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上海样本 |高品质生活的核心内涵与价值追求
发布时间:2025-08-14 11:14 浏览量:2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上海实践开展研究,是上海理论社科战线深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阐释上海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服务国家战略的创新探索,去年7月,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规划办策划和组织“中国式现代化的上海样本”系列课题研究,对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七个聚焦”战略重点,遴选知名专家组建研究团队,对上海在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和提炼。课题成果近期由上海人民出版社结集出版,并作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文库”首套丛书。本报今日介绍这套《中国式现代化的上海样本研究丛书》,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推动理论社科战线立足中国国情和上海实践,持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的研究阐释。
剖析“高品质生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首次提出“高品质生活”概念,强调“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城市高品质生活:价值意蕴与全新图景》一书认为,“高品质生活”是立足于我国社会发展所处的新阶段和新背景所提出的概念。政策层面,与新发展理念的政策倡导高度契合;实践层面,顺应了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型;理论层面,是贯彻“人民至上”思想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在检视“生活”“生活质量理论”等核心概念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实践,全面系统剖析了“高品质生活”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其分析维度的划分至少要满足三个标准:一是要保证这一领域在高品质生活的创建中地位重要且突出;二是上海在这一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三是要符合新时代党和国家指明的重要发展方向以及时代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本书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绿色生活、健康生活、智慧生活”五大领域出发,概括新时代上海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方向。
梳理上海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效
本书结构布局如下:
第一章是“绪论”。一方面从政策、实践和理论背景三个维度阐述研究高品质生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另一方面,深刻把握这一概念背后的理论基础,把握与高品质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质量理论”及其主要特征,归纳高品质生活的内涵及其评价维度,并结合上海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实践过程,以此勾勒出高品质生活上海实践的基本图景。
二至六章是主体部分。
第二章为“夯实物质生活:奠定高品质生活基础”,从提升收入水平、稳定就业市场和优化住房条件等方面探讨高品质生活的物质基础。如果说高品质生活是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结果,那么高质量发展就是高品质生活的基础和前提。如果没有高质量的发展,就难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遑论创造高品质生活。近年来,上海多措并举,全方位提升市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上海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6341元,同比增长4.2%,稳居全国首位。在月最低工资标准方面,2024年上海达到2690元,居全国首位。
第三章为“丰富精神生活:提升高品质生活境界”,从创设多样文娱空间、弘扬城市精神以及助力终身教育等方面探讨精神生活对于提升高品质生活境界的促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精神文化生活也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与居民幸福感的重要维度。近年来,一方面,上海积极培育和引进国内外高质量的艺术展览、民俗表演、文艺演出,充分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扎实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以文明社区、文明小区、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建设为抓手,不断提高全市人民的文明素养。
第四章为“倡导绿色生活:营造高品质生活氛围”,从绿色出行、绿色城市以及绿色消费等方面阐述绿色生活对高品质生活的营造作用。绿色生活不仅是化解生态环境难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求。研究表明,城市绿化与当地居民幸福感之间存在正相关,这也是上海在创建高品质生活中重点发力的方向。如今,公园绿地、生态廊道、屋顶花园等绿色空间在上海随处可见,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而“一江一河”更是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23年,上海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率为87.2%,重污染天数比例为0.3%;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持续保持100%;在党中央、国务院对各省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年度考核中,上海名列全国第一。
第五章为“促进健康生活:建构高品质生活情境”,从推广全民健身行动、优化社区医疗体系以及提升社区生活环境等方面探讨健康生活对高品质生活的建构作用。几乎所有衡量生活质量的指数都包括健康的维度。就生活质量中所占权重而言,健康也是领先指标。近年来上海积极实施“健康优先”战略,在健康生活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2023年,上海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40.46%,实现16年连升并创历史新高,主要健康指标保持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领先水平,有16项指标提前达到健康中国行动2030年目标。
