离析,秦将王翦带着铁骑几次点兵,赵国五万兵还没绑好盔甲,已经溃不成军。也是,赵孝成王那会儿,虽说长平之败后也歇菜了,但怎么说,赵国还能靠廉颇、李牧支着,气还挺着一口。赵幽缪王手起刀落,赵国气数一秒没得等。

那个时期的赵都,大街小巷乱成团,城楼外头的秦兵把刀尖儿插进泥土,赵国的国运比谁都幽静——静得像暮秋风中快要枯死的梧桐树。放着李牧不用,明明知道眼前定局回不去了,他还想着宫里那点事。是不是脑袋里权谋太多,把皇图江山都断送了?没人说得清,反正到亡国那天,赵幽缪王的身影早没多少人记得。

魏国,魏王假,这个名字出了换两次都没几个人能念得准。他只做了三年国君——说遗憾,其实也没什么可惜的。他一上台,魏国地已经快被分光,剩下的泗水,兵民都躲在家。他什么都做不了,不建兵营、不理朝政,连城池加固都不提,似乎坐着等别人来收残局。他倒成了魏国最后的标本。三年里,秦军从西边扫到了门口,魏王假也只是发发感叹,然后举城送给别人。这不是无能?可魏国已经烂到骨子里,他就算有大能,不吐血也得中风。等魏国灭的那天,很多魏人连眼泪都流不下来了,早认命了。这种“毫无温度”的送终,其实更让人难受。

另一头,楚国的气数本来还有点样子。楚王负刍这位,没多少人喜欢他,杀了上一任楚王才拿到国印。手段不算干净,他还真能用人,项燕就是他提拔的。楚地大兵第一次和秦军打时,项燕守住了阵脚。可惜,小聪明救不来结局。大军压境,王翦麾下的秦军像推山倒海,写下了“巨鹿之战”的句号。楚王负刍也只是跟着大势被卸了甲,他其实还算尽力,可六年时间已经是全部剧本了。楚地自从春申君死后就再拼不起,谁都没法翻盘。

有些旧楚地士族,还在埋怨负刍软弱,说他没那点狠劲儿带人拼命。也有人说,起码试过项燕反抗了,比齐王那种直接开城好多了?好像都是废话。实际情况,楚地从国君到山野乞丐都知道,下一步棋没得下。押上全部家当,也只剩下一地鸡毛。六国最后这点脉搏,不过是走形式。

燕国又是另一个剧情。燕王喜——在这六国里在位最久的之一,他的决策却次次失误。想等赵国长平之后元气大伤,燕国可以趁机占便宜。结果呢?赵国没大动弹,但秦国盯上了燕国。太子丹那一手荆轲刺秦,许多燕人本以为能壮声势,英名流传万年。其实人脑袋一掉,秦王只觉得可笑。被点燃的怒火立刻引爆,秦军转头直扑燕都。燕王喜优柔寡断,这种小聪明只够拖一时,他自己也清楚。这位国君留名青史全靠“荆轲刺秦”四个字罢了。三十四年没造出什么新事,他亲手把国家推向深渊。

燕国百姓到后来只剩一腔不甘,既没钱粮,也没人情味。自己做的决定,怎么怪得了别人呢?等秦军上门,燕王喜战败被俘,他惊讶吗?或许还觉得不该如此下场吧。但也许,这种结局早在荆轲动手的那一刻就注定了。

最后说齐国,齐王建,六国国君里最“常青”的一位。他实际上就是一个什么都不做的“佛系老大爷”。长平那阵,他什么都不表态,赵国翻江倒海,他闭门不出。当所有人都在猜秦将下一步要打哪儿的时候,他坐在那里喝茶聊天好像看戏。他连修筑城墙都省了,兵甲不点,钱粮放着长霉。国家大大小小的官吏都知道齐王是安于现状,为了保命什么都不干。他真相了?秦军扫平天下,最后兵临齐都,他能打吗?不打,直接开门,几乎零抵抗。结果齐王建全家被放逐到了蜀地荒山,什么都没得到。死的时候连碗热汤都没有,连流放地百姓都懒得理会。

有说法是“苟且偷生”,其实有时候坐以待毙比拼死一搏更叫人嗤之以鼻。齐国百官明摆着知道结局会这样,却也没人敢拍桌子。

六国这些最后的国君里,懦弱是主旋律,有人还附加了点天真,更多的是无力。不得不承认,大势所趋谁都跑不掉;可真到了最后一刻,他们要是有齐心,有点胆气,也许还能掀起些风浪?事实摆在那儿,韩废王只是一介庸主,靠别人养活,最后一拍两散。赵幽缪王自毁长城,李牧尸骨寒冷。燕王喜花里胡哨地折腾,全成了笑柄。齐王建装死等天黑,连夜都没剩下给他;楚王负刍喊了几嗓子“抵抗!”,其实跟没喊差不多。

不过,话说回来,也不是他们全无选择。苟且偷安与盲目自信两极之间,许多历史节点的细节其实被后人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是不是他们真得无能?还是整个六国体系自上而下早就被秦的铁流冲垮,国君也只能被席卷?一时还真说不明白。史书里往往只写结论,不写人世间的细缠细节,也许谁都做不了那种力挽狂澜的“英雄”。

有人会觉得是这些人白白丢了国家,可真让他们再来一次,能不能保住江山?未必。有势力没头脑的结局,有头脑没基础的下场,其实同归一个结局。

秦国的统一,当然有秦王的谋略和大势的碾压,也离不开这几位对手的“全情配合”。六国最后的国君们,有点像台上的木偶,舞文弄墨或者枯坐终日,都决定不了什么时候要谢幕。

事实就是如此直接,没有多余的解释,六国的最后一页翻过去,谁也没有回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