第六章为“引领智慧生活:创新高品质生活手段”,从智慧基建建设、产业智慧转型以及智能社区系统升级等方面分析智慧生活对高品质生活的创新推动作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基层治理与民生服务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智能技术不仅提高了生活的便捷性和安全性,还优化了健康管理、能源利用和娱乐休闲等方面,为高品质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上海服务型城市治理以居民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治理决策的精准化、服务供给的高效化,在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社区等多个领域全方位、多层次地推动城市生活品质的跃升。在2020年全球智慧城市大会上,上海从全球350个城市中脱颖而出,获得最高殊荣——世界智慧城市大奖。
第七章为“上海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实践模式与政策启示”。上海市在创造高品质生活实践方面作了大量探索,形成了富有上海特色的实践模式,主要特色体现为以“人民性”为价值引领、以“主体性”为核心动力、以“体验性”为实践特点、以“整合性”为发展目标以及以“服务性”为建设手段。此外,上海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实践模式可以为创造中国特色高品质生活提供借鉴,尤其是其在具体实践路径方面,比如在全面推进城市社会高质量发展、构建服务型的城市治理共同体、优化多元高效高品质生活供给、不断提升人民城市高效能治理等方面,对全面改善和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本书深入阐释了“高品质生活”的核心内涵与价值追求,系统梳理了上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绿色生活、健康生活、智慧生活五大领域探索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生动实践与显著成效。其意义不仅在于对上海经验的深刻总结与理论升华,更在于为深刻理解和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战略要求提供了鲜活的“上海样本”和可资借鉴的实践路径,为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篇章贡献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实践启示。
(作者分别为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专家点评
独具中国智慧的社会学方案
■ 张翼
《城市高品质生活:价值意蕴与全新图景》一书以系统性、学理化的视角,呈现了“五位一体”的高品质生活理论框架,深度呼应了党中央关于“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的城市工作部署,为全球城市治理贡献了独具中国智慧的社会学方案。
本书以整体性视角重构了高品质生活的理论范式,凸显了社会系统各要素的有机联动与紧密耦合。传统研究往往将民生问题割裂为经济、文化、生态等独立领域,而本书鲜明地提出了“五位一体”发展框架,揭示了现代城市发展的深层次规律。具体来说,物质维度聚焦于收入分配与就业结构、住房条件的优化升级,奠定高品质生活基础;精神维度通过文化空间、城市精神营造与人文修身建设,提升高品质生活境界;绿色维度以低碳交通、资源循环和消费革命营造高品质生活氛围;健康维度借全民健身、社区医疗与社会支持体系建构高品质生活情境;智慧维度通过智慧基建、智能社区以及数字政务等创新高品质生活手段。这一框架既呼应了帕森斯“社会系统”的功能整合理论,更赋予其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新意涵,为实现城市高质量与内涵式发展注入思想活力。
本书在最后也深刻总结了上海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者的实践经验,提炼出了具有示范意义的实践模式,为新时代高品质生活建设提供了鲜活样板。这一模式以“人民性”为价值引领,将市民需求作为城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主体性”为核心动力,让市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城市发展的“主人翁”;以“体验性”为实践特点,推动政策红利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品质提升;以“整合性”为发展目标,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治理;以“服务性”为建设手段,优化供给方式,让公共服务更加精准高效。
总体来说,本书既是一部理论扎实的学术著作,也是一份面向未来充满实践温度的城市发展宣言。本书的深层价值在于,其提出的“整合性服务型治理”框架,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学话语体系注入新内涵,更在全球城市研究领域树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学术标杆。新征程上,这一探索必将为世界城市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作者为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体现人类城市文明的新范式
■ 陈锡喜
《城市高品质生活:价值意蕴与全新图景》一书,是对人民城市理念的深刻学理诠释和实践升华。本书立足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根本目标升华为“聚焦人民生活品质”并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城市发展图景,充分彰显了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
本书始终贯穿历史唯物主义主线,在三个层面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当代阐释。一是发展本质的人本回归,本书构建了“物质-精神-绿色-健康-智慧”五维框架,超越了资本主义逻辑主导的城市化范式,将人的全面发展置于城市建设的核心地位。二是矛盾规律的深刻把握,本书直面超大城市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通过剖析收入分配、住房保障等议题,揭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辩证统一关系。三是共同体建设的时代探索,在“邻里共融”“绿色公益”等上海实践中,赋予“城市是文明的集中表现”以新时代内涵,积极探索构建兼具韧性、智慧与人文关怀的城市文明新形态。
更深刻的是,上海实践以其鲜活样本印证了党的创新理论与人民需求的辩证统一,生动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我们看到,“15分钟生活圈”将“以人民为中心”从理念转化为可触摸的日常生活,社区医养融合让老龄化挑战转化为人文关怀实践,数字化治理在“一网通办”中彰显技术优势。这些探索既是对新发展理念的具象诠释,更是对“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六大目标要求的生动实践与率先响应,为共同富裕路径提供了实证回答。尤为可贵的是,上海样本打破了西方“政府-市场”二元对立的迷思,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社会有机的三元协同,体现了人类城市文明的新范式。
本书用扎实的实践逻辑证明,当城市发展真正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技术进步与人文关怀、历史传承与创新突破、安全韧性与发展活力完全能够实现辩证统一。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我深切感受到这本书是用中国实践书写的理论宣言,它证明社会主义的城市能够实现劳动尊严与诗意栖居的统一,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城市文明形态的独特贡献